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华文作家协会
文化组织

弘扬中华文化,以小说、诗歌、散文为主的信息发布平台。


【散文】享受新西兰

发布时间:2018-04-26 15:05:38
分享到:

作者:范士林

人说新西兰生活单调。其实这要看你怎样“融入”。新西兰除了她的气候温和,人民友善,风景秀丽,环境清洁,食物放心之外,人文、历史和艺术也是丰富多彩,积淀深厚和耐人寻味的。

位于Grafton Auckland Domain的奥克兰博物馆,和位于Balmoral的战争博物馆,看了几次,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有“意犹未尽”之感。

两年前参加了Mt Albert的一个叫做Sylwen的社区小组,它经常组织与当地居民喝茶聊天和各种参观活动。老中青年人都有参加。曾集体参观了位于West Springs的MOTAT(交通科技博物馆),除了陈列交通、铁路、航空发展史外,也有许多艺术作品和战争史的摄影作品。观后颇有收获。

前不久社区又组织参观了位于市中心的艺术画廊。名为画廊,实际是一幢宏伟的建筑。因预约时间未到,在等候入场期间, 一行十余人在画廊对面里喝咖啡进早餐。 10点半进入参观。引领员是一位英国裔义工,名叫帕特丽西亚,非常热情地讲解,有问必答。

站在门厅里,昂首可见高高的天花板上悬吊着五六朵巨大的花朵,五颜六色,每隔几十秒钟,花瓣会自动张开,再收拢,栩栩如生。不过这不应属于艺术,而是一种普通的程控过程,却给了观众一种新鲜感。 

进入大厅,引领员说,“请大家注意这些地板方的砖块,都是从德国订制来的。”我一看,是淡黄色的大理石。我参观过惠灵顿“蜂巢大厦”,那里的大理石,引领员说是“百分之百的新西兰产品”。这里为何要从德国进口呢?

“请大家仔细看,这些是百分之百的天然大理石。”又是一个百分之百!大家俯身细看,Rodney先生首先发现上面有一些昆虫,蜗牛形状的东西,接着大家细看,还有飞鸟。 一个个在大理石表面被磨得平平的,但线条、形状和纹理清晰可辨。

这里的特点是艺术和科技的巧妙结合。毛利雕刻是新西兰的艺术瑰宝,必不可少。但是若干精美细腻的毛利雕刻作品,却是用激光技术雕刻而成,而不是用毛利人传统的锋利的石刀和钢钎。

八十五岁高龄的Murel女士,坐着由画廊提供的轮椅,由同伴推着参观。她兴致勃勃地在画室里欣赏着18,19世纪的油画和水彩画。

引领员帕特丽西亚不时就画面的表现提出一些问题,请观众思考(每个小组一起参观,不与其他小组混合)。例如,在一个葬礼中,画里谁是亡者的母亲,在一个婚礼中,或者在一个男女并坐的场面中, 画中人在想什幺?于是热烈地讨论起来。从画中人的面部表情,剖析人物的心理活动。答案大都不一致。人们有不同 的生活经历、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决定了这个世界的丰富多彩。答案并不重要。

我对一幅由查尔斯•戈迪(Charles Goldie 1870~1947)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辽阔的海面上,一望无际,风急浪高,天空中乌云密布,两只独木舟并排而行,紧靠在一起。分别各载有五至六人。他(她)们有的身体前倾,直视远方,伸手呼号;有的驾驭桅杆;有的疲惫惊愕;有的互相搀扶……。 远处的天边,隐隐约约似有地平线显现。帕特丽西亚问大家这幅画里的场面是否有什么问题或不同寻常之处。我再凑近细看,没看出什么。忽然,我对她说,“独木舟是没有桅杆的,不可能张帆!”

“非常好!” 帕特丽西亚说,“这就是艺术, 是Romantic(浪漫)手法!”

这幅画用感染力极强的手法,表现了毛利民族先民冲破惊涛骇浪,首先发现并开拓新西兰,把人类文明传到新西兰的历史 。

享年72岁,今年9月14日刚刚去世的新西兰画家Don Binney善于画飞鸟和自然景色,以及图案画。他笔下的燕子神态各异,或翱翔于碧空,或飞越丛林大洋,或栖于檐头,凸显了候鸟的择地而居 ,生生不息。每幅画都充满生机。

帕特丽西亚,义务引领员,看上去五十来岁,身材纤瘦,一口清脆悦耳而准确的英语。交谈之下, 得知她还是一位辅导少儿画画的老师呢。她又领我们观看了这幢建筑物各个具有特色建筑风格的露台、回廊、泥塑、陶瓷和玻璃器皿,和少儿学习室,放映室。细致到介绍大楼的全部玻璃是特殊设计和生产的低含硅玻璃。

“这是出于什么考虑?”我问 。

“降低玻璃的脆性,在地震时飞溅会减少,降低对人身的伤害。”

“啊?”我惊诧,但没有喊出来,只是点了点头。

大楼布局构思独特,楼顶的露台上有一些艺术雕塑组成的座位供游人休息。坐在这里远眺对面,阿尔博特公园上的参天大树,花坛草坪,喷泉,和乔治•格兰的塑像就在咫尺。新西兰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其多元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瑰宝。移民可以和主流社会一起享受新西兰, 促进新西兰,发展新西兰。要做到这些,就要学习和探索新西兰。

感谢Sylwen中心,最近它又组织了参观奥克兰植物园。上午9点多,一行16人包 乘两辆中型客车从St Lukes出发,经16号高速转1号高速,约半个小时到达位于Manurewa的园地。

在园里的咖啡吧进了简单的早餐,即开始游园。因为大多是老人,园里免费提供了两辆小型游览车慢速绕园而行,随车配有两位义工一路做讲解。

这个植物园占地60余公顷 ,于1973年开始建设,历时九年,1982开始对公众开放。此时正是春夏交替时分,依然春色满园。玫瑰,一串红,美人蕉,玉兰花 ,山茶花,竞相怒放,争艳斗葩。天气是晴天间有阵雨。我们整个游园中则是风和日丽。因为是周五,游客不多,路边行人中有夫妇搀着孩子的,有牵着爱犬的。一位中年女士牵着三只漂亮的矮脚狗和我们的小巴士并排走着,与车上的Diane女士边走边聊。原来其中一只狗狗是妈妈,两只较小的是它的双胞胎儿女。

前方,蓝天下出现一片宽阔的水面,清澈见底,波光粼粼,有水鸟野鸭嬉水,鱼鳗穿游。岸边是一排排奇形怪状的仙人掌,有的扁平如手掌, 重叠相连,伸展如无数巨手,在招揽游客;有的状如擎天之柱,高达数米,直指蓝天 。

仙人掌茁壮,茂盛,挺拔。虽然没有花的艳丽,却使你体会到生命的力量,这是另一种壮美。 虽然是艳阳天,车子进入原始森林中的一段平坦路面,顿感阴翳笼罩,凉气习习。两侧的参天大树,下面盘根错节,顶端交错合抱,四周一片静寂。驾驶员乃停车稍息,耳中只闻树叶婆娑如诉,忽远忽近。众人也忽然停止了交谈,欣赏这天籁之声,好像生怕错失了这难得的大自然的恩赐。

出了原始林,来到“非洲园”。这非洲园并非一个独立的园林。只是 以种植和展示非洲植物为主。其中山龙眼(protea), 萨库伦果(一种多汁的果子)树 ,形状奇特。其中间隔栽了一些并非非洲特产的美人蕉作为衬托,使得园里姹紫嫣红,别具一番风情。园内有些河流。其中较宽的一条在岸边种植了一些针叶类树木。主要是罗汉松和柏树, 一些亚热带树木,以及供城市绿化用的树木,似乎兼有苗圃或者树源的功用。还有一处种植草药(herbs)的园地。但不是中草药白术扶风菖蒲之类,而是一些用作西菜调料,香精,染料和化妆品的花卉。

园内设有一所藏书2000多册的图书馆,以植物学书籍为主。其中包括最新出版的新西兰园艺杂志,供游客阅读。这里还举办家庭园艺辅导班,儿童学习班,讲题为“花卉的力量”,“超级的生存”。培养儿童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观念 。

植物园的人性化管理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感动。园内有各种美术雕塑作品陈列。有饮用水龙头 。门厅里放着两辆供残障或年迈不便者借用的电动助步车。服务台人员亲切耐心地回答游客每一个问题 。除了有游览车(绕园内行驶40分钟游遍全园),平时每人只收2元钱 ,每星期三下午对结伴成组的游客还提供义工免费步行导游。园里草坪上可以野餐,会堂厅室可租用搞活动,举行婚庆典礼,别具风格。

畅游这样的植物园,在都市里拥抱自然,实在是一种享受。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