- 飛凡剧社
- 非营利性戏剧团体
飛凡剧社是新西兰政府注册的非营利性戏剧团体,也为新西兰最早成立的华人剧社之一,以培养第一批中文戏剧人为己任,每年创作并产出优秀的话剧,鼓励创新,以踏实的表演为基础,凝聚了一批最有活力的戏剧爱好者和专业戏剧人共同前进。 剧社设有定期的专业表演培训班(成人与儿童),表演工作坊,和定期戏剧爱好者的活动沙龙等,让更多人的生活因戏剧而更丰富。以专业人士带领的非职业戏剧团队,有来自各行各业背景的爱好者和学生,共同创造一个丰富、大胆、纯粹的戏剧氛围。短短两年创作了三部原创作品,2017年11月以社长和表演指导老师带头的《同租时代》剧组参加第十二届广州大学生暨第五届非职业青年戏剧节决赛斩获“综合表现力演出奖”,再一次推动了剧社在往专业道路上前进的脚步,确立了剧社今后发展的方向。我们愿意接收不管有无专业背景的戏剧爱好者,培养戏剧品味,从零开始培训演员,只要你想,只要你有心,飛凡剧社的小伙伴们会带着你一起实现梦想。现有新剧剧组招新,欢迎联络。
追踪“大戏节”【竞演全程回放】
发布时间:2017-12-01 17:55:13
新西兰飛凡剧社的话剧《同租时代》成功入围第12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暨第5届青年非职业戏剧节决赛,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入围决赛的海外华侨团体作品和新西兰历史上第一个参赛并获奖的华人话剧作品。
本次戏剧节由广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共有来自各地的70多个团队参赛,47个话剧作品入围初赛,18个作品进入决赛。
《同租时代》于11月26日晚上展演,作为大赛最后一个展演作品,为决赛画上了圆满的句号。11月27日的闭幕式,组委会及相关领导为大赛做出了总结,提出了新的期望,并公布获奖名单。
《同租时代》获第12届广州大学生戏剧节暨第5届青年非职业戏剧节决赛 【综合表现力演出奖】,这是一次令人难忘而收获良多的比赛,18个作品的团队、广话全体工作人员、专业评委和大众评委、每日及时更新报道赛事及剧评的戏剧人,他们对于戏剧的热爱和专注让所有人为之动容。所有结果已成句号,永远带走的,是我们对舞台的尊重,对戏剧的热爱。
感谢你们,这一场戏剧的盛宴,精神永存。
《同租时代》参赛由太阳电缆冠名赞助
福建省侨联、中国名企恒锋电子助力
新西兰天维网、WTV中華電視網特别支持
演出前
演出定在晚上7:30准时开始, 剧组只有两小时的时间准备道具和灯光,下午3:30剧组进入三号排练厅开始化妆、排练。
傍晚5:30剧组进入剧场进行对光走位,大家开始忙碌起来,导演李飞和男演员们开始把桌椅、沙发从道具库搬入剧场,舞监和摄影师也不闲着,一遍遍检查道具,社长小凡兼本次的灯光负责人则坐到了灯控区。
此时小凡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广话剧场的灯控系统和在奥克兰用过一次的不一样,虽然在奥克兰也是第一次做灯光,但是当时有一天的时间编好程序,然后由专业灯光师亲自操作,自己只需要控制灯光转变的时间即可。而本次比赛要全程自己控制灯光,灯光师完全把控制台交给了自己……还是一架陌生的机器……茫然之下叫来了导演了解情况,李飞在向剧场灯光师说明情况后依然得不到想要的结果(毕竟灯光师说的也对,前面17场演出每个剧社都是有自己灯光师操作的,没有理由只帮我们这一场啊),于是飞导撂下了一句“大不了我们大白光演吧”,便下去管舞台去了。小凡让自己冷静下来,向灯光师说明了不好意思,导演着急实在是因为这个时候不想给我们多余的压力,没事儿我们试试吧……
后来的事实证明灯光师真的没有骗我们啊!这个系统超级简单,十五分钟就上手了!而灯光师在了解了我们没有换景,灯光如此简洁的情况下,对我们的剧做出了判断:这样的设置对于表演的要求非常高。(不愧是专业剧场阅剧无数的灯光师,此处给灯光师点赞)
半小时后小凡跟灯光师说自己已经完全准备好了,但是自己还想再玩几遍,灯光师笑着用标准广州普通话调侃“你还玩上瘾了啊?”由于比赛前是有主持人宣布演出开始的,小凡特别交代主持人说完话后别暗场,一切“交给我就好”……(灯光师在了解我们的进场方式后表示非常感兴趣。)
演出花絮
7:15观众们开始进场,安安静静,规规矩矩,迅速地填满了整个剧场,着实令人刮目相看。
演出期间剧场时不时爆发出一阵阵欢笑,在演员独白时则是全场安静地沉浸在角色的世界中……同样的故事依然能感觉到和在奥克兰演出的不同,也能明显感受到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很多在奥克兰没有点燃的笑点国内观众笑了,而一些在奥克兰反应热烈的点在本次比赛中并没有相同的效果(话剧的魅力如此,而它也是遗憾的艺术啊,每场不尽相同,不能复制,无法弥补)。
也许是之前没有在场地联排的关系,一些演员没有完全放开,也有演员反应当时嗓子已经有点问题所以在控制着。另一个出现的问题是剧本设计的三道幕在现场只有两道幕,因此演出前导演的第一道“家门”设置在台前虚拟的入口,而两位演员一位走了虚拟门,另一位第二次入场时习惯性地走去了“第一道幕”,造成“家门”入口不清晰的局面(后面也有评委提到)。
(社长表示,今后要多提高演员的空间感,多进行表演训练,并且,演出前禁酒……哦不,少喝……)
评委点评
(因演出现场禁止拍摄,在此只能听录音最大程度用文字还原现场,经一些观众反馈,有些剧目之后并未得到太多点评,而本剧引起的讨论之热烈实属反应了大家对我们的兴趣)
评委A:我觉得这个风格和前几天所有的17个剧非常的不一样,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你们彩排这个戏的文化环境不同,特别清新。我特别喜欢你们的音乐,感觉他真的特别理解这个剧,什么时候该进来,用多大的力度弹,音乐很厉害,很棒,很喜欢!还有这里有个误会,我一直以为编剧和导演是高原,我感觉整个戏都是你写的感觉一样(高原回答:“不是……”)……但是假如我知道你不是导演,编剧的话,我给的分数会更高, 因为看这个戏的时候我觉得高万这个角色表现的简单,很直接,没有刻意的扮演什么,这个剧我是看得很舒服,希望有机会再看你们演出。
评委B:这是离我们最遥远的剧社了,我想听一下你们创作的初衷。因为我看你们是学生,有的已经工作了,现在生活在新西兰。从头到尾我感觉到一种暖暖的诗意,还有一种淡淡的乡愁。请和我们说一下你的初衷。
李飞:最开始我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是想写给这一代的年轻人(上一个剧写给了老一代移民),年轻人的故事其实很杂,后来我想到在新西兰租房这个现象是很普遍的,几乎大部分留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奥克兰很多房子都租给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们。于是我就写了这几个人物,无名氏这个人其实原来是有名字的,Andy,哦不,Tony……(观众爆笑,评委笑“对他太草率了”)真忘记了……最开始写他的时候,在中国这是(同性恋)一个不太敢提起的事情,在新西兰其实是一个正常、正能量的东西,他们是一个被承认的群体,那么有一些人会从中国来到新西兰去追寻他们“合法”的一个身份,所以我在剧中加入了这样一个关系。高万这个金融顾问,就是按照他本身去写的,我自己这个角色是一个学生,他今天因为要考试来不了,所以我替他演,基本上这几个人物我让他们自己的心声自己写,所以各位看到的他们的独白其实是最贴近自己的生活的。(玥子“不是不是” 观众爆笑……)所以真的希望大家能看一个清新的故事,也是对家的怀念和对生活本身到底需要什么的思考,其实我写东西真的是很烂……所以说还需要加入更多的东西,我相信大家能看到剧本很多不如意或者匆匆忙忙的地方。话说回来我对他们的表演,不管是在奥克兰还是在广州,我个人给他们打满分,一年多的时间,他们从零开始非常不容易,演成这样已经非常厉害了。
评委C:我在你的剧里听到他们的独白,有一个“害怕”,其实新西兰离我们远又近,近是因为我们身边多多少少都有关于新西兰的信息,或者用到代购包括朋友或者家人在那里留学等等,我原来很渴望从戏里感受到你们从那个地方带来陌生的、不熟悉的、不一样的文化的感觉,今天我看到的“害怕”很好,让我记住了,你应该有更多的词让我记住,更多的从那个地方带来的东西。你刚才说这些生活在戏里,你给我的还是生活,我不缺生活,我需要你给我生活之上的东西,更多艺术的冲击。
评委D:我打了一个比较低的分数,因为我有一个很好的哥们儿在新西兰,但是这个剧一点都没有让我想起他。我们生活中有一次他回去走前的一个晚上,把我们都灌醉了,说到新西兰的生活,比较简单,喝酒喝醉了,又被人送去医院,然后被人告了,又被人剃了光头……会有很多生活的细节,是我们这边没有的,文化差异,我们想看到的离我们远一点的,可是这一整台的生活戏让我觉得这还是在广州,喝酒吃饭这个太长了,可不可以更戏剧化一点……
评委E:我同意大家所有人的意见
评委F:(笑)我很期待在这个场上看到新西兰的土著出现,没有看到,作为最后一场我们都很期待,我觉得看到了留学生、华人在新西兰的生活,但是没有很映射到当地的文化……还有希望导演提高节奏,现在很多时候停留在生活表面的, 必须把“点”送清楚,还有最重要的是核心事件和矛盾冲突要表达清楚,要让这些人粘到事件中去,这里每个人都很有戏,但是每个人的戏要通过事件传达出来。
评委A:我可以再讲一次么,我不是在替他们讲话,但是我也去过国外念书,演过戏,在国外也有大学的朋友跟我说,为什么你不演个中国戏,穿个中国服装,让我们看见中国的东西,我就很抗拒,为什么我们来到国外就一定要去证明自己是一个中国人? 所以今天晚上,前面几个评委说到内容的问题,他们来到广州,没有需要证明他们来自于哪里,来向我们说明,他们是在新西兰生活过。(观众掌声响起)刚刚大家讨论的概念,生活细节,我每天在广州茶楼、面馆里面看到的戏剧,比我在广州大部分剧场看到的戏剧更有戏剧性。对不起,这是我个人的感受,所以我认为真的可以把生活细节很老实地、真实地讲出来的艺术家的确很厉害,(我没有说你们可以)但是我从来不觉得他们需要把这个东西做到很戏剧性,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戏剧架构是把生活重要的细节笼上,这是我在国内看戏很多时候的感觉,我们中国人在过去几十年在国外需要证明自己是个中国人,这个我真的很讨厌,我说完了。(掌声)
评委G:我是从戏剧内容上说,有这么一帮新西兰的哥们姐们一块儿,在奥克兰这样一个城市,什么动力驱使你支撑你来做戏剧?就这个来说,我觉得就值得有掌声。(掌声)
导演李飞:我在三年前离开中国,去新西兰寻找我的另一半。以前我在中国舞台上奋战了十几年,从喜欢到离开,我去奥克兰之前没有中文戏剧,我到了之后给一个刚成立的剧社排戏,后来又独立出来带着我的学生一起做,他们从零到现在,中文市场刚刚起步,现在也有洋人邀请我们,说可不可以做一些中文戏剧,跟我们一块儿宣传。一年多时间,每次我都跟他们说,我愿意做他们的炮灰,他们一定是新西兰的第一批戏剧人,前无古人,后有来者,我愿意带着他们,踏着我走,不明白的跟着我走,所有东西我都愿意教给他们。作品其实有很多瑕疵在里面,是我的问题,但是他们今天演成这样说实话每次看着他们演出,我都告诉他们,不管排练的时候怎样被“骂”的一塌糊涂,上了舞台就要去享受舞台,把最真诚的东西给观众,观众一定感受得到。也许在座的观众不是很了解,不管我们做成什么样,今天能到广州,就已经赢了……(掌声爆发)我也很感激,满意,感谢你们能来,我们一起,把好的戏剧一点点点起来,让中文话剧在新西兰站起来,谢谢大家。(掌声)
(至此后面开始了轻松的聊天和问答,还有关于子豪这位角色是怎么过自己心里这关展开了幽默的讨论,现场气氛热烈愉快。篇幅有限,不再赘述。)
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到舞台合影、交流。
剧评札记 | 大戏节竞演最后一念
一位吉他手从观众席穿过,吉他奏起,舞台也就开始她的故事了。租房的广告录音错乱地叠加,在这个空间要发生的是关于一个遥远国度租房的事情。“遥远的国度”意味着离开了家,“租房”意味着这里只是短暂的停留,也不是家。可是这个却是关于家的故事。
主角丹丹一开始自述“我家是古典音乐世家,可我不喜欢古典”本想在新西兰学到更多,可做起了“代购”。她的家是“古典音乐世家”,而她却想违背这份传承。
另一主角高万,是一个金融咨询师,离家12年,看上去是一个老大哥,与丹丹一见面便说“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他提到了家,也始终用真心去维系这个租房里的人与人的关系。可他却在自述的独白说自己“害怕”,他对观众如此坦诚,观众越看到他在生活中的掩藏,他的害怕没有向旁人诉说,只能在一个自己的内心独白里袒露。他害怕在新西兰的每一步,但更害怕回国,害怕回家。我想这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不仅是出国者的心声,是所以离家者的心声。离开自己的国家,离开自己的城市,甚至只是离开家在同一个城市租房子,这些人“不是觉得这里有多好,而是害怕回家。”
第三位租客很有意思,他gay里gay气,他喜欢菊花,重点是他没有名字。他是一名同性恋者,无法在国内出柜,在新西兰自由地活出自己的样子,但始终不知该如何向父母坦诚真实的自己。心酸啊!无名的他代表了更多子女的心,我们不是每个人都是同性恋者,可我们能共鸣到那股心酸,父母理所当然的期待与自己的真实想法如此南辕北辙,他们无法像朋友一般感受我们的心情,他们更多地操心我们的未来。正是这份“操心”阻碍了我和你,正是这份“操心”让我离家,正是这份“操心”我不知如何回家。
剧里有一个篇章题目似的旁白“就想离父母远一点,不想听那么多唠唠叨叨。”逃离,来到别的国家,承受孤独,只为能在这里呼吸到自由的气息,不被家约束的气息。
很温暖,结局时刻,每个人都拥有了爱情,爱情意味着陪伴,意味着家的开端,希望能在这个“做自己”的国度建立自己的家而不再逃离,这好像是一份期盼和祝福,每一个游子都能拥有自己的家,即便不能归来,仍有人为你抚平创伤。
说实话我还蛮期待这部由新西兰华人留学生给我们带来的剧的,因为我一直都没看过一部展示留学生在外国生活状态的剧,而我就是那种俗气地认为新西兰留学生一定会有新西兰化的剧的人,结果这部剧给人感觉,也真的仿如新西兰那般缓和,闲适,令人生不起气,它没有明显的矛盾点存在,即使有过也没有铺设开来,短暂被带过,所以给人的观感更多像是电视情景剧,片段化的叙事,展示太多现实细节而忽略对生活的提取,没有达到一种抽象化后的高度,也没有显现出一种很统一的,坚固的,属于留学生的共同精神。
另外,时空感的错乱让人出戏,空间例如关于门口,既然已经把门口定位在冰箱旁,出口和入口位置也必须一致,这才符合逻辑,也符合观众对剧情的把握,但进来一个门,出去又在另一个方向,舞台道具的作用就被废了。还有,时间三个月,其实在我看来,三个月足够逼走舍友或者和他做朋友,三个月了,新旧舍友还保持这种剑拔弩张的状态,不太对劲。当然这只是我观感的问题。
谈谈角色,角色设定其实挺好玩的,但就是缺少表现角色性格的各种元素与互相冲突感,北京大咧女与洁癖同性恋的展现其实可以不仅仅在于争一个洗手间,导演可以想多些情节表现他们更多矛盾点,另外,北京女的弟弟这个角色有点像是过场以及可有可无,既然他饰演的又是同性恋,怎么去表现他与旧舍友的爱情线使其圆满呢?北京女与金融男的线还好,但在个性塑造还可以多加功夫,最大的例子在于,金融男的“害怕”,其实这可以代表某种留学生的想法,但表现地也仅仅在于说辞,话剧虽然叫话剧,但如何把话说到观众心里,需要各种戏剧元素去支撑,金融男这一角色并没有很稳固很递进的情节去让他说的这种“害怕”使人触动和理解,这是挺遗憾的。
但是,这部剧很暖和很温馨,现场吉他伴奏一key进来,整个场景以及气氛就鲜活起来,整体给人真的很赞!!每个角色虽然表现不多,确都是鲜活的,真诚的,热情的,这很touch到各位的。作为新西兰华人的剧社,他们可以走的路很长。
所以我期待着,下一年,能和他们再次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