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著名婴幼儿教育专家Pennie Brownlee在<Dance with me in the heart>中提到婴幼儿从成人中最想得到的三样东西,他们的愿望是“被爱,受尊重和建立安全感”。
在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生活经历中,越来越体会到孩子们对这三个愿望的需求性和重要性,本文结合此话题以理论和实践来讲述这绕不过的三件事。
为什么要强调这三件事呢?
科学家在研究婴幼儿大脑成长发育中发现:早期脑部发育的关键时期是胎儿还在母亲子宫里面的时候。这个时期,胎儿通过胎盘来吸收母亲的情感分子,如果处在充满压力激素的环境中,胎儿会把发育精力放在处理压力和威胁的这部分大脑上;而如果母亲子宫里是充满了和孩子心心相通的激素时,胎儿就会自由地发育更高层的大脑构造,这些构造就是爱、信任、尊重和同理心等。
婴儿出生之后,就迈入了大脑第二个关键的发育时期:0-1岁。这个时候他们不再吸收妈妈的荷尔蒙激素,而是产生自己的荷尔蒙;但值得注意的是,婴儿产生什么样的荷尔蒙是根据妈妈的情感状态而定的,他们会去努力匹配妈妈的心脑频率。直到孩子三岁,都是人类脑部发育最重要的时期,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孩子0-3岁的教育奠定一生发展的基础。
科学家扫描三岁孩子的大脑发现,那些一直在压力、暴力、威胁等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其大脑高层结构中(主管爱,信任,尊重,同理心的这些部分)有着很大的空洞;相反,他们高度地发育了大脑中主管斗争、攻击和防御系统部分。(来自于Pennie Brownlee的《Dance with me in the heart》)。
如果说把孩子比成一棵大树,我们相信爱、被尊重和充分的安全感就是这颗树的树根。如果连树根都摇摇欲坠,孩子之后的成长和各方面发展状况就可想而知了。在前面三年打牢根基之后,这棵小树才能够健康的茁壮成长。
在孩子发育最重要的三年,有些家长经常担心自己孩子每天学了什么:会数多少数,认了几个字母,背了几首唐诗。这些知识迟早都会学习,晚一年和早一年对孩子今后的人生没有决定性影响;而孩子长大后懂得如何去好好爱人爱己以及尊重他人这些品质,却是在奠定基础的0到3岁最需要重视和培养的。
1、关于爱
如果说心是爱的银行,只有不断地被存进爱,它之后才可以被支取去爱别人。设想一个人自己的心都是空的、缺爱的,那么他/她要如何去爱别人呢?因此往孩子“爱的银行”存款就是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情了。那么如何才能往这个“银行”存爱呢?
你每一次看孩子专注的眼神,你赞许的微笑,你和孩子平等的交流或聊天,你给他/她的温暖拥抱及抚摸、一顿充满爱心的早餐、亲切温柔说话的语气、注意力集中的温馨亲子互动都是一次次在往里“存款”。孩子会通过他的五个感官每分每秒都在敏锐的接收到这些爱的信息。
当然在爱孩子的同时,也别忘了爱自己:当你好好地爱自己,自己爱的银行余额充足的时候,才能更好地去爱孩子,而这个爱自己的行为和能力就会得到传承,孩子会耳濡目染的学会如何更好地爱自己。爱自己也体现在不忽略自己的感受和诉求,不无条件地去迁就你的孩子。我看到过很多家长把小宝宝送来幼儿园的时候告诉我:老师,我的孩子喜欢抱,整天要抱,一放下来就哭,尤其是睡觉,还要站着到处走来走去晃来晃去。我常常问她们你的手不酸么,腰不疼么? 他们告诉我说,酸啊疼啊可是没办法,孩子哭啊。在任何一种亲密关系中,需要双方都感到舒服、自在、并且平等,这样才是一种可以长久持续下去的健康状态。我们先不讨论这种做法对孩子好不好(以后另有文章专题讨论),在这种单方面牺牲自己的身体和感受,你就没有把自己和孩子放在同一个平等的关系上了。而平等,是亲密关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如果孩子发现你们之间是不平等的,你们以后的相处很大可能就一直延续这个模式。更甚者,孩子容易把这种不平等继续转移到其他亲密关系中,因为他/她从小在家中就没有被平等的对待。
2、关于尊重
讨论尊重之前,想请大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当你玩手机正高兴,突然有人把你手机抢走,你会是什么反应?
2:在没有任何招呼的情况下有人突然拿个毛巾擦你的脸,你会是什么感受?
3:在你毫无防备的时候有人突然从背后抱住你,你又会如何想?你会喜欢这样的行为么?
我想,你们一定会觉得很不高兴,很莫名其妙怎么有人这么粗鲁地对待你。接下来,让我们再来看几个问题:
1:你是否有过直接从后面抱起孩子去换尿布这样的情况?
2:当你看见孩子脸脏了,你是否有过没有询问孩子就直接用纸巾去擦?
3:你是否有过因为生气就直接拿走孩子正在专注玩的玩具?
是的,我想很多人都会说有过。
记得刚开始在幼儿园实习的时候,这些事情我也曾做过。 我们因为觉得孩子那么小,不会说话,而往往忽视了他们的感受,忘记了他们和我们一样是平等的人。我们不希望被人这样对待我们,他们同样不喜欢,只是他们没法去说,只能用哭、或肢体语言表达不满意。
尊重孩子,是我学到的很重要的一堂课。我们说我们爱孩子,却忘记了最基本的尊重,说起来很简单的两个字,做起来确实渗透到方方面面。
我记忆很深刻的一次经历,在一家幼儿园实习, 有一个小男孩正在玩自己的玩具车,我走过去提醒他需要上厕所了,他第一反应是把他的车挪到我不容易够到的另一侧然后告诉我不要抢他的车。我当时就在想,是否因为曾经有人叫他上厕所的时候他不愿意,然后直接抢走过他的玩具逼他就范。当看到你的孩子抢别人玩具的时候,你会告诉他,不可以抢别人玩具,甚至教育批评他,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他是从哪里学来的呢?可能就是在你平时抢走他的玩具的行为中模仿的。
在幼教专业课中有一个例子:一个人问幼教老师“你喜欢抱孩子么?”幼教老师反问到“这个孩子是否喜欢被我抱呢?” 问这个问题的人,潜意识把自己放在了主体位置,而忽略了孩子的意识。孩子需要被尊重,需要知道你要对她做什么,需要时间去做选择,也请给孩子一点时间做出反应。当你要抱孩子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从前面抱,让他看到有人走向他、要抱他呢?更尊重一点的话我们是否可以问“我可以抱你么?” 再尊重一点,我们是否可以做出拥抱的姿势,然后问他们“我可以抱你么?” 等孩子给我们一个明确的回应或等孩子主动走向我们张开的双臂。再举个例子,我们换尿布的时候,是否可以告诉孩子“我现在需要帮你换尿布啦” 然后等待他愿意跟你去换尿布的回应? 当你喂孩子吃饭、喝奶的时候,他明显的把勺子或奶瓶推开,你是否有阅读到孩子表达出不想要的信息?是否有尊重他的回应呢?
0-3岁的孩子可能口语表达不流畅,但他们会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情等告诉你很多事情。其实很多时候,读懂他们的需要并尊重他们并不是件很难的事情,只要把孩子也当作是我们自己,你希望被如何对待,就如何对待孩子。被尊重的孩子,才会学会尊重别人,他如何被对待,长大后就会以相同的方式对待周围的人。教会孩子尊重他人,从你尊重孩子开始。
3、关于安全感
前面说的爱,就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很重要的一个方式,让孩子知道自己是被关心和爱护的。除此之外,还有下面一些方式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
有质量的互动时间。这里重点在于“质量”二字,而非“时间”二字。15分钟全身心投入与孩子互动,比起1个小时敷衍的陪伴更有意义的多。你在互动当中是否专注投入,孩子是可以敏锐察觉到的。很显然一边忙着看手机、一边随手晃动两下孩子的玩具,或没有回应的看着孩子一个人在玩儿,这都不是有质量的互动。这或许是一部分家长认为陪伴孩子时间很长,而孩子跟家长并不亲近的原因。因为虽然时间长,但心不在焉的陪伴,孩子并没有得到你足够的关注力。
-
需求得到及时的回应。孩子们能感受到有人在保护着自己,当他们需要的时候,有人在他们身边;他们的生理需求信号包括饿了、渴了、困了、尿布脏了不舒服等都需要得以满足;他们难过、愤怒、伤心等情绪能够被聆听和认可,并且有人和他们在一起,适当的时候给予帮助疏导这些情绪。比如孩子跌倒了正在哭,你可以说“我看到你在哭,是不是比较痛?我可以体会,我在这里,你需不需要一个抱抱?”这样带有认同感和同理心话语都是对孩子需求的有效回应。
-
对发生事情的预见性。尽量保持每天固定的生活程序,这样一天之中发生的事情对孩子而言都有预见性,也可以增强孩子的安全感。对于未知的事情,我们可以不断地告诉孩子即将发生什么,这样可以帮助孩子减少对未知状况的担忧和恐惧。比如告诉孩子什么时候要去公园、或要出门去超市,或者要去跟谁见面等。同时,你也可以告诉孩子你对他/她的期望,比如需要孩子怎么做、怎样配合你。
-
清晰的界限并保持一致性。你需要和孩子设定好一些行为准则的清晰界限,同时你要告诉孩子你的期望是什么,这样能让孩子感到安全、不需要再去试探,这样孩子能清楚的认识到界限和规则并且去遵循。这其中的重点在于一致性,界限和规则一旦设定,需要保持一致不再改变,这样孩子才不会因为感到困惑而一再去试探。例如在家庭中,对于同一件事,父母一定要有一致的规则和界限,不能让孩子听到两种声音或两个准则,否则很容易让孩子无所适从。
结尾的话
初为父母,总是希望给自己孩子最完美的教育,生怕自己很多地方做的不好或不对,现在我们又处于一个信息极度丰富的社会,各种不同派别的幼教理念众说纷纭,也会让大家陷入困惑之中。但从根本上来讲,最好的教育就是你对孩子的爱,这才是无可取代的。没有完美的父母,我们都会犯错,我们跟着孩子一起学习、进步和成长。只要心中时刻保持对孩子的爱,情绪平和的跟孩子相处,你一定会是很棒的父母!
原创作者Yue Wang
新西兰注册老师,新西兰幼教学会理事。随着自己对幼儿教育的不断学习、探索和反思,实践中领悟和收获的不仅是职业上的成长,更是自我心智旅程上的修行,从而沉浸在这个行业。真诚的希望把对教育的感悟分享给大家,引起更多人对幼儿教育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