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胖胖的白羊兔
作者: 白羊兔
简介: 驾游艇出海潜水抓龙虾,开越野深入森林追踪狩猎,全球自由行,吃遍世界美食,还会cooking!跟随我的视线看世界,读新闻,给你一个精彩有趣的人生。微信公众号:jackyluolee

乱弹(四):挣扎

发布时间:2018-08-27 09:15:13
分享到:

 到了新西兰后,我进入了一种迷茫的状态,这边不能体罚孩子,可是“体罚惯了”的我们不体罚的话貌似就不能“管理”了。不然能怎样?你好好给他说?像唐僧一样一直在他把语言当炮弹?

在这边参加一些教会的讨论,试图找到一些“智慧”。比如学会要坐下来平等地和孩子谈心,谈我对教育的困扰,谈我的纠结,谈我的感受,谈换位思考,谈将心比心。谈得没有朋友了以后,开始谈如果他未来有了小孩后,他小孩和他现在一样,打游戏,爱玩,不好好学习,他会怎么办?

第一次谈到这个话题的时候,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娓娓道来,讲到深处自己都感动唏嘘不已,随着“深情的演讲”,眼睛里居然情不自禁地噙满了泪花,立即仿照电视剧里男主一样的,将头偏向一边,好似不想对方看到自己的软弱一样,儿子瞥见后低下头彷佛若有所思,我余光中见着内心一喜,想:“兔哥你真棒,几天可以拿奥斯卡金像奖,他应该被我代入进行换位思考了,这下应该有效了”。十几秒钟后,余光中瞥见他还在沉思,我保持着姿势没动,生怕破坏了这个难得的“感悟”时间。一激动,再次被自己感动,泪花居然又增加了一些,开始汇聚成一两滴从脸庞冰冷地滑落。。。。太完美了,一分钟后。。。两分钟后。。。什么情况?我的耐心渐失,用张忠祥的声音轻轻地开口:你~现在~能理解~爸爸了吗?

儿子低着头还是没有回答。我知道,这个问题对他比较有难度,于是继续轻轻而温柔地用磁性的声音催化:所以,不要以为爸爸想体罚你,你要理解爸爸有时候也很为难,我也想好好给你说,有耐心地给你讲,但是,你不听啊,你不听我怎么办?总不能放任你,让你一直玩到18 岁最后变成一个一无是处的“废人”吧。。。

儿子还是没反应,低着头。。。

我疑惑着用手轻轻拍了拍他,他好像被猛然叫醒一样抬起头,问我:干啥?。。。

“干啥!!!????问你话啊?你倒是说句话啊!”我觉得好像有点没按照我想象的戏路发展。

儿子一脸懵逼地看着我:“你问的啥?”。。。看着我脸色像中了苗家蛊毒一样的瞬间变了几个颜色,儿子也觉察到一丝不祥,赶紧补充说:“对不起,爸,我刚才没注意,你再说一遍?”

“格老子!这个时候,你居然开小差!!。。。老子的竹条呢?。。。”我边说边起身去找我的“家罚”。边找边瞪着眼大吼:“那你刚才低着头在想啥?!”

儿子一看我这架势,也知道自己肯定又惹了雷霆,哭哑着嗓子像个炸了的母鸡一样:“又咋了嘛?又咋了嘛?我不就是没注意听你讲话吗?你再说一遍又会咋了嘛?你问啊,你问我回答啊?这是咋子了嘛?呜呜呜。。。”

“我刚才在想我那个航模飞机应该怎样操作才不会老是摔坏。。。我这也是想学习的事情啊。呜呜呜。。。”

一地鸡毛,鸡飞蛋打。。。

后来,我把体罚变成了俯卧撑和仰卧起坐,大宝最多的时候要做300个俯卧撑。。。我想学习不好没办法,至少也会成为一个健身达人。

就这样,我在这种试图寻找教育的“智慧”中“踯躅前行”。一段时间觉得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德服人才对,一段时间又觉得以德服人的同时必须准备一根棒子在手上才更有说服力。

有段时间觉得孩子未来考上世界前列的大学最重要,至少全球前20吧,我想,虽然我都数不出20所大学。一段时间又觉得孩子的兴趣爱好,身心健康,与家庭的亲密关系最重要,反正在新西兰也不至于饿死。。。

这么几年来,反反复复,复复返返。慢慢地在蹲厕所的时候开始了更“深层”的思考。

我们为什么如此重视小孩的学习?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小孩的学习之间该怎么去平衡?小孩到底学习重要还是教育重要?未来孩子做什么才是我们认可的成功?我们真的能设计孩子未来的人生道路吗?我们能保证我们设计的就是正确和适合的吗?

如果孩子在高强度的学业和管制下是否会弱化与父母和家庭的亲情?是否会因为我们的想当然而失去一些本来可以建立的并受益一生的兴趣?你希望未来的孩子是一个专业优秀但没有生活情趣和亲情的人还是要在之间找一个平衡点?在兴趣和性格塑造上应该把握一个什么样的度和方向?鱼和熊掌之间到底该怎样去寻找那个平衡点?为了未来的成功,孩子现在需要牺牲一些什么,我们想明白了吗?接受了吗?我们该什么时候放手孩子?我们放手孩子以后又该怎样的去生活?是否还有自己的生活?想过吗?规划过吗?

一堆问题困扰着我这几年蹲厕所的时光。。。

我分析了我们为什么会对于娃娃的学习如此焦虑和重视。第一是因为我们的特殊历史和国情,不“优秀”就意味着很“失败”,就会没有尊严,就会被欺负,就会被人“瞧不起”。说到底,我们接受不了孩子的平庸。

第二是我们的老人养老,娃娃养小,生老病死基本都是落在“家庭”单位上。一方面接受着钱不是万能的,一方面现实是没有钱啥都不行。“不优秀”=“没什么钱”,没什么钱就意味着家庭在任何一天会因为任何一个人的任何一个意外就会陷入困境。这种情绪和“共识”造就了“从出生那天就冲刺”的焦虑。无论达官贵人还是贫民商贾,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读最好的大学,有最好的人生,至少努力的方向是一样。“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这样的焦虑裹挟着每一个人身不由己地奔跑,每一个人都奔着一模一样的模板奔跑,生怕被别人落下,生怕被别人超越。强烈的竞争意识没有共赢,只有淘汰。对身边人的成功会自然反应成自己的被超越,表现出来的是羡慕嫉妒恨,而不是鼓掌和学习。更有甚者在这场你死我活的竞争中突破人伦的底线,公义旁落,互嗐横行。

大家就像一群被有心者驱赶的“圈养家畜”,奔跑着奔跑着就成为一种本能,成为了一种基因。

有一天不跑了反而会难受,反而会焦虑,猛然发现自己除了追逐财富和成功,已经变得忘记了奔跑的初衷。

我们一直生活在“逆水”里,所以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样的思维在我们的大脑中根深蒂固深入骨髓。我们被环境迫使而产生强烈的危机意识。因为危机意识和焦虑才能让人奔跑。犹如屁股上“被”涂了辣椒的猫。

在国内的时候,家庭的中心都是一切为了孩子,无非比列是100%还是70%的区别。粗算一下,孩子从出生到考上大学那天,如果算“脱手”的话,人生已经过了整整19年。

在19年中,我们顾此失彼,挣扎徘徊在鱼和熊掌之中。草根富人或成功人士,获得财富和成功的时候一不经意间错失了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陪伴。挣扎在底层的人们,背井离乡,留守了儿童和老人。

和他们聊起孩子的时候,他们觉得能挣到钱每年能回家团聚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了。问他们不想孩子吗?他们说:想啊,每次离开,孩子在乡间小路追着汽车尾尘跑和哭的场景历历在目。。。我在想,这一代一代遗留的心理创伤谁能抚平?但是,不这样又能怎么办呢?每次在新西兰看着那些不咋工作的岛民在公园里和家人朋友席地而坐弹唱着吉他,我只能凝望着大海,盼望着自己的国家早一天富强。早一天接手家庭和个人的负担。

当然,也许你会说,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原来好多了。但人不都是往高处走吗?只是不拒绝在“走的路上”向“后”或者“下”看看,以获得暂时的知足感和对比幸福感而已。。。

没有对比真的没有伤害。犹如每年涨一百元工资一样,本来挺幸福的,结果有一天发现,别的公司都是涨一千。你是愿意知道还是愿意不知道呢?真的很矛盾。

在国内“奔跑”的时候,没有太多时间去思考这些问题,因为在“封闭的跑道”中奔跑着奔跑着就习惯了,奔跑着奔跑着就麻木了。

大家都在奔跑,只是比谁跑得快和慢,因为周围都在奔跑,你会误以为只有奔跑人生才是正常的人生。无论“腿短”的还是“跛脚”的,无论“瘦的”还是“胖的”,都往一个同样的目标。

环境太重要了,重要到影响人的三观和幸福的标准。耳边新闻里正在播放高铁桥梁的检查:“在封闭的钢铁结构闷热的中空里,为了给广大乘客保驾护航,他们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高温和浑浊的空气,一丝不苟地检查每一个接口的缝隙。。。他们是最可爱的人”。当记者采访他们的时候,他们笑着说:这是我们应该的。这让我想起抗洪救灾在浑浊的洪水里啃馒头的士兵。

我不想评价任何事的对错,因为我深知事情本身的复杂性远远大于我们的认知。所以对于无法改变境况的人,也许精神上的快乐是唯一和更好的选择。犹如每年只涨100的工人。所以,我不能也没有资格评判,唯剩感叹。感叹既然苦就是乐,为啥看到那些“领导们”却都是反其道而行之?

我们的文化历史造就了自己家穷得快揭不开锅了,也要打肿脸充胖子的习惯。美其名曰好客之道,还被奉为美德。有时候在想,这是哪门子美德?拿出最好的给客人,自己家的勒紧裤腰带子。

我们习惯了两个标准,很多“好客之道”的人,很多对外面人比对家里人还好的人却表示着对国家援助行为的不理解,他们大声地质问:怎么能这样援助他国?!其实反思自己后,只有一种解释,特有的文化造就了家长们还没有真正地平等地爱他们的孩子和家人。理解爱错了位的家长都会潜意识地把孩子和家人当成一种“私有财产和力量”来壮大自己,无论国家还是个人。。。

面子文化,于国还是于家,都是外人喜欢,自己人痛恨。

最记得曾今父亲说得一句话:你对我能有对客户一半的客气和尊敬就好了。。。我那时候争辩:你知道那都是表面的,不是真心的。父亲回答:没事,只要“假”一辈子就行。

我爸说:当人生的路走成左手左脚很别扭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单腿跳一下跛脚。于是我想明白后奋起一跳,结果跳过了南海,跳过了赤道,落在了新西兰。

落地后不久,发现果然没了一些旧的焦虑,却没想到来了一些新的。。。终于明白什么是“能量守恒定律”。。。

开始的时候,是“跳开”后的轻松和兴奋,每次目送大宝渐行渐远进入公立学校的幼小背影,由衷感慨:外国真好!再也不用每天起早摸黑地接送,大宝也不用驮着背背上那十多斤的书包。每天一大一小手温情地牵着手,一起甩手甩脚地在鸟语花香的路上步行上下学,天是那样的蓝,空气是那样的纯净,打个屁都感觉充满了负氧离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兴奋劲头过了以后,慢慢地开始有一丝慌张:这读书咋感觉像就是在混日子,没有课本,几乎没有作业,老师好像也没有了“考核指标”,所以没有了国内老师的那种“责任心”。。。我这一跳会不会害了孩子?

这时候思考的根据是:社会的资源是有限的,大家都在拼抢的时候,谁付出得更多,谁才能享有更多。不是有句谚语吗:上帝是公平的,你要获得什么,就得在天枰得另一边放上等值得东西。。。

这时候,国内教育的思维在孩子身上也起了作用。经历了一年的甩手甩脚学习后,儿子也有点耍懵了,居然破天荒地给我说:爸,你帮我换一个学校吧,这里感觉天天玩,学不到啥东西。

我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咬住了十个手指,活像那个受了惊吓的周星驰。。。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