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胖胖的白羊兔
作者: 白羊兔
简介: 驾游艇出海潜水抓龙虾,开越野深入森林追踪狩猎,全球自由行,吃遍世界美食,还会cooking!跟随我的视线看世界,读新闻,给你一个精彩有趣的人生。微信公众号:jackyluolee

新西兰和国内那些不得不说的事 之 读书&开车

发布时间:2018-02-16 09:54:14
分享到:

* 本人所讲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不保证所描述事物及观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故不与任何人争论,善意探讨除外。

话说当初提出要移民的时候,新西兰绝对不是我们的第一选择。当老婆在2012年给我说新西兰的时候,我对其并不太了解。只知道是个小国家,大概挨着南极不远。

所以当时我不甚愿意。当做足功课的老婆给我一条一条地解释后,我才开始接受和了解它。因为当时国人移民主要考虑三个国家:美、加、澳。但因它们存在各种客观和主观的问题(前篇作文已经做了详细说明),所以最后老婆选了新西兰。

随后,我开始在网上搜索新西兰的各种资料,研究后觉得这里虽然很美很干净,但还是觉得是个小国家,人口才400多万。不像祖国,14亿人口,泱泱大国!所以今后小孩在那里应该没有什么“大”的发展。唯一稍感安慰的是它还算个发达国家,而且和澳洲这个“大”国互认国籍。好吧,就权当作今后到美国的跳板吧(还没去过美国呢,可见我们受其文化输出的影响有多大)。总之,先移出去再说!(前面的某篇文章讲过为什么要出去,这里就不详述了)

当飞机开始降落奥克兰机场时,我皱着眉头透过舷窗打量机场和航站楼。这哪有祖国各大国际航站楼的那种高端大气上档次嘛!还好,虽然没祖国那么高大上,但在雨中没让我们坐摆渡车,顿时将怨言吞回了不少(老百姓还是讲实惠哈。

朋友接上后,高速行驶20分钟左右进入城区。在反复跟朋友确认现在已经是在城区后,我的心是一路走啊,一路凉。这特么什么发达国家嘛?居然没有摩登的高楼大厦,沿路都是“低矮的老房”,偶尔点缀一两家店面装潢很老土的“苍蝇小馆”。

我皱着眉头再次坚定了把这里当做一个过渡之地的念头。所以虽然呼吸着这里清新的空气,但是心里却是不以为然。不过这些想法倒没太多影响我。既来之则安之,于是第二天就开始了这次登陆的首要任务:买房。

房永远是中国人的情结。在咱们中国人的心中,房就 =家。不过,多情浪漫又专一的兔哥永远认为,无论身在何处:老婆才 =家。但奈何老婆的观念却很“通俗”很“大众”:房才 =家。所以兔哥的观念迅速调整为:房 = 老婆 = 家。根据等式两边同时放大相同倍数,等式仍然成立的原则,所以:2房 = 2 老婆 = 2 家,3 房=.3  老 婆.....(老婆,咋子了?好端端的你去拿搓衣板干啥?

买房经历和经验请参考我之前的作文,好几篇应该都有提到,绝对是品质上乘的厕所读物。据读者说我的作文有治疗便秘的效果,我也很好奇:真的吗?读者说真的耶。说有一次便秘无聊,于是拿出手机翻看白羊兔的作文,看着看着突然上面噗嗤一笑,下面也同时“噗嗤”一声,耶,通了......也有网友投诉作为著名的厕所读物没有做太多“人性化”考虑,比如写的太长,需要看很久,导致他有一次在马桶上看完后发现已经不得不用湿纸巾擦了、、、

在首次登陆看房选房的闲余之时,我强迫自己走路去很多地方。以便更多的了解准备定居的这个区域(到一个城市去旅游,一定记得多走路,搭乘当地的交通工具。切记,不要怕走路。走路才会让你接触这个城市的肉&  体,进而触摸它的灵魂,否则,你就是个纯观光客)。走了几天的结果就是:这鸟地方的人真的很少,有时候在非商业区走了十多分钟,鬼都碰不到一个。要不是路上不时有车经过,要不是一路绿树葱葱,草地茵茵,虫鸣鸟啼,真怀疑中了空城计。

那段时间我经常转悠一个叫做“新市场”的“大型”商业区,最高的一个楼貌似就五层吧,其他基本都在两三层的样子。整个商业区规模跟我们的县中心规模差不多。唯一区别就是整洁干净。但是,当熟悉后发现,新市场区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型超市,日本超市,各国特色餐厅,商场影院,各大牌快餐店都汇聚在此。周边幼儿园,博物馆,大学,大型医院,私立学校林立。所以,也不是我想象的那么“农村”。

第二次登陆后,立即去帮大宝注册上学。读了几周后,总感觉娃娃在学校是“放羊”。放学后别说作业没有,连课本都没有。每天早上大宝背的书包里就只有一瓶水和自带的午餐。这特么跟去郊游的赶脚一模一样。回想起他在国内都是用拉杆箱装书,我就焦虑不安。那段时间我的脸每天都是绿的:着球了(四川话,完蛋了)!这个样子读书学个chuan chuan(四川话,学毛线)!这次移民不会把我儿子给害了吧?

第二年读初中后,老师每周一发一张印有试题的A4纸,周五交上去。儿子快乐地说那就是整个一周的全部家庭作业。额滴神啊!我很认真地开始惶恐和审视这次移民的正确性了。开始回想当初是谁给我说移出去以便给全家人换个活法的?和他之间有没有什么我忽略了的过节。

这种惶恐在每周一看到大宝回家后幽幽地从只有食物和水的书包里抽出那片A 4纸片片的时候达到了峰值。

直到有一天,儿子回来说:爸,给我换个学校吧,这里基本都是玩!我靠,这么贪玩的儿子居然会玩到心里发虚!这羊放得有多严重?羊都被放怕了!

还说个啥呢!赶紧和孩儿他妈四方打听咨询,然后毫不犹豫地给换了一个“只知道学习”的私校。从此以后,每周由1张纸飞飞变成了每天半小时左右的作业,这就已经是当地人说的“只知道学习”的作业强度。这要回国说起估计都会被小学生们笑掉大牙。这时才明白为什么说娃娃出来读书后基本就回不去了的原因。所以,我只能继续每天纠结着,惶恐着移民的正确性......如周星驰说的一样,这个血啊,吐啊吐的就习惯了,所以,两三年后,我也惶恐啊惶恐的也习惯了。

时至今日,已经释然。也许我们脑中根深蒂固的成功学造成了我们的焦虑。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进入全国或者全球一流的学校。学生也可能只一根筋地知道只要考好大学就好。当年我爸就说了:你只要考上大学,你就自由了,你要干啥我都不管你了。所以后来我就是奔着自由去考大学的,“若为zi you 故,两者皆可抛”。

我们原来的大学制度(目前不知道改变没)没有机会让学生去思考专业的问题。学校和父母的教育就是要我们尽最大的努力去考名牌大学。忽略了学生是否适合和喜欢。我当年选专业时,没有一丁点概念,父母说会计专业好找工作......结果我毕业后没干过一天的会计。我要的只是那一张大学文凭。

这边大学实行的是宽进严出,想要毕业不努力是混不过去的,部分专业据说有人考了几次都毕不了业,最后被劝退转专业。我喜欢这样的设计,这是对所有人和社会负责的。海外大学还有一个制度我挺喜欢。就是你考上后,可以出去打工或者旅游一年后再去读,借此经历一下社会,思考一下今后自己适合做什么,从而有明确目标地去读书。个人觉得这个制度设计得很棒。

回想我原来的大学生活,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好。对于未来做什么相信大部分人都没有怎么去思考,可能觉得家长会帮我们搞定吧。于是喝啤酒打双扣加周末“自驾游”(自行车),晚上混迹在校园周围的台球厅录像厅,周末去其他学校“考察'校园舞厅。期末考试挂科也不怕,几个同学“团一下”,找老师送点礼,请老师帮过我们“猜猜题”(你懂的)。当然,有很多同学不像我们,是相当地在努力学习。比如我老婆。

所以我大学的唯一收获:泡了一个和我恋爱前拿奖学金,恋爱后伉俪情深一起补考的女同学。也就是现在的拿着搓衣板站在我面前的老婆。不要太羡慕我,哥就是那个传说,那朵不一样的烟火。

2017年小宝上幼儿园了。初期我每天送到后都要在幼儿园陪他半小时甚至一小时,他才让我走。正好在那段时间观察幼儿园的教学和生活。和大宝当年上的那个著名的幼儿园(不知道这样改会不会能通过审核)不一样。不用有尿没尿都统一上厕所(我家大宝长大后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有点尿就要拉,怀疑是幼儿 园 统一拉尿后遗症)。不用规规矩矩地坐着......完全就是“随心所欲”,在随心所欲中“学习”。比如帮助老师一起收玩具,吃饭前要自己洗手,学会等待和分享,凡事多说请,多说谢谢。小宝现在回家脱了鞋,一定是会放整齐后再冲进屋找妈妈。但说实话,在学“课本知识”方面,落后国内一个量级,因为这里绝对不会用一点点一丝丝“强迫”来让你学什么“课本知识”。

现在经常在幼儿园碰到国内带小朋友过来游学的家长,住在老外家里2~4周。游、学、玩兼得。有的家长一年要来几次。说权当做给小孩学英语。也顺便考察小学。因为国内是6岁上小学,这边是五岁上。所以,想在这边小学留学一年后再回国,同时也看看自己是否能适应移民。我觉得这个好,总比啥也没体验就直接做决定。太冲动太冒险。

总之,我非常喜欢这边的幼儿园,每当我看到老师带着他们在花园里找虫虫,小朋友那好奇又害怕的表情的时候,每当我看到小朋友们光着脚一起在雨后花园水泥路上积水区里蹦跳溅湿了裤脚的时候,每当我看到他们被老师在脸上画出各种图案后一起在镜子面前开心地咧着嘴咯咯直笑的时候时,每当我看到他们满手沾上五颜六色的油彩在白纸上胡乱涂鸦的时候......说心里话,我会有一种眼眶湿润的幸福从心底里涌出,充盈鼻腔。回想当初大宝上幼儿园的什么赢在起点,什么幼儿园升小学的焦虑,统统见鬼去了。只有满满的幸福感,自己被自己的选择莫名感动。

无数次这样的时候我都在想,也许我们移民出来后,大小宝没有了国内“拼搏”的良好学习氛围,也许未来无法和国内学生“竞争”。但至少看到他们在这里每天都快快乐乐,安安全全地在成长,不用太担心各种传染疾病,不用太担心他们会遇到一些伪装的坏人。不用太担心横冲直撞的货车和摩托车。就算未来他们读不了名牌大学,一辈子不能“升官发财”,至少也不会过于困苦和受欺负。当然,每次这样的幸福感叹就维持得了半天,当回家看到大宝在玩游戏没学习的时候,瞬间咆哮着发誓要多给他报点补习班。

所以,“根深蒂固”的思想如果几次感动就改变了的就不是“根深蒂固”了。这种“焦虑”与“惶恐”其实并不是就不好,只是需要控制在一个度内,凡事过度都不好。

在新西兰生活,你可以不先买房,但你不能不先买车。因为新西兰是“车背”上的国家,公共交通系统并不发达,没有汽车会极其不方便。这也是很多国内老人来了以后很不习惯的一点。所以,我来了后,老刘(帮我买房的中介,有售后服务的那个)给我讲交通规则,陪我适应这边的道路驾驶。待我熟练后,帮我砍价,买了个二手车。从此,我就开始了新西兰的开心“车背”生活。这句话的重点是开心二字。

大家知道,在国内开车很容易就会不开心(原因就不吐槽了)。但是在新西兰开车,你真的会开心,特别经历过国内开车环境的,到这里开车后感触会非常多,幸福感会更强烈。因为这边的车跟人一样,大家是会互动的,是会打招呼和交流的。比如打两下双闪说感谢,比如晃灯是提示你前面有警察或者示意你先行(我刚开始很不习惯,这和国内完全相反哈,国内晃灯的意思是:你要干啥子喃,傻x!所以原来每次准备转弯,别人晃灯意思是走嘛,我注意到你了。结果我条件反射一脚就踩停,直接把对方搞蒙圈),或者在车内招手示意你先走,或者挥手表示感谢等等......。总之,在这里开车是很开心的,无论多堵,也没人会怒路(除了一次,老婆开慢了点,后面一个车超过来,伸出手来比了一个中指,还给了一国骂。定眼一看,华人小伙子)。无论多堵,大家该让行仍然让行,无论多拥堵,遇到任何路口也不会堵路口。

这也让我想起经常在洋人超市买东西,你会发现大部分白人真的很有礼貌,比如手推车绝对会放到一个不阻碍人的地方,然后自己去货柜边挑选,而且不会紧贴着货柜,会站的隔开一些,保证不会挡住其他人的视线和拿取。而且随时都在注意自己是否给别人造成了阻碍和不便,一旦发现,一定会给你说对不起。说这些不是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而是提醒所有的同胞,出门在外,多多维护华人的形象,多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给他人造成影响。(当然,需要提醒的是白人的礼仪和礼貌是长期熏陶出来的一种行为习惯,但是这些礼仪和礼貌并不代表人品一定就好,很多涉世不深的姑娘小心那些“礼貌的  流  氓”或“礼貌的  渣  男”,要小心,所以多关注我的公众号,一辈子受益)

记得有一次我开大车去上学,恰逢上下班高峰期在十字路口排队等红灯,四个方向的双车道都塞满了车。突然,不知何处传来救护车的警笛声。于是我人生中第一次最震撼的场面开始上演。横向绿灯通行的车因为不知道救护车会从哪里来,所以,基本都保持在原地不动。于是整个路口四个方向的车基本都在警笛声中静静地等待,大概几秒钟后,我看到救护车的身影了,在我们这列纵向车道前方的面对我们的车龙后面出现,估计这个时候对面车龙的所有司机都知道了救护车在自己后方,于是所有的车都开始了经典的“移库”表演。全部都在有限的空间里,用差不多一致的动作,把自己的车甩到了两边。两列车中靠街心的一列越过街心线移到逆行那边,靠路边的一列全部移来紧贴路沿。于是救护车顺着中间逐步让出的道路逐步前进,最终呼啸而去,像极了一艘破冰的轮船,前面的冰块随着它的前进而向左右散开,so amazing!整个过程可能就几秒钟时间。随后,秩序恢复。刚好我们纵向车道亮起了绿灯通行,因为刚才对面移过街心线的车辆挡住我们这边过去的道路,所以,这边的司机全体静静地缓慢前行,等对方移回去后再加速通过。整个过程很默契,没有一声喇叭的催促,默契而有序。

我一直很惊讶,他们怎么能在如此拥堵的道路上迅速地让出通道?后来才明白,这边开车有不成文的规矩,就是驻车要看到前车的后轮。就因为这个规矩,才能在紧急的时候,让大家在“拥堵”的路段能迅速地让出一条救生通道。回想起两年前在国内时,拉着岳母的救护车  被  堵在医院门口一百米的地方寸步难行,周边汽车、三轮车和自行车在凄厉的警报声中熟视无睹的停在在前面,还不时有加塞进来的电摩托。所有人麻木地表情深深地刺痛了我。(我们每个人都麻木地“伤害或妨碍“”着别人,却不曾去设想,也许某一天,你或你的家人可能也会被那些曾经和你一样“麻木”的人“妨碍和伤害”)。

总之,在新西兰开车,你永远不要担心从家里出来时,会在堵得一塌糊涂的门口和其他车辆比拼“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加塞儿技术。因为这里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只要是行车缓慢或停滞的车流一定会示意需要汇入的车加塞儿先行,如果在两边行驶都很缓慢的汇合路口,则大致奉行一边一辆交替让行的方式。所以,这边的车子很少贴那种让人不怎么看得到司机的前挡和前排窗膜。因为会阻碍大家的手势甚至眼神交流。

未完待续,下一篇:《新西兰和国内那些不得不说的事 之 夜生活&厕所》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