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Apple妈咪视角
作者: Apple妈咪
简介: 从中国到澳新,从辞职到三娃妈咪,从新移民到海外创业,连载更新四年移民路的育儿微信公众号“Apple妈咪视角”。

一个企业亲子园,背后是双职爹娘多少无奈?

发布时间:2019-11-08 09:17:16
分享到:

文|Apple妈咪

最近的朋友圈,被携程亲子园的虐童事件刷屏,那些个喂芥末、捆绳子、喂安眠药、随意推搡……的字眼触目惊心。为人父母的,怕那些视频都不敢打开直视。

之所以也想来写一写这件事,是因为涉事的是一家企业亲子园。而开办所谓“企业亲子园”,正巧就是六年前在上海,我辞职回家带孩子时,一心想要尝试自主创业的项目,当时连企划书都写好了,若不是在后期调研中受到一系列的阻碍,怕也没有后来移民新西兰的事儿了。忍不住想要说的是,企业亲子园是多好的概念,怎么会糟蹋成如今这片田地。

久一点的读者可能知道,Apple妈咪早年在四大从事审计工作,生完老大产假结束后的那一年背奶生涯,让我终于低头:所谓家庭事业两全,对于上海女性来说,不过是神话。

想来,老大是我三个孩子当中最难带的一个,也可能是因为那时白天需要上班的缘故,加上没经验,心里总带着陪伴不足的愧疚感,事事苛求自己完美。所以间接导致这个小“夜哭郎”永远停留在需求不满的状态,一个晚上睡我边上,时刻处于哼哼唧唧的状态,一顿奶吃上一个小时也稀松平常。

那是些个夜夜无眠,早上踩着云朵去上班,到中午就瞪着电脑看着一长列截止日期头脑空白,晚上回到家心疼娃宁愿饿自己一天也不肯吃奶瓶,自己辛苦背的奶被全全浪费的日子……

当时的天真,恐怕就是相信世界没错,而是自己太笨了。

直到后来的后来,得知原来在审计这行里,我的同事前辈们,几乎清一色是周末父母。有些是周末把孩子从老人那里接回家,有些是周末都不接走,带出去活动一天就完璧归赵。

在最终递辞呈的那会,我的大老板,一位近五十岁的、纵横业界20余年的资深女合伙人,得知我这个“辞职回家带孩子”的理由,一脸荒唐和诧异:“真是越来越搞不懂现在的年轻人了,我的女儿17岁,儿子14岁,他们小时候都是先会叫‘阿姨’,再会叫‘妈妈’的,我觉得他们现在也都好得很啊。”

换在之前,任何事我大概都会拜倒在权威下,可这次却抬头直言“人各有志”,正经把老板给顶了过去。人说“为母则刚”,真有些道理吧。

若我没有错,莫不是世界错了?

母亲说,她那个时候上海每个单位都有托儿所的,我小时候就是跟着妈妈一块去上班,呆在单位托儿所里面,下班一起回家。

可是纵观后来的上海,再无单位托儿所的影子,是要把双职爹娘逼上绝路的节奏吗?

想到自己去做“企业日托中心”的创业计划,一部分是源自于那时追的美剧《绝望主妇》。

剧中,丽奈特想要从其他公司把能干的维罗妮卡挖角过来,但是对方直言,丽奈特的工资开得太低。

可是,当丽奈特给身为母亲的维罗妮卡看了他们办公室里的日托中心后,维罗妮卡一秒投降:

“我的天啊,棒极了!” “管他呢,我入伙了!”

企业为什么要出资建“日托中心”?理由不言而喻,这可以说是所有员工福利中最贴心、最有竞争力、最博人眼球的部分,无论从吸引人才还是从员工稳定性的角度,都是具有战略眼光的高效福利政策。

“在办公楼中心的位置,建一所托儿所,辐射周边企业;雇主可以选择为自己员工的孩子,承担多少比例的幼托费,来作为员工福利。”——这是对当时辞职回家的我来说,所能想到的最激动人心的创业蓝图。

这并非一时兴起或空穴来风,当时的调研让我了解到,在发达国家,帮助企业来建立Employer Sponsored Child Care Centre(雇主出资幼托中心)早已是运作成熟、竞争激烈的市场,我甚至还联系到一家总部位于波士顿的连锁幼托机构,他们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帮助了数百个雇主建立幼托中心。

当时我竟然如此天真地以为,只要获得专业的背景和协助,这样的项目就有可能被代理到中国来。

事实上,这个构想没多久就胎死腹中,并不是卡壳在跟境外幼托机构的联系上,而是卡壳在魔都的托儿机构门槛上。

若连携程都办不出个幼托资质,何况平民百姓?

11月9日,携程方面对记者表示,携程亲子中心成立于2016年2月,当时是试运营。随后亲子园被当地教育局叫停,主要原因是没有取得行政许可。2016年4月,携程亲子园经过整改,委托《现代家庭》杂志社下属“为了孩子学苑”管理,正式对携程员工运营。

不理解的是,携程这样的资历办不出所谓的“行政许可”,一个杂志社竟然可以。

更可恨的是,这号称有资质的杂志社,究竟对孩子们干了些什么可怕的勾当:喂芥末、捆绳子、喂安眠药、随意推搡……这样的机构“自刎以谢天下”不足惜,只怕自此,中国再无企业敢开办幼托中心;神舟大地,再无望出现我们父母那一辈所习以为常的单位托儿所。

怒火所及,只是那个涉事的企业而已么?还是说,整个社会对于幼托机构的监管本就形式大于实质,漏洞遍地?

法制不严才是根本。

说一则新西兰这里的小故事。

前一段时间,在本地Countdown超市的公告栏里,一位Kiwi家长贴了这样一张“悬赏启示”。

里面说:“想找一个人来和我儿子干一架!过去几周他表现得就像一坨屎!我实在受不了了。但我不能打他,你懂的,不过你可以啊!任何人能在其他人面前把他揍一顿,我给100刀!不要担心,我儿子是一个Pakeha(新西兰白人),而且他只吃素!”

什么情况?自己的儿子不能打,这位老爸还要花钱请人打?

是的,没错,根据著名的新西兰反掌罚法,新西兰的家长不能以任何理由打孩子,否则很有可能承担刑事责任;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如果得到允许打别人家的孩子倒有可能没事,当然你不能打得太狠,打出内伤残疾啥的就不好说了。

以身试法的有没有呢?当然。

时年50岁的Mason是六个孩子的父亲,2007年12月,他在基督城的Bridge of Remembrance附近被目击推打自己四岁的儿子,并拉扯他的耳朵。Jimmy Mason最终被判必须接受9个月监管,并参加“情绪控制课程”。

这是家长方面的,至于老师,在新西兰他敢动孩子一根手指头试试。

这两天,一位老师就被新西兰教师纪律机构裁定为严重行为不当,就此丢了工作,回了英国老家。什么事儿呢?那名学生用泥巴砸了四个同学,老师请他去校长办公室谈话。这个孩子不但不听,而且扭头就走。老师生气了,企图去拉孩子肩膀,结果孩子把着栏杆,于是老师就把孩子的手指一个一个从栏杆掰开,用力量强行抱到了校长办公室,就此,这位老师丢了工作。

因为新西兰法律规定,除非学生的行为正在危及自己或他人安全,否则老师绝不能动他一根手指头。

需要界定清楚的是,今天出在携程的事情,是法制和监管不力,而不是企业亲子园这个形式不好。这就好比,户外活动容易出事故,校方不去想着如何监管防范,而是思虑不如减少体育课、减少课间活动一样荒唐。

不过,来到新西兰这近四年,倒也确实没有见到这里有什么企业托儿所。一则,新西兰不如美国,处处都是大型企业,数据显示,在澳洲和新西兰,将近80%的公司都是五人以下的规模。二则,企业虽然不承担,新西兰政府确实为每个孩子承担了大部分幼托费用,家长只需要承担小部分。三则,就是本地的幼托资源非常丰富和灵活,这个内容若要详细讲,恐怕又是长篇大论。今儿就简化下,仅新西兰的幼托中心(Day care Centre)这一种托儿形式的“职场妈妈适用性”聊聊:

分布密度高,公司附近不怕找不到

新西兰该算是地广人稀的地方,奥克兰北岸这样的居住区90%的房屋都以独家独院的别墅为主,人口稀疏。可即便如此,幼托的密度却一点儿不低,大都是50个孩子左右小小的规模。我自己的居所附近3公里范围内有4家幼儿园,公司附近也有2、3家。若想在上班的同时,就近找幼托,绝非难事。

入托方便灵活,上班间隔去幼托哺乳

新西兰五岁上小学,未满五岁的孩子(包括小婴儿)都可以去幼托。新西兰的幼师资质审核严格(也是近年来新西兰最热门的移民职业之一,语言和学习门槛虽高,但是人才需求大),不光是行为上的,更多是儿童心理学上的三观一致。

我家小女儿是15个月开始去幼托的,开始是每周放两天,每天放6小时,最近改换成了3天,每天8小时的样子。不仅在时间上,家长可以有充分的灵活度,家长也完全可以在需要的时候,自由地去到幼托里面陪伴孩子一小段时间,比方说,完全可以在上班午休的时候去到托儿所哺乳。

职场父母不易,这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样的。但愿,在祖国,我们也能看到更多样、更受监管的托儿形式来帮助千千万万的在职父母。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