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Apple妈咪视角
作者: Apple妈咪
简介: 从中国到澳新,从辞职到三娃妈咪,从新移民到海外创业,连载更新四年移民路的育儿微信公众号“Apple妈咪视角”。

老大和老二打架?永远别做他们的法官,永远不要!

发布时间:2018-05-23 10:52:48
分享到:

先讲两则小故事,一则是书上看到的,另一则发生在我家。

 

妈妈经过卧室门口时,正好看到四岁的凯瑞举着一辆玩具卡车,对着十一个月大的琳达的头,看起来好像要打她。琳达开始尖叫。妈妈想起来辅导小组的忠告,不要介入孩子的冲突。于是她鼓起勇气走开了,接着她从另一个地方偷偷观察。结果令她大吃一惊,凯瑞看到妈妈没有进来,小心地拿着玩具卡车,掠过琳达的头,完全没有碰到她。

——来自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的实例观察

 

外婆给三岁的糖糖新买了蜡笔,她涂鸦了一半,让我陪去洗手间。回来的时候,六岁的贝贝占了她的位子,拿着她的蜡笔在纸上随意图画。

糖糖顷刻大哭:“这是外婆买给我的!不准画我的笔!还给我!”贝贝没事儿人似的冷冷讲:“谁叫你走开的?”丝毫没有还给她的意思。

压着怒火,我以妹妹的口吻先给温柔版:“好哥哥,你喜欢我的蜡笔,难道不应该经过我的同意再拿么?是不是我也可以不经过你的同意就去你屋里翻玩具?” 

看哥哥没有反应,继续以妹妹的口吻,我换了个火药版:“臭哥哥,我不要跟你玩了!下次你要我同意什么事儿,我不会同意啦!”(备注:我们家的娱乐活动,每个孩子都有一票否决权,比如有个孩子想去游泳,必须得到另外两个孩子的同意才能实现。)

哥哥继续装傻,于是我抱起哭成泪人的糖糖,既没有带她去哥哥屋里翻玩具,也没有利用权威去帮她拿回蜡笔的意思,安慰她说:“哥哥不还我们也没办法呀,不如我们讲个故事吧?”

糖糖当然不情愿,但是继续哭了一会,自觉也没啥用了,就只能歪在我怀里,心情郁闷地听故事。

过了十来分钟,贝贝拿了支蜡笔,走过来放在妹妹手里:“算了,不好玩,还给你玩吧。”

我还想借妹妹的口吻继续说:"臭哥哥,我今天不想理你……"

不料糖糖早破涕为笑,拿着画笔也不去画画儿,前前后后跟着她哥哥转去了,简直一点矜持没有。

 ——来自我的观察

 

同样的画风,若换了家里爷爷奶奶看到,恐怕早一把上前,把画笔抢过来还给妹妹了,这么明显的以大欺小,大人不主持公道,还得了么?

可是,我这个“失职”的妈,确实不愿意干“主持公道”这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儿。

有些事情,老师可以,爹妈不可以。

面对孩子们的冲突,老师也许可以做那个“火眼金睛”的判官去论断对错奖惩,轻轻松松就能让小朋友们心服口服。

而同样的角色若换成爹娘去充当,无论公正与否,都可能掀起腥风血雨。

因为兄弟姐妹相争的,也许从来不是对错,而是父母站在谁这边。

我们来假设一下,第一个故事里的妈妈,如果冲进卧室一把抱住小女儿,大声斥责姐姐:“凯瑞,你真该感到害臊。妹妹才这么小,你居然想拿这么重的东西砸她,还像个姐姐的样子么?快,马上给妹妹道歉!以后再不许对她动手。”

情形会怎样?

你所看到的,可能是,姐姐凯瑞大声狡辩:“她先把我好不容易搭起来的积木踢翻的!她是存心的!”妹妹琳达在边上借势哭得更加歇斯底里。

你所看不见的是,

凯瑞本来就觉得,自从有了妹妹,妈妈眼中的自己就是个爱欺负人的讨厌鬼,于是她不停重复这些行为,在得到妈妈训斥的同时,她得到一种报复性的快感——看吧,如你所愿,既然你这么说我,那我就做给你看,我就是那么爱欺负人。

而琳达虽然才十一个月,却在迅速学会通过尖叫和大哭来吸引妈妈的额外关注,进而打击姐姐,她再也不用去学习如何顾及和尊重姐姐的权益——不管是姐姐带回家的手工作品、还是姐姐床上的洋娃娃,妹妹都可能会养成随心去摆弄而无所顾忌的习惯。

鲁道夫写到:“当一个孩子用某个危险物品吓唬另一个孩子,为了确保安全,妈妈可以静静走过去把东西拿开。但请记住重要的一点——要保持沉着,不要紧张或激动,不用多说话,更不要大惊小怪。孩子就是想要看到家长大惊小怪。”

再来说我家那则小故事,都不用做假设,我就可以告诉你,如果我用权威直接把蜡笔从老二手里夺回来还给老三,会发生什么情况。

六岁的贝贝会跟我比蛮力,他现在学了空手道,力气并不弱,我也得使上八分力气才能把东西从他手里争夺过来。之后受挫的他可能会大发雷霆,踢翻画画的小桌子,甚至推倒妹妹。

当然,现代家长大都明白蛮力的副作用——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加重冲突和反抗。

所以爹妈们纷纷转向,变身法官大人。这总对了吧?我也不使用蛮力,我来给你们断是非、做仲裁、讲道理。

曾经有那么些年,我也确实一直遵循这个原则,去处理孩子间的矛盾。只是,这真是个好方法么?

妈妈,哥哥把我的糖拿走了!妈妈,弟弟先踢我的!妈妈,哥哥喝饮料,不给我喝!妈妈,谁叫妹妹先把我的饮料打翻了!妈妈!妈妈!妈妈!……

一旦成为法官角色,那么,就请准备好分分钟接收孩子们的告状。不管你是在做饭做家务、还是在听音乐看闲书,都请随时待命,分分钟放下手里自个儿的事儿,过来给他们当仲裁,即便是永远理不清对错的诉讼案,也绝不能草草断案,非得理出个前因后果所以然。

辛辛苦苦断了案,自以为审判合情合理,结果孩子们服气了么?最终不还落得个:

“哥哥,是你不对,去给弟弟道歉!”

“哥哥,你选择给弟弟道歉,还是去屋子里一个人反省十分钟?”

“哥哥,我数到十,你要是再不给弟弟道歉,妈妈就带你去爸爸书房一个人呆着反省。”

软磨硬泡即便换来一句生硬的“对不起”,真有意思么?

更何况,这个辛苦的过程对于减少孩子们的矛盾,简直一点用处没有。非但他们学不会自己处理问题,更糟糕的是,他们发现,彼此冲突,简直就是让爹妈围着他们转、为他们忙碌的魔法棒,只要轻轻一挥,爹妈马上放下手中的事儿过来解决问题。这么神奇的魔力,怎能不多多地、高频地运用呢?

作为现代实践派儿童心理学奠基人,鲁道夫先生的说法是:不论孩子们发生冲突的原因是什么,父母试着帮孩子们扯平或进行决断只会让问题更严重。当父母干预孩子之间的冲突时,其实是在剥夺他们学习自己解决冲突的好机会。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大大小小的冲突和争执,要想培养应对冲突的技能,就必须从日常生活中学习。

当然,实际的运用,绝不像上面这句话看起来这么简单。

 

我们来假设一个场景。

你在洗衣服,忽然听到老二尖叫,跑出来一看,发现老大把老二锁在小黑屋里关了灯,老二拼命捶门,老大顶着门不让他出来。

这时候,作为妈妈的你,该如何反应?也许,你可以尝试以下几个原则。

1

 不介入,或者平静介入。

你可以先听听看老二的哭声,判断一下他是否有危险。这时可以决定不介入,也不要被老二怕黑影响。当妈妈不再急急忙忙跑过去保护老二,老大可能很快就会觉得这样做没有意思,而让老二出来。

或者,你很难做到不介入,也可以平静地走去把门打开,放老二出来,然后立刻回去做自己的事情,什么都不要说。

2

如果你非想要说些什么,用受害者的口吻,而不是妈妈的口吻。

假想一下,如果你是那个受欺负的小孩子,家里也没有大人在,面对哥哥姐姐的强势,你有没有什么聪明的法子来应对和化解?

如果有的话,这就是绝佳的示范机会。

软磨你可能会说:“里面很黑,我好害怕呀,哥哥你帮我开开门好么?”

硬泡你可能会说:“哼,臭哥哥,你再不开门,我就在你房间里面捣乱了哦!”

要知道,你的孩子在家之外的任何场合,都可能遭遇冲突,既然你不可能次次助他化险为夷,不如示范给他看,面对矛盾,可以如何通过语言来化解。

必要的时候,也只能学会忍耐。真实的世界,当你面对强势对手的时候,很可能黔驴技穷,依然无法成功争取到自己的权益,这种时候,大哭或告状都无法解决问题。冷静地掉头而去,不再搭理对方,才是唯一的出路。

也出于这个原因,我们家里三岁的糖糖,其实是三个孩子当中,最小学会折衷和谦让的一个。每次哥哥问她,你的糖能不能给我吃一粒,你的玩具能不能给我看一下,妹妹几乎总是高兴地说“好的”,甚至看到哥哥对她的东西感兴趣,还煞有成就感;幼儿园老师也惊讶于她居然会主动和小朋友分享玩具,这在三岁的年龄很少见。

说到底,在家里面对的手足冲突的阵仗太多,虽然仅三岁,糖糖早已身经百战。

3

最后的杀手锏:任何娱乐活动,每个孩子都有一票否决权。

妈妈,今天能不能吃冷饮?—— 嗯,你们三个都同意就可以。

妈妈,我功课做完了,能不能玩会儿IPAD?—— 嗯,你们三个功课、洗澡、刷牙、整理书包都完成了就可以。

妈妈,你能不能陪我去商店买些粉笔玩?—— 嗯,弟弟妹妹同意就可以,因为放学只有这些时间,你们得达成一致意见,才能决定妈妈陪哪个怎么陪。

这个机制,有效保障了每个孩子的权益。也意味着,任何的矛盾或冲突,都必须指向和解,不然,谁都没有好果子吃。

经常,我可以看到家里的哥哥,刚刚惹恼了妹妹,就转头给妹妹送玩具、讲故事、献殷勤……好让妹妹同意他们的各种小阴谋。

所以,尽情由他们去打闹、吵架、磨合……反正只要有什么娱乐活动想来请求爹妈,你们内部先协商一致再来谈。

 

试一下,这“三板斧”下去,不只从此我们当爹娘的耳根清净了,孩子们也将前所未有地学会如何对自己,以及自己身处的关系负责。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