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
- 文化团体
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派驻新西兰的文化交流直属机构。2015年10月19日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注册为非营利性法人社团组织,当年12月11日对外揭牌,成为中国文化部设于全球的第24个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以“优质、普及、友好、合作”为工作宗旨,旨在加强中新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做月饼就像盖邮戳!”洋厨师挑战中秋糕点
发布时间:2019-09-16 10:26:43
当地时间9月12日中午12时,惠灵顿一群年轻的西厨学员兴致勃勃地等待着生平第一堂中式糕点课的开讲。
正值中秋佳节,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特别组织“天涯共此时”月饼工坊活动走进惠灵顿理工学院,特邀当地中式糕点铺“蛋糕大王”三位面点师为该校酒店管理学院近30位西厨学员详细讲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秋之美食——月饼的做法,各族裔学员亲眼目睹了传统五仁月饼、蛋黄白莲蓉月饼、冰皮月饼的制作流程,并了解到中秋节背后的文化传统与民间习俗。
上课伊始,几位老师先用一个“巨型”月饼震慑住全场学员。只见她们取出一个直径近20公分的大模具,将提前预备好的蛋黄莲蓉馅料以娴熟手法按压入饼皮中,借助月饼模具瞬间做成一个巨型月饼。学员们纷纷凑上前去,并对巨型月饼上的精美花纹啧啧称奇。
“大家知道月饼背后的故事吗?”见西厨学员们好奇心正旺,面点师小崔师傅顺势发问,现场仅零星几名学员点了点头。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中文的新西兰女孩莎莉主动作答:在中文课上听老师们提及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但记不清中秋节到底是哪一天,也不甚了解月饼缘何而来。
“中秋节指的是中国农历八月十五,是月圆之日,更是阖家团圆的节日,看这圆圆的月饼形状,正如月亮一样,象征着全家人的团圆。”面点师小崔娓娓道来,称中国古人即有中秋祭月传统,而月饼最初用作祭拜月神之供品,其历史悠久,七百多年前的南宋文献中就有关于月饼的记载了,如今中秋赏月食月饼已成为中国大江南北喜过中秋的必备习俗。
“怪不得月饼做得这么大,原来是需要全家人一起分享的!”听完几位面点师的讲解,学员们不但对中国中秋节的由来加深了印象,更对月饼这一拥有数百年历史的传统糕点多了几分敬畏。紧接着,几位面点师从饼皮制作到內馅比例,详述了五仁、莲蓉和冰皮三种月饼的做法:“中国各地月饼风味不同,主要分为广式、京式、苏式、滇式等类别,今天我们制作的是传统广式月饼,讲究皮薄馅大,其中五仁月饼与蛋黄白莲蓉月饼的饼皮源自相同的食材,均需放入烤箱烤制6分钟后,再取出刷上蛋液继续烤制,以确保色泽鲜艳。”
研习烘焙专业的毛利族裔学员费罗娜在听课过程中已经按捺不住好奇心,摸索着制作了一个冰皮月饼,见到面点师将五仁、蛋黄月饼放入烤箱时,她亦步亦趋着要将自己制作的冰皮月饼放入烤箱。
“这个月饼不能进烤箱!”面点师及时制止住她,解释说这一预制的冰皮由米粉、椰油加热水制成,內馅是红豆沙,也就是说,其外皮和内馅均是熟食,做好之后冷藏即可食用,无需烤制。”
费罗娜对中国月饼的丰富程度大感意外:“一种需要烤制,一种需要冷藏,口感也完全不同,我知道中餐种类有很多,但对中国糕点知之甚少,希望能有机会到中国走走看看,探寻当地还有什么刷新我印象的月饼和糕点。”
“感觉做月饼就像盖邮戳,stamping!”体验了月饼制作流程后,烘焙专业的新西兰籍学员菲奥娜对月饼模具赞叹有加。她说,亲历之后,有感月饼模具的设计如此专业,让整形过程变得十分流畅,尤其按压式的冰皮月饼模具让脱模过程十分顺利,简直就像“盖邮戳”一样神奇。
越南籍学员伊娜则发出感言,在越南也有过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没想到在万里之外的新西兰,自己不但有机会品尝月饼,还学会了它的制作方法,由此对月饼起源产生浓厚的兴趣,希望进一步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典故与趣闻杂谈。
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郭宗光在现场观摩月饼制作流程并亲手尝试,他表示,月饼作为中国由来已久的象征着阖家团圆的传统节庆糕点,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动符号,借中秋之机推出月饼工坊,让学习西式烹饪与烘焙技艺的新西兰学员们亲手实践中国传统美食的制作流程,同步了解美食背后的民间习俗与价值理念,更易于他们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背景,2019年正值“中新旅游年”,旅游与美食向来密不可分,以中秋月饼为载体,增进两国民众间的厨艺切磋,不失为寓教于乐的文化交流方式。
图文由惠灵顿中国文化中心提供
文字:方华 魏思静
摄影:张健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