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新西兰的球姐
- 作者: 翊瑄_Camellia
- 简介: 来新西兰这7年,麦当劳做过汉堡,养老院端过盘子,学校教过书,二手店卖过东西,媒体公司打过杂,咨询公司装过逼,一不留神混到了航空圈,后来又不小心进了金融业。正经职业名企数媒经理,业余时间吃吃喝喝游山玩水,新西兰旅行生活一手资讯你不能错过,也会反思生活追求精神层面的成长,和千禧一代小伙伴共同成长。天维论坛ID:yzyz1220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最近在读Tim Ferriss的《Tools of Titans》。
Tim用了两年的时间,采访了200多位嘉宾,分享自己的健康贴士,财富锦囊和生活智慧。其中包括杰米·福克斯,阿诺·施瓦辛格,爱德华·诺顿等演艺明星;凯文·凯利,彼得·蒂尔,安东尼·罗宾等商界名流;还有体育,医学,军士,科技等领域的知名人士,甚至还有黑市交易和生化领域的一系列怪人等。
每一位嘉宾都是各自领域的翘楚,他们在Tim的采访下,基本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处事哲学,采访问题包括,「每天起床后的习惯和行程安排?」「你认为最值得推荐的图书是什么?为什么?」「你最近消费$100块钱以下的什么东西对你的生活产生了积极地改变?」「当提到成功时,谁是第一个你会想起的人?」... 这些实用性的问题,你都可以在知道答案后应用在现实生活中,就像Tim Ferriss说的那样,我不是一个采访人,我是一个实践者,如果我没能测试这些说法并把他们应用于实践当中,那我不会将他们写在这本书中。
之前的公众号文章也提到过,Tim Ferrisss 是一位疯狂的实践科学家,什么事情都会用自己来做试验,验证有效后才会和大家在他的播客和书籍中分享。本书中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包括人生哲学和沟通交流方式,Tim都得以学以致用,也建议大家可以在阅读时得到启发,并借鉴或者总结归纳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
为了不过多剧透,这里只摘录两条我比较喜欢的减压技巧。
BJ Miller 介绍了「眺望星辰治疗法」。当你被某事所困扰时,抬头眺望夜空的星星,意识到你看到的星光已经是过去时,很多星星甚至在你看到它的光芒时它已不复存在,想到这里,宇宙的无限和宏大足够让你的神经系统感到敬畏和惊叹,这时也无暇为生活琐事而烦恼。
Naval Ravikant介绍了「不过是小猴子在旋转岩石疗法」。人类是极其渺小的,我们不过是广阔宇宙中一颗旋转小岩石上的一只猴子,而我们广阔的宇宙也不过是众多宇宙中的一部分,我们的宇宙已经有100亿年的历史,或许还会再存在100多亿年,你的存在,我的存在,渺小到不足挂齿,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不会留下,你会消亡,你的工作会消亡,你的孩子会消亡,你的思想会消亡,地球会消亡,太阳会消亡... 所有的一切都将不复存在。当年红极一时的玛雅文化,最终什么也没有残留下来,没有东西可以亘古长留。如果你不相信人死后还有意识,那现在的生活就是我们的所有,还有什么理由生活在痛苦之中呢?
除了这本书以外,Tim Ferriss最近又出了本相同形式的书《Tribe of Mentors: Short Life Advice from the Best in the World》,以下是部分你能获得的信息:
• 超过50多种各行业精英分享的日程生活习惯。
• TED创始人Chris Anderson分享如何完成事情,如何学会放手?
• 如何面对失败并从中学习?
• 如何冥想?
• 如何实现工作和生活平衡?
• 亿万富翁Facebook联合创始人分享如何在逆境中应对痛苦?
• 如何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了解自己的首要任务?
• ......
这两本书不像一般的成功学洗脑书和心灵鸡汤书,而是一本实践出真知的红宝书,建议大家不要被他们的厚度所吓退,完全可以按照人物姓名索引,有目的的阅读,比如我就是从男神爱德华·诺顿的分享开始,然后再找自己认识的人,读读他们的故事,很多不认识的或者不相关的就跳过,每个人的故事不过1-3页,每天晚上读几个人,很快就可以读完。
一些七零八碎的想法
1. 朋友Eric和新西兰人权组织合作,开启了一场「远离种族主义」的活动。Eric说,「过去十年,我受了不少的种族主义 / 种族歧视,而留下了看不见的疤痕。因此,我非常推荐人权机构的“远离种族主义”项目。很多来自国外的移民同事因为他们的种族背景而被歧视的时候,都认不出来种族主义正在发生中。所以希望通过“种族和谐日”这一天,大家能够识别因种族而被歧视的时候,拿出勇气,一起站出来,一起远离种族主义」。
我觉得,亚裔在职场经常能遇到「竹天花板bamboo ceiling」问题,或者洋人老板经常把和亚洲有关的事情交给你做,就因为你是亚洲脸,这些都是一种歧视,现在虽然很少有人身攻击这样的歧视现象,但是「无意识的歧视unconcisous bias」却时有存在,我们能做的就是大胆站出来,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说出来,指出别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冒犯,以教育的手段向人们普及自己的文化和观点,亚裔女性更容易成为弱势群体,在勤劳工作的同时也要为自己争取应得的权利(话说,该和老大要加薪了...)
2. 建议大家在找寻人生方向或者做选择遇到困难时,可以假装巴菲特,Elon Musk,Ray Dalio,马云(或其他你视为榜样的人)会为你解答,然后把问题好好的写下来,毕竟这是给大佬们看的,你在写的过程中会精炼语言,梳理逻辑,慢慢地自己的问题也从脑中的一团乱麻到纸上的一片清晰。
最近给Derek Sivers写信,就让我思路一下子打开了不少。回不回复不重要(没想到男神真回复了还要互粉),重要的是在写的过程中你会理清问题,诊断问题和迫使自己去思考,其实很多时候信发出去的那一瞬间,你已经知道了答案。
3. 和一名连续创业人聊了聊,他说的「状态」问题很有意思。就像我现在自己本身的状态不是结婚生子,让我做婚庆亲子的项目,虽然可以做,但只能是good,而不是great的结果。你需要找到的是自己的痛点所在,才可以用最大的热情和情怀去做这个事儿。
无论是创业还是工作,挑战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简单了没劲儿,太难容易退缩,找到一个比自己能力范围稍微高一点挑战项目最合适。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最近跳到不同圈子里混了一阵,发现其实东西都是相通的嘛... 没有学习精神不会融会贯通只在自己的舒适区待着肯定感觉其他人的行业都遥不可及。虽说学科上的技术壁垒无法短时间内打破,但掌握几点精髓和回归本质的解决问题方法,都可以举一反三,时刻保持开放的头脑,迎接查理芒格说过的「lollapalooza effect」。 萧伯纳笔下的一个人物曾说过,「所谓职业,不过是蒙骗外行人的行当罢了」。
说道舒适区和安全感,以前总喜欢向别人索取「安全感」,后来自己独居久了,发现自己就能给自己安全感。现在意识到「安全感」其实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只不过说明你在舒适区待太久了,逐渐适应了这个环境,就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有安全感不是什么好事,有安全感就等于你这个阶段并没有危机感,也没有得到成长。所以说,人有时候想要的其实并不是自己需要的,不过你也得先得到后才知道自己并不需要,有个想要的东西当目标也比没头苍蝇一样乱撞来的好,慢慢地积累多了也就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了。
4.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个新词:Solitary Socialite (独处社交者,出处请参见:https://sivers.org/soso) 虽然物理上来看是自己独自一人,但是通过社交媒体和电话与别人打交道,也算是一直保持在社交状态。
提出这个词语的Derek Sivers是个蛮传奇的人物,他经常选择自己独处,这时候如果有朋友来约他出去玩,他就会说,我需要一点自己的时间。朋友这时候就很十分纳闷,你明明自己待了一整天了啊,Derek回复,但是这些时间却一直在网上和别人打交道。
和Derek一样,我也喜欢一对一的交流,一对二都嫌多,只有把全部注意力放在一个人身上时,你们才可能有更深刻的对话和思想交流。从去年开始就逐渐减少参加多人聚会,或者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把更多的时间分配在自己独处或者和有深度的人交流之上,再加上一年总会有一次自己一个人去完全陌生地方旅行的经历,沉淀学习成果,这样的成长效果确实看得见。
最后的最后,受新西兰中华青年联合会(公众号:nzcyf2014))邀请,将于4月15日在我们:新西兰职业女性系列讲座上演讲,详情参见:WNZW | 4位新西兰职场女性精英,讲述不设限的女生有多酷,欢迎面基
关注请扫描下方二维码,多谢各位老板!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