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
文化团体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派驻新西兰的文化交流直属机构。2015年10月19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注册为非营利性法人社团组织,当年12月11日对外揭牌,成为中国文化部设于全球的第24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以“优质、普及、友好、合作”为工作宗旨,旨在加强中新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惠灵顿玛格丽特皇后学校庆祝“国际语言周

发布时间:2018-06-06 09:51:30
分享到:

“这是来自中国的古老乐器,琵——琶,猜猜看,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哪些同学见识过、学习过中国少数民族——苗族的舞蹈?”

“考考你们,我手中这把的太极功夫扇,都有哪些作用?”

……

惠灵顿时间5月30日上午,在新西兰首都乃至全国都享有“教学+实践”盛誉的私立女子学校——玛格丽特皇后学校,迎来了第二届“国际语言周”,来自不同班级的50多名中文班女生,体验到一组丰富多彩、生动有趣的中国文化课堂: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组织声乐、舞蹈、太极老师,为该校中文班学生作主题各异的体验式讲学,也使得中文班女生成为该校语言部负责人弗劳伦斯·海蒙口中的“幸运学子”。

 作为惠灵顿唯一一所提供国际文凭(IB)课程的私立女子学校,玛格丽特皇后学校吸引源自40多个国家的近700名女生在此就读,也推动该校基于丰富的全球留学生教学经验,专门针对语言教学亮点推出涵盖中文、西班牙语、法语、日语四大语系的“国际语言周”活动。其中,中文班学生因维多利亚大学孔子学院、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先后带来专业的师资力量而获得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体验。

 当天上午,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组织陶笛、琵琶、古琴、笛子四名器乐老师,分别向该校9年级、7年级中文班女生介绍并示范演奏了四种风格各异的中国乐器。曾经在厦门大学音乐表演专业主修长笛、辅修陶笛的谭想想,以播放幻灯片的形式介绍陶笛历史与起源,手把手传授最基础的吹奏技巧,女生们手持陶笛跃跃欲试,悠扬的笛声响彻整个教室;在中国文化中心项目协调员文德、玛格丽特皇后学校中文助教张天琦的翻译协助下,孙雁书将中国文化中心购置的十多把竹笛分配给学生,重点介绍竹笛的基本构造、口型与指法技巧,以及竹笛相较其他吹奏乐器的高音功能,王若冰则为学生们重点介绍古琴这一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的历史渊源,并现场示范中国古琴名曲,独特而古朴的音色吸引众学生凝神静听。

 “琵琶被称作中国乐器之王,你们知道其中的原因吗?”学习琵琶15年之久、先后在中国厦门大学音乐表演专业主修琵琶、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获得音乐治疗硕士学位的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琵琶老师孔璟瑗,以层层剥笋的方式抛出一个个角度各异的问题,30名女生瞬间被激发出浓厚的兴趣,纷纷踊跃作答:“是为国王弹奏的”、“因为它的体积最大”、“头部的雕刻像国王的权杖”……有趣的一问一答令课堂气氛异常活跃。随着孔璟瑗轻轻弹拨起手中的琵琶,一曲曲中国童谣、毛利民歌、西方流行歌曲吸引着整个课堂时而鸦雀无声、时而和声齐唱。

 擅长中国民族民间舞、古典舞教学的中国文化中心舞蹈老师张雅,为该校8年级女生带来了一堂活力满满、动感十足的苗族舞蹈体验课,通过一遍遍耐心细致的教学示范,14名拥有一定舞蹈功底的女生已经学得有模有样,跟随喜庆热闹的苗族音乐,动作欢快、节奏精准。中国文化中心教学负责人、武术老师张健勇则为10年级女生带来一堂虎虎生威的太极功夫扇体验课,既示范了基本套路,又耐心教授分解动作,学生佐伊兴奋地表示:“用扇子来打拳,真是一种新鲜的体验,太有趣了!”

 “借学校的国际语言周机会,我们有幸邀请到中国文化中心的几位专业老师,带来如此丰富的中国文化体验课,让学生们大开眼界,希望今后与中国文化中心能够开展更多合作,进一步激发她们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兴趣和热情。”玛格丽特皇后学校中文系负责人万丽新如是说。

 撰稿: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 方华

摄影: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 张健勇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