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Apple妈咪视角
作者: Apple妈咪
简介: 从中国到澳新,从辞职到三娃妈咪,从新移民到海外创业,连载更新四年移民路的育儿微信公众号“Apple妈咪视角”。

“老师机票送你,我就不回去了吧。”四位独行少年的30天南半球上学记

发布时间:2018-09-03 10:12:59
分享到:

“你们好,我叫Rachael,今年12岁,来自常州。”

接Rachael从屋子里出来的时候,她的德国小姐姐和小姐姐家的大白狗一块飞奔了过来,在地中海风的白泥小拱门前,她们悄然站着,要目送车子开走后才回去。

方才笑容满面的Rachael,上车先是一怔,瞥见三个同样年轻但陌生的脸庞,他们互相调侃的语调随着Rachael的上车嘎然而止。

然后,带点小尴尬,Rachael轻声向三个同龄人介绍了下自己。

三分钟后,Rachael就搞明白了,车上的小伟、Kevin和Lucy,都是跟自己一样,是今早陆续接上车,头一回认识的。

三十分钟后,当车子停在奥克兰博物馆前的漫野绿茵边,Rachael已了然于胸——小伟领导腔调浓浓,Kevin偶像包袱太重,Lucy超爱TF Boys……若此时有人上车,大约也会认为自己这伙人是老相熟吧。

这一天末了,四处疯玩了整天的Rachael才缓过劲来,望着窗外降临的夜幕,调笑着说:“老师,最后一个送我吧!”

不料,小伟、Kevin和Lucy也跟着起哄,一个个嚷嚷。

“老师,最后一个送我,我还想跟他们多扯一会儿。”

“老师,最后一个送我,今天我跟homestay说过要晚回家哦。”

“老师,最后一个送我,因为我家离你家近,送完我你回去最方便。 ”

离开父母,到奥克兰居住寄宿家庭,独自上学刚好一周,在周末结伴出游的晚上,我忍不住问四个孩子:“你们想家么?”

“不想。”四人居然异口同声,随即争分夺秒般互相调侃起来。

似乎在这父母不在身边的万里之外,忽觉自己不再是个小孩子,而是意气风发的轻狂少年,彼此格外惺惺相惜。

那画面不禁让人哼起:

1.jpg

 2.jpg

17年暑假的时候,是我们第一次为独自入境新西兰短期上学的孩子提供服务。最初只是缘于巧合。当时13岁的Amanda和Maggie是一对小闺蜜,她们的妈妈直言暑假实在无暇陪孩子出国四周,希望孩子们能够独立成行。对于自家的孩子,两位妈妈很有信心,认为她们有能力在海外学习独立生活。

于是抱着尝试的心情,我们临时拟出了独行少年微留学的服务内容,还和Amanda和Maggie的妈妈来回推敲,看能不能涵盖到所有家长可能会担心的事项。虽然新西兰法律规定,年满11周岁的孩子,就可以无家长陪同独立入境上学,但是同样为人父母,想要若是换作自己,要放飞孩子到万里之外,没有百分之两百的放心,怕是绝对不敢撒手的。

结果这头事无巨细的独行服务内容刚拟定,那头另一位微留学小男孩James的爸爸听得可以家长不用来,立马要求把陪读微留学服务替换成“独行”,放心地把James交托给了我们。就这样,有了去年暑假三个13岁少年的万里独行记。

到今年暑假,我们迎来了五位独行的少年,意外的是,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并非因为父母无暇陪伴而不得不选择“小朋友独行”作为替代方案。

这些十多岁的少年,思想独立,好几个都是因为自己主观上要来新西兰,才请求父母去给搜索的供应商,进而联络到我们的。

这次,我们游学组的毛老师全程带了其中四位少年,来听听毛老师口中——小伟、Kevin、Lucy和Rachael的故事吧。

3.jpg

 

#1 小伟

11岁,来自上海,学霸型人物。之前在重点小学担任好几门课代表,最近刚刚小升初进入重点中学,因而得到父母奖励独行来新西兰,这次插班了奥克兰一所公立男子中学四周。

4.jpg

来之前的时候,小伟的爸爸曾反复和我们确认上男校好不好,会不会有校园欺凌。一则是美剧上常看到校园欺凌心有戚戚焉,二则因为在国内的时候,校园里这个情况也很普遍。小伟只身到海外,父母不在身边,自然就格外担心了。

后来听小伟自己说起:“在国内学校的时候,男同学下课追打是常有的事情。”

所以,我原以为小伟进入新西兰的男校后,和本地同学处得轻松愉快,只是因为新西兰这里的男孩子总体比较淳朴友善。

然而小伟最后讲出的对比,却并非表面的行为方式,而是关系层面的。

在国内的时候,常常都会有同学主动加我微信,开始我很兴奋,以为这是对方有意要跟我走近一步。后来加的人多了,我才意识到,新加我的同学大多数可能都是为了通融作业,或者套我考试题目。由于数学和英语课代表的身份,我跟老师走得比较近,所以大家常常会以为,我知道一些出题方向。

然而最令我难过的却是,今年毕业了,刚放假没多久的时候,我就给班上一部分的同学发了微信,问他们要不要出来一起玩玩。结果却发现不少同学就此失去了音讯。也许他们觉得大家要去不同的中学,以后也彼此没啥关系了吧。

然而,来了这里的学校,让我惊讶的是,在短短一个月时间里,我居然能交到互交真心的一群哥们。

虽然上学才四周,但是班上的同学都带我一起玩。我们下了课就在操场上飞跑、玩touch rugby(触式橄榄球),我开始不懂规则,他们就很耐心跟我讲。虽然我玩得不大好,但是他们从来不挤兑我,或者借机身体冲撞我,还常常鼓励我,说我现在玩得越来越好了。

就这样,我每天回到家都是满身汗满身泥。这种跟朋友尽情一起玩的感觉真是久违了。

——小伟

5.jpg

 

同行的几个独行小朋友也都很喜欢小伟,他的学霸范儿,在各种游玩中完美转化为了小领袖范儿。

6.jpg

*图为小伟和其他独行小朋友参观学习奥克兰博物馆

7.jpg

7.jpg

 

#2 Kevin

14岁,来自上海,偶像型选手。在校小偏科,理工科艰辛的情况下,写作文接近满分那种。因为关系很好的同学跟爹妈移民了新西兰,看了同学诸多朋友圈后,心动出国念书,进而要求父母送自己来新西兰看一看。本次独自入境,在奥克兰一所青少年语言学校入读四周。

8.jpg

Kevin的爸妈曾说起,Kevin是个闷闷的孩子。当我们从机场接到他的时候,高高瘦瘦的Kevin带着遮住半脸的口罩,话不多酷酷的样子,真还差点信了。

当然,如果说,我们后来没有看到,他在语言学校和独行孩子间是多么受欢迎,多么有人气的话。

9.jpg

10.jpg

初见的陌生过后,发现kevin跟朋友们在一起时很爱笑,也很爱开玩笑,脾气温和、待人善良。难怪到临走最后一天上学的时候,语言学校好些其他国家的同学,还专程为了加Kevin而安装了微信,以免跟他失了联系。

Kevin说他动念出国有一阵了,虽然自己移民新西兰的同学是导火线之一,但是这几年的公立中学生涯中,学校师生间对立的阶级关系,让他动了逃离之心。

这里的师生关系,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

当我的老师在跟我说话的时候,我能感觉到她的关爱。她跟我们就像朋友一样,常常一起席地而坐、一起开玩笑。

这种状态让我觉得舒服,特别想要学好英语。其实我以前数学成绩也还可以的,但是后来换了一个我很不喜欢的数学老师,就压根不想去学了。

其实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和我身边的同学,都已察觉老师不像老师了。

怎么说呢,小学时候其实还好,到了初中,也许是老师迫于更多工作和升学压力吧,感觉似乎更像老板跟下属,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却难有关爱的感觉。

——Kevin

然而,Kevin的父母也有另一层担心,他们觉得Kevin想出国,也许只是为了逃避国内的高压学习环境,贪图轻松享乐,只怕出国后会没有节制,无法自控。

确实,Kevin是个电子游戏高手,甚至已经达到了电子竞技的水平。对于这点,父母还是比较开明的,同意Kevin在家的时候,双休日每天玩两小时电子游戏,工作日不玩。

当然,来了新西兰以后,所有这些设限,毫无疑问都没有了。Kevin的寄宿家庭,也就只规定晚上十点断网而已。十点之前Kevin的独立生活空间,寄宿家庭认为那是孩子的个人隐私,不会干涉。

Kevin说他自己都觉得很意外的是,居然,生平第一次,他不怎么想玩游戏了,当他想玩多久就可以玩多久的时候。居然,他对一直一直打游戏,产生了负罪感。

甚至,国内小伙伴来邀他组队玩《王者荣耀》,都给Kevin拒绝了。

不打游戏的时间,Kevin在干嘛呢?

“时不时读读英文书。”Kevin这样告诉我。

尽管之前随父母去过五个不同的国家度假,但是从未像现在这样,觉得自己真的需要学英语,也许以前总觉得有父母做挡箭牌,而不需要真的让自己面对各种英文说不好的窘境吧。

当然,更要紧的是,Kevin决定自己要留在新西兰上学了,以后英文将成为他的必备生存技能。

当Kevin和父母表露出,希望能直接留下来念书时,从未来过新西兰的父母感到疑惑和纠结,在几次争论后,最终答应Kevin在国内念完初三后,直接办理长期留学。

Kevin说,六个月后的寒假,他还要带两个自己的好朋友一起来,也要让他们先读自己这次的语言学校。因为老师好温柔,而且不会一上来就有英语压力。

11.jpg

11.jpg*图为我们和独行孩子们一起给Kevin

在奥克兰天空塔顶过他的14岁生日

 

#3 Lucy

14岁,来自河南,潇洒女侠。地理发烧友,深谙世界地理,因向往全世界最后的净土,而要求父母送自己来新西兰看看。本次独自入境,在奥克兰一所青少年语言学校入读四周。

12.jpg

身为地理课代表的Lucy,对地图上遗世而独立的新西兰,据说羊比人多的新西兰,一直有莫名的向往。加之对独立生活体验的渴望,她请求父母能够在假期送自己独立出国游学,时间当然越长越好。

对于这样的谬念,Lucy的父母一开始是极力反对的。特别是女孩子的缘故,让她只身一人出国,爸妈有一千个不放心。

Lucy爸妈最初找到我们的时候,对我们的考证当属严苛,对于女儿出行的每一个细节都经过重重确认后,才最终放行。

然而,我们见到的Lucy,却几乎是所有孩子当中性格最独立的,体验起新事物来永远自告奋勇、毫无扭捏。

13.jpg

对于曾经憧憬无限的新西兰,Lucy在她的朋友圈照片中这样描述到:

致新西兰:

今天是七夕情人节,也是我快要离开你的时候。在这里,我想对你说些话。

我们就像一对情侣。见面前有些期盼;见面时有些害怕,想打退堂鼓。但路是我自己要走的,是我一直对家人说要来到你的身边。所以硬着头皮我也要上了……从此,我们开始互相了解。

……此处省略1000字。

我很后悔我为什么不多看书。如果我有文采,不,无论我有无文采,都无法把开心的你、伤心的你、温柔的你、霸道的你……统统写下来,你永远在我心里是最好的。

近期当远离,临走涕零,不知所言。

All in all. I love you. My NZ.

——Lucy

作为带队老师,我意外发现Lucy在各种户外互动中,都勇往直前。也许,家长在周全的呵护中,反而不容易察觉到,孩子其实已经长大了吧。

 

#4 Rachael

12岁,来自常州,文体兼修的才女,学校田径队骨干,钢琴演奏级。本次在父母的安排下,送到新西兰独立生活学习,插班入读本地初中四周。

14.jpg

Rachael的爸爸陪女儿在新西兰呆了三天,看着我们带Rachael去到寄宿家庭,把Rachael安顿好后,才放下心独自回国。这是一位不仅深爱女儿,而且对女儿的教育拥有宏大格局观的父亲。

在他看来,女儿如今的年龄,离独自出国留学还很远。但是未来毫无疑问是全球化的世界,所以虽然女儿在国内读书,却也必须要去理解西方文化,不求融入,但至少要学会如何跟他们打交道,懂得他们是怎么交流的。

所以在上语言学校,还是上初中,这道选择题上,Rachael爸爸果断选择了后者。

“若只是要提升英语的话,国内的选择也很多,外教遍地都是。但是我更希望女儿拥有的,是对西方文化的真实浸润和体验。”Rachael爸爸如是说。确实,在国内接触外教,就只能接触“老师”这一种人物角色,而独自在海外的生活体验中,Rachael需要面对的是寄宿家庭家长、寄宿家庭小姐姐、学校里同学……甚至公交车司机、店员、邻居等等一些列角色。

Rachael爸爸离开的那晚,Rachael给我们连发了十几条语音,说自己想家,想爸爸,想回国,希望我们劝劝她爸爸,要能少呆两周也好。

想到Rachael毕竟年龄还小,又是首次独自出国,为难的我们还是即刻联系了Rachael爸爸,不料Rachael爸爸态度坚定,说女儿比较感性,不用在意,过两天就会好。

果然知女莫若父。

剧情反转最大的,当属Rachael了。

第一个周末的出游日里,当我到寄宿家庭接她上车的时候,看到她寄宿家庭的小姐姐嬉笑着送她出来,就知道她们处得很好,先放下一半心。

到这天末了,玩得太高兴,“不想回家”闹最凶的也就Rachael了。我这才彻底放了心。

15.jpg

16.jpg

临走那天,我接Rachael去机场,提醒她护照是否放好。

“老师,护照丢了也挺好的,我就不用回国了……”

“老师,万一我机场走迷路了也挺好的,也不用回国了……”

“老师,机票送你,你去上海吧……”

17.jpg

对这四周里结识的同学、老师、寄宿家庭,Rachael满满不舍,压根不记得刚来时吵着想回国的情形了。

 

带了这几个孩子四周,后来毛老师回来跟我们说觉得自己都年轻了,居然孩子们聊起游戏和潮流来,自己都还插得上嘴,跟他们打成一片。

有时候看着他们初见,就能建立的纯真而深切的友谊,不禁让我们成年人艳羡不已。能够协助他们,在青春里留下这一页美好的记忆,是我们的荣幸。

18.jp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