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William Tang
作者: William Tang
简介: 新西兰全注册教师,奥克兰大学教育学硕士,高等教育学院实习生指导老师,幼教培训讲师。擅长对比中新教育特点,结合瑞吉欧、皮克乐等先进教育理念,进行实践分析;对孩子们的爱,以及对教育事业的情怀,促使他愿意和更多人一起分享幼儿教育心得。现任新西兰幼教学会主席。

新西兰幼儿园见闻:不必追求最好和最多

发布时间:2019-10-23 09:07:22
分享到:

前言

在国际化背景下,一所理想幼儿园应该是什么样的?应该打造国际语言环境,还是应该学习传统文化?应该培养生活技能,还是应该向德智体美劳看齐?应该打造现代化智能硬件课室,还是应该融入自然本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作为老师,思考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家长,考虑环境是否安全、孩子能学到什么。但到底什么样的幼儿园对孩子更好、更适应孩子的成长节奏?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行人跟着新西兰幼教学会踏上了引领世界学前教育发展的新西兰、走进了奥克兰的几所学前教育学校。

 

什么是一流的学习环境

我们说一所国际化的大学,会想到先进的教学设施,多语言人种的老师同学,海量的图书库资源等等,那么,一所好的幼儿园是什么样子?

TMN,是一个典型的小型托育中心,招收0到5岁的儿童,除门口有一块招牌,整个中心外观和普通住宅无区别,入口处是一个铁锹花篮做的Welcome欢迎牌,小花盆里种着多肉植物。内部活动区域整体分为婴儿区和幼儿区。婴儿在固定区域由固定看护老师照顾,幼儿区又按活动类型自然分为美术,阅读,手工等区域。

1.jpg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的本真,天花板悬挂着树木标本,小石头,树枝,松果错落摆着。不像我们看到的传统教室,它像我们小时候想要的专属小屋。我们可以看到并不摩登的梳妆台上摆着各种各样的手镯,更有女士手提包和高跟鞋,它像极了女孩子小时候想要像妈妈那样装扮的心思。

2.jpg

3.jpg

4.jpg

厨房区域摆着一个小型储物柜,一张置物台,高度只有成人的一半身高,很明显这是为儿童设定的,餐具并不是专用的儿童防摔餐具,柜子里是实实在在的玻璃杯和陶瓷餐盘。画本区域也是如此,书本插在离地面不高的抽取袋里,方便儿童可以自己拿取。

而室外活动区域则是开放的,有滑梯、沙地、轮胎。整个活动区域并不宽阔,也不摩登现代,每个区域都没有固定的模版,它像我们的家,经过了主人用心布置,放进了带着喜好和心情的物品,并且儿童在这里是主人,吃饭,玩耍,上洗手间都可以自由进行,看护者一定不是教导者,而是在旁的协助者。

微信图片_20190923111442.jpg

“如果要用空间和等级评估,我不知道这个中心能评为几级,从成人的视角,完全可以说它不完美,也缺乏时尚和现代感。但当我蹲下,站在和孩子一样的高度,我知道,这个区域是自在灵动的,我可以拿到我想要的东西,感受到实实在在的生活。是的,我可以说它并不一流,但这个区域有烟火气,他不是为了做等级考评,也不是为了做给家长看,是在真正做一个孩子的空间,给儿童一个自主的童年。”

反观一些特色幼儿园,外形炫酷,设备一流,成年人的视角看到的美,孩子是否真的能接收到?时代在进步,我们都希望拥有更好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而作为幼儿教育的硬件环境,更需要考量科学合理性,我们说以人为本是要照顾接收者的维度,儿童应该是环境的主人,请多一些儿童的需求,少一些成人的理想标准。

 

不受伤就一定是安全的吗

提到幼儿安全,我们常常担心幼儿摔倒,恐惧水恐惧火,很多幼儿家庭会有各种软防撞条,使用的杯子碗碟则是耐摔的,似乎柔软和温暖代表了安全重要的一环,而硬度、冰冷则是危险的。但孩子不碰水不碰火,不摸脏东西,不受伤就真的安全吗?我似乎在NK有了一些新答案。

第一次参观纯户外的的幼儿园,这所森林幼儿园位于奥克兰当地海滩边上的自然公园,整个活动教学在公园进行,没有课室没有标准教具,8月的奥克兰,南半球的冬季,看到光脚丫在草坪奔跑的孩子真是震撼到我了,不知道他们的妈妈是否觉得孩子冷?!

5.jpg

几个孩子围着一个大圆桶追逐玩耍,据说这是几天前在旁边的海滩捡到的,从小斜坡滚下,推上去再滚下,这成为了一个新活动,胆大的孩子甚至直接跳上滚动的圆桶,这时研修团的教授们老师们都有些许担心,但NK的老师很习惯这样的情况,表示孩子完全没问题。半天下来,玩圆桶的孩子依旧乐此不疲。大家是否思考过,也许真正的安全不是回避危险,而是从小学习如何处理风险。

8月的新西兰雨说下就下,完全毫无征兆,像是乌云携带着雨水飘到哪里下到哪里,公园唯一可以避雨的凉亭是存放衣服、教具和食物的地方。逢下雨,老师和孩子们都并不慌张,如果下雨就聚在凉亭大家交换自己的活动故事,如果是点心和饭点时间大家就拿出各自家里带的食物,但是特别注意他们并不分享食物,这所幼儿园的老师说因为每个孩子体质和饮食习惯不同,他们不提倡交换食物,并且基于一些孩子对某些事物过敏所以还涉及到饮食安全问题。

6.jpg

另外当天一个印象深刻的点是当下雨的时候大家都聚在一起吃点心,只有一个小男孩在凉亭屋檐接雨水,同样没穿鞋子,裤脚湿了,衣袖湿了,手里拿着木棍接雨水,沾湿后放在嘴巴品尝,一遍又一遍,时不时露出微笑,没有人打扰他,也没有人制止他。我不知道别人看了怎么想,但至少在那一刻,这个孩子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他的好奇心和探索心得到了发展。

值得提及的是,这里面只有唯一的一个华裔儿童。其实纯户外的像这种森林幼儿园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是属于比较小众的选择,下午我们见到了来接华裔孩子的家长,出于好奇我们问到选择这所幼儿园的原因,家长表示说孩子小时候胆子很小,作为小男孩来讲过于娇弱,初心只是为了让孩子变皮实些,进森林幼儿园3个月以来,确实得到了很大改善,现在可以一个人跑来跑去玩耍,玩泥巴荡秋千,不再过多依偎在家长身边。

选择这种户外幼儿园确实需要勇气,由于场地原因,该模式只接收3岁以上的儿童,师生最大比例为1:4。实事求是,我相信这种模式不会大规模应用,特别是国内这种师生比例情况,但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到底有什么学习活动是必须要在室内进行的?以及,温暖的室内环境就一定能保障孩子不生病感冒吗?

虽然户外活动涉及到很多安全问题,但室内同样无法避免发生意外。我们需要建立的不是标准的环境模板,而更多需要建立一套安全准则,让孩子找到这个安全临界点并学习如何自我保护。

 

到底孩子应该学什么

几乎所有学校都会有自己的教学大纲,指导老师的教学内容。而新西兰的早期教育课程《Te Whariki》中提及了其课程特点:1、内容生活化,追求儿童“有意义的生活”;2、从终身学习出发,重视“儿童当下生活”;3、尊重多元文化。

但具体课程怎么进行,我们研修团参观的几所学校给出的统一答案是:没有标准教学课程,以儿童的兴趣和关注点为主。以TMN和TLC两所早期教育中心来说,两所中心由于都招收3岁以下的孩子,并无传统的课程安排,更侧重用Pikler理念将照顾和学习一并进行,老师被称作照料者。这里的照料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照顾,老师首先是要慢下来适应幼儿的节奏,把幼儿当作个体,告诉孩子自己在做什么,尽量让孩子在过程中了解其含义。

讲师给我们播放了一个给宝宝换尿布的视频,你真的会被照料者温柔的慢动作所震撼,但这并不是为了拖延时间也不是为了完成任务,Pikler强调和孩子一起做而非对他做,孩子是一个独立个体,照料者不应该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孩子该怎么做。为什么要慢?因为孩子需要接收和反应的时间,如果成年人看到孩子尿布湿了直接快速换掉,对于孩子来讲完全没有反应时间,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在照料中包括换尿布、擦鼻涕都是一个学习过程,更是成年人和孩子构建亲密关系的重要时刻。

7.jpg

8.jpg

9.jpg

4KW是Reggio理念园,同样没有固定的教学课程,但会定期做项目研究,比如利用多种器具探究声音、风、水等等,教室里可以看到一直在玩水的孩子,也有拿棍子敲打不同物体的孩子,还有搭房子玩沙子的。老师不会监督和干扰他们,只会在一旁观察并适时提供协助。

AK公立幼儿园,下午14点便放学,基本都是3岁以上的孩子。整个园区错落有致充满了美学,每个区域都各有特色。室内有绘画区、阅读区,甚至有图书室、卧室梳妆打扮区域,孩子同样不必遵守统一指令学习,可以自己随意挑选区域,APK的特色除了园区布置之外,强调学习故事,其幼小衔接的研究获得了总统奖,这在当地是很高荣誉的教育奖。

10.jpg

11.jpg

12.jpg

NK户外幼儿园,每天早上大家会坐在一起讨论当天的计划,由孩子自主投票选择当天进行的活动,或走海岸线或游泳或走森林小道,活动确定后大家会分批进行,课间或者午饭时间大家再一起交流活动和体验。

13.jpg

14.jpg

15.jpg

可以看出,每个学校各有特色,但共同的一点是充分让孩子自主选择探索,老师是站在协助的角色进行教学。可能会有人担心这样孩子学不到知识,但真正的知识到底是什么?我们终其一生学习是为了为生活和工作服务,而不是学习知识本身。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出口能背唐诗宋词,能弹钢琴能说英语,会游泳会算术。不可否认孩子的学习能力,但更多恐怕是家长急于想让孩子提早学“知识”,但真的3岁说的一口流利英语的孩子会比10岁开始学的孩子更优秀吗?就像大学拿了更高学位获得更多证书并不能代表未来发展前景。儿童发展的敏感期只有那么几年,如果在这几年不培养孩子的身体心智发展,而本末倒置去学习知识,真的是得不偿失的。

《捕捉儿童敏感期》一书中提到,0-6岁是孩子各种敏感期发展的关键时期,其中包括声音、美术、身体协调、情感等等。也就是说每个阶段会有一个重点关注对象,如果一个儿童在声音敏感期没有得到充分发展,那么之后就需要付出加倍的时间去弥补。甚至有些关键敏感期可能因为受到阻扰而造成不可弥补的影响。

 

家庭社区共育

家庭和社区是新西兰课程《Te Whariki》的四大教育原则之一,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孩子是家庭的一部分,更是社区的一部分,非常注重孩子的归属感培养。

上面提到的AK幼儿园幼小衔接的项目,主要说的是学习故事,这是新西兰早期教育的一大特点,孩子拥有一本完整的成长档案,里面清楚记录着孩子的性格和生活习惯,每一年发生的大事件。这本档案会从幼儿园入学开始,并一直记录毕业直至上小学。这本档案主要由学校的老师撰写,但家长需要参与其中,包括孩子的各种信息图片搜集,各种生活和假期趣事。

连接到社区,学校会定期进行社区活动组织,包括带领孩子进行社区垃圾分类,各种玩具点心义卖活动,邀请社区工作者共同参与活动。

 

结语

除开以上几点,其实还有很多感想,但希望传达给大家的是教育真的没有标准答案,发达地区的不一定是最好的,任何一个地方的特殊性一定有存在的道理,新西兰可以做到小而精,但国内人口基数大,需要一些标准教学做管理控制。但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一生一次,他们都值得被温柔对待,标准化里也可以加个性化,接纳不完美,把时间用在发挥优势的价值相信会大于用力弥补不足。

2019年的8月,第一次在南半球过冬天,这是一次与众不同的研修,也是一次别样的生活体验。此次八日研修让我得到了很多不同的思考,写下这个题目,希望它是开放的包容的。作为非行业人士,我并不擅长做解决具体问题的一二三答案,但希望从不同的视角能带给大家一些不一样的思考。

QQ截图20190923111310.jp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