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新西兰的球姐
作者: 翊瑄_Camellia
简介: 来新西兰这7年,麦当劳做过汉堡,养老院端过盘子,学校教过书,二手店卖过东西,媒体公司打过杂,咨询公司装过逼,一不留神混到了航空圈,后来又不小心进了金融业。正经职业名企数媒经理,业余时间吃吃喝喝游山玩水,新西兰旅行生活一手资讯你不能错过,也会反思生活追求精神层面的成长,和千禧一代小伙伴共同成长。天维论坛ID:yzyz1220

今又重阳,何处黄花分外香?

发布时间:2018-10-17 11:17:02
分享到:

11-1G020150Q23S.png

自从看了余华的《兄弟》,总是想起过世已久的姥爷,想到文革时期姥爷作为知识分子也曾经历的那些苦楚,不禁潸然泪下。

说实话,关于姥爷的印象寥寥无几,最深的也就是姥爷带我和妹妹游览大明湖,教我们诗词歌赋,弹琴给我们唱歌的依稀片段,更多的则是年少不懂事时和姥爷的顶嘴吵架的场景。每每想到这些,不知是悔恨还是愧疚的眼泪就夺眶而出。姥爷是个有故事的人,但我却再也没有机会听他讲那些过去的故事。

小学的时候因为爸妈忙碌,寄宿在姥姥姥爷家,那时姥爷已经70有余。这期间看到姥爷热情的接待了来自五湖四海甚至海外的亲戚朋友,当时虽然年纪小,但也懂得分辨农村人和城里人的区别,不理解姥爷这种身份的人为什么会有这么多“脏兮兮”的朋友?听大人们的谈话得知,很多朋友都是当年文革下放时结识,承蒙当时很多工友的照顾,姥爷才没受“太大”的苦,现在这些工友的儿孙便来投奔姥爷,也算是因果循环。

这应该是记事以来第一次听说文革这个词,问大人们是什么意思,却没有一个人愿意给我解释,说长大了我自然就明白了。其实到现在,我对文革还没有搞太明白,相关的书读了不少,但还是想亲耳听听过来人讲讲当时的故事。现在,最有故事的不在了,剩下的人却又回避这个话题,只能用自己的想象力去还原当时的场景,却更加不理解人为什么能在顷刻间对自己身边的人下如此毒手。

小学的时候姥爷最喜欢教我和妹妹背诗词歌赋,但是调皮的我们却根本不理解他的用心良苦,总是早早的逃开或者敷衍了事。为了让我们感兴趣,姥爷还为每首诗配上了曲子,边唱边教我们,一首王昌龄的《出塞》在姥爷的风琴演绎下,让年少的我都能感受到一丝丝悲壮凄凉,慷慨激昂的情绪。

姥爷最拿手的歌是《新鸳鸯蝴蝶梦》,每次清闲时便弹奏一曲自己伴唱,姥姥却嫌他制造噪音,我也觉得他总是一支曲子弹个没完十分无聊,现在看看歌词,好似明白了姥爷在追忆些什么,倾诉些什么。

高中因为上学的原因,再次住回了姥姥姥爷家,正值青春期的我看什么都不顺眼,对于姥姥姥爷的管教更是烦上加烦,几乎每天都在争吵,甚至说了一些特别难听的话,翻看当时的日记,简直不敢相信这些恶毒的言语出自我的手,读着这些关于我和姥爷仅剩的记忆只能让我泣涕如雨,悔恨无加。

刚考上大学时,姥爷得了基本无药可治的阿兹海默症,也就是大家常说的老年痴呆症。从慢慢忘记身边的人开始,到忘记回家的路,但却对以前的事情记忆犹新,看着姥爷偷偷把我妈妈叫到一边,问和你一起来的这个小女孩是谁啊,但说起40,50年前帮助过他的人和事却头头是道,我实在是无法接受这个事实,曾经朝夕相处的亲人现在在他的眼里连个路人都不是,而几十年前和他无论是萍水相逢还是患难与共的人事他却能念念不忘,可见文革给姥爷的烙印是多么的深刻,而我这个外孙女却根本没给他留下什么印象。

人都是感情动物,你对他好他的心里总有一处地方会留给你。姥爷是08年离开人世的,当时还在学校住宿的我接到电话便立马回到家中,电话里只是说姥爷的情况不大好,快回来看看吧,但回到家看到的却是姥爷冷冰冰的遗像,我连他最后一面都未能见上。当时只是静静的悲伤,毕竟我和姥爷的关系并没有这么好,虽是亲人但也生疏。在姥爷的遗像前,却哭倒了太多的陌生面孔,我才知道他们就是曾经投奔姥爷的老友们的儿孙,文革给他们那一代人留下了太多不可磨灭的回忆,这种羁绊甚至延续到下一代,让毫无血缘关系的人彼此紧密相连。

姥爷走了这么多年我都很少去他的墓地扫墓,一来不喜欢这种形式上的纪念方式,二来还是像之前说的感情基础没有那么浓厚。但这一切就在出国留学后改变了。

出国留学对于我最大的益处便是开阔眼界,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国家的历史。来到这边读了不少关于文革的读物,再次深深被那10年动乱所震撼,倍感痛心。除了为那些无辜的人哀悼,更多的是对自己亲人所遭受的一切而扼腕,还有对自己的无知感到痛惜。

从小到大一味的索取但却连身边亲人的故事都不曾了解,这样自私的我真的很让人生厌。

以前回国时总会去姥姥姥爷家待几天,姥爷的房间还保持着原貌,姥爷在世时基本没怎么进过他的房间,这会儿却是好奇心使然想进去看看他的藏书。姥爷是个爱书的人,尤其是收集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学和诗词绘本,翻看他的藏书时竟无意发现了不少印有姥爷名字的文集,从来不知道姥爷竟是这样的博学多才,不仅出版了专业性的统计类学术文章,还有自己的文学出版物,顿时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为什么当初有这么好的老师在身边,却没好好珍惜呢?

16年姥姥也走了,虽然老房子还在,但也没了再去那里的意义,物是人非的感觉总让人无语凝咽。

现在,太多的假设性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如果当初我肯用心跟从姥爷读诗诵词,如果当初我没这么不谙世事冲姥爷发脾气,如果当初我能成熟的早一些了解这些故事.... 可是现实就是这么残忍,回不去的才会深深地在我们心中扎根,让我们悔恨痛苦,每每想到只有无助的哭泣,却无能为力。

没有足够的阅历,给你一个如真理一般的礼物,你也无法物尽其用。很多概念和道理,都是基于你已经有了足够多的经历后才能真正理解的,这不是说老者就注定比年轻人有优势,时间和成长只有相关性而无因果律。小时候姥爷教导我的很多东西我都当作儿戏,而在他过世几年后某几个瞬间才终于理解他的苦衷,但由此引发的思考和问题也无法再和他交流和提问。智慧的传承真是多易多难。

代代血脉相承,但对于上一辈,上上一辈的故事你又了解多少呢?

最后附上姥爷生前写的一首诗,现在,也只能在文字中和他做朋友了。

微信图片_20181017103709.jp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