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
- 文化团体
新西兰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派驻新西兰的文化交流直属机构。2015年10月19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注册为非营利性法人社团组织,当年12月11日对外揭牌,成为中国文化部设于全球的第24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以“优质、普及、友好、合作”为工作宗旨,旨在加强中新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重庆“网红”小吃助阵惠灵顿美食节:麻辣烫挑战新西兰味蕾
发布时间:2019-08-08 15:48:19
当地时间8月6日晚6时,位于惠灵顿商业闹市区的“老虎”中餐厅内人头攒动。正值每年此时极大撩拨新西兰首都市民味蕾的惠灵顿美食节(Wellington On A Plate)之际,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及重庆市文化交流中心联合推出“重庆美食品鉴会”,主打火遍中国大江南北的重庆“网红”小吃——麻辣烫,特别邀请来自重庆万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程凉面”第五代传承人、中国饭店协会名厨委员会副秘书长王程华专程到访新西兰,为60多名惠灵顿食客现场演示重庆麻辣烫的蘸料调配之道,生动讲解这道川渝名吃背后的典故与渊源。
8月,正值一年一度火热开场的惠灵顿美食节,遍布惠灵顿大街小巷的各类餐厅纷纷推出当月特色菜式,以满足惠灵顿吃货食兴大发、近乎全城出动“地毯式”觅食的浓郁兴致。当日前来品尝重庆麻辣烫的惠灵顿食客,便是通过社交平台“约吧”(Meet-up)汇聚一堂的中国美食爱好者,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惠灵顿多元文化理事会主席齐慧芳、惠灵顿非洲社群理事会会长山姆·马赞扎等也与众食客共同参与这一美食体验活动。
虽说闻香一刻即难抑口水,众食客对麻辣烫的由来仍然心生好奇。“麻辣烫可以说是重庆火锅的雏形,而它们的诞生都与重庆这座山水之城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分不开。”王程华首先提到麻辣烫这一名吃与重庆火锅之间的渊源。据他介绍,重庆自古便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水运枢纽,旧时食材匮乏,在码头做工的纤夫们在拉纤之余,只能在江边垒起石块、支起瓦罐,将各种食材一股脑儿地投入锅中混煮,这即为最原始的麻辣烫,也与火锅的起源别无二致。后来,码头上的小贩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将菜品与炉具加以改造,置于挑担两头,边走边吆喝,江边、桥头卖劳力的百姓们围着担子便成了常客。
正如王程华所述,在19世纪初期,贵州的牛肉商贩将食材运至重庆码头,下脚料通常无人问津,船工们便将牛肚等“下水”也一并投入锅中,麻辣烫也由此演化成为重庆火锅的最初形态——牛肚火锅。正由于重庆地处长江之滨,气候潮湿,在当地百姓眼里极具祛湿作用的麻辣火锅很快便风靡了起来。
听闻王程华此番介绍,新西兰众食客对重庆的气候、地理条件及其独具特色的美食文化也激发了浓厚兴致。热爱中国文化的澳大利亚人安东尼兴奋地说,曾经去过四川和重庆一带,对当地气候与麻辣菜系之间的地域渊源深有同感。他当晚特意挑选了其中的“特麻特辣”级别,并颇有见地地说:“如果没有被辣得头快爆炸,就体会不到重庆美食的精髓!”
在众食客排队取用食材之际,王程华热情推荐了牛肚这一食材。虽说现场为数不少的惠灵顿食客此前未曾尝试过牛肚,但经王程华特意介绍重庆火锅的百花齐放特征中,万变不离其宗的正是牛肚为必涮食材,希望体验其中奇妙滋味的美食爱好者们均忍不住勇敢地“开一次戒”。
趁大家等待上菜的间隙,王程华进而科普了南北火锅蘸料的区别:川渝火锅的蘸料必须要有芝麻油、蒜泥和盐,而北方的蘸料则以芝麻酱、韭菜花、红腐乳为基本元素。
在惠灵顿市政府工作的罗杰斯表示,自己一直在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联合市政府推出的商务旅游中文班学习中文,对中国食物一直情有独钟,并且出生于印度的他,打小就习惯了印度食物的极辣口感,只不过来新西兰定居22年之久,自己的食辣能力逐渐退化,因此此道重庆名吃对他而言可谓不小的挑战。
当晚的麻辣烫品鉴活动还设置了抽奖环节,十名获奖者获得了可追溯至光绪25年的重庆万州“程凉面”的特制蒲扇。作为重庆市非遗项目“程凉面”的第五代传人,王程华说,这把外观古朴的蒲扇实则凝聚了“程凉面”所承载的地方美食文化精益求精的传承品质,在电扇尚未发明之时,他的祖辈们正是靠着一把蒲扇为面条扇风降温,以保持面条的最好口感。他同时欢迎惠灵顿美食爱好者亲去重庆,实地品尝和感受当地原汁原味的美食文化与风土人情。
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说:“中国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但我相信这句话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中国美食不但能够滋养本土人民,也能够征服海外民众的味蕾。”他表示,2019年正值“中新旅游年”,旅游与美食从来都是密不可分,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希望借助当地极具人气的惠灵顿美食节这一契机,有针对性地推介中国美食文化与旅游名胜,为8月这一吸引全城市民为之而动的美食之月锦上添花。
图文由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提供
文字:方华 魏思静
摄影:张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