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
文化团体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派驻新西兰的文化交流直属机构。2015年10月19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注册为非营利性法人社团组织,当年12月11日对外揭牌,成为中国文化部设于全球的第24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以“优质、普及、友好、合作”为工作宗旨,旨在加强中新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春节民俗、龙江歌舞引爆惠灵顿圣约瑟夫校园

发布时间:2018-02-19 15:38:51
分享到:

惠灵顿时间2月13日上午,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黑龙江省文化厅、山东省文化厅联合选送的渤海靺鞨绣、赫哲族鱼皮技艺、京剧脸谱化妆、潍坊风筝、木版年画、手工剪纸六大非遗技艺,以及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黑龙江省杂技团共计30多名演员带来的歌舞、杂技、武术节目,走进惠灵顿上哈特区圣约瑟夫学校,与300多名师生同贺中国新年。此次活动也是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2018“欢乐春节”系列活动中的“春节文化进校园”内容。

在圣约瑟夫学校两间教室里,近百名学生层层包围着这些精通民间工艺的中国非遗传承人,目不转睛地观看其手下呈现的一项项精湛绝活。尤其在京剧脸谱艺术传承人闫群两侧,经传承人口传心授与悉心指点,以及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孟凯的翻译协助下,学生们纷纷拿起画笔,结合自身的想象力与理解力,一个个中西结合版的“张飞、美猴王”等脸谱一一呈现出来。

闫群认为,每个学生对脸谱的理解都是独特的,从未接触过中国脸谱文化的他们,没有被固定的脸谱画风所束缚,在基本的配色上大胆创新,且融入西方的动画人物形象和颜色搭配方式,演绎出独特的西式“中国脸谱”。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潍坊风筝传承人杨红卫重点向学生们介绍了风筝的制作过程,一个小小的风筝需要四十多道难易不同的工序和步骤,随着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与创新,潍坊风筝在鹤、燕、蝶、蝉之外,又兼作各种人物,无不惟妙惟肖、奇巧百出。随后,学生们拿着杨红卫专门制作的几维鸟风筝在学校操场上放飞,让从来不会飞翔的几维鸟第一次“插上翅膀”飞向天空,以特有的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绽放在新西兰的蓝天白云之下。

经惠灵顿大妇委会组织的志愿者翻译协助,学生们纷纷跟随非遗传承人尝试了手工剪纸、木版年画、鱼皮制作、靺鞨绣等工艺,并向“老师”展示自己的作品。尤其靺鞨绣传承人孙艳玲以中文字“和”为模版,不仅一针一线地传授用针技艺,也以此方式介绍汉字“和”的意义,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既学会简单的刺绣手法,又懂得汉字“和”代表的英文意思是“和平”。

作为全校师生最为期待的“中国春节文化大餐”,此次访新演出的黑龙江省龙江剧艺术中心、黑龙江省杂技团首次走进新西兰校园,与当地师生零距离互动,展示龙江剧这一中国地方戏的文化特色与杂技绝活的神奇之处。

阳光明媚、风和日丽。龙江剧艺术中心以舞蹈《远方的问候》在圣约瑟夫学校操场开启歌舞表演,包括融合武术与舞蹈元素的《武林风》,以及俏皮的大秧歌舞步配以地方服饰的龙江剧经典戏歌《龙江姑娘火辣辣》,均以热情的歌声、欢快的舞步向学生们发出亲切的问候,也让现场300多名学生第一次近距离观看到原汁原味的龙江歌舞。

中国传统杂技表演《顶花缸》和双人杂技对手表演《肩上芭蕾》,则令现场气氛变得异常紧张,小朋友们或拿手捂住眼睛,或发出惊呼声,而当演员成功完成了一系列精彩绝伦的动作后,大家纷纷拍手叫好,以热烈的掌声和高亢的欢呼声为演员们喝彩。

“非常感谢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和来自中国黑龙江、山东省的演员及非遗传承人,将传统的中国歌舞表演、杂技节目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远万里地带到圣约瑟夫学校,让我们集体领略到中国北方文化的独特风采,精湛的技艺令人大开眼界。”圣约瑟夫学校校长克里斯•斯蒂芬森如是说。

为表示对中国艺术家们的感谢,现场300多名学生集体唱起了毛利歌曲《黑河诺瑞》,向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送上真诚的祝福。整个非遗展演、歌舞表演在既紧张又热烈的气氛中画上圆满的句号,学生们恋恋不舍,纷纷与演员、非遗传承人们合影留念,集体发出“明年再见”的共同心声。

文字、图片由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提供(摄影:张健勇)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