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东成西就新西兰
- 作者: 东成西就新西兰
- 简介: 教育|亲子|活动|户外|美学;新西兰有品位有想法的育儿平台。微信公众号:东成or西就。
前两天看纽约市长作妖的新闻笑喷了。
纽约有八所顶级高中每年都会用考试的方式来选拔入校生,而擅长考试的华裔学生总是会占据相当比例。于是乎,纽约市长为了减少华裔学生数量,开始一而再再而三地改变入学考试政策。他先是规定八大名校每年都要留出一定名额特招贫困生,原本是为了照顾拉丁裔和黑人学生,结果招上来的70%又是亚裔。接着拍脑袋颁出新政,要完全废除这个选拔考试,改为纽约市全部初中前7%的学生都可以获得入学资格,所以他是觉得亚裔学生考不到所在学校的前7%是吗?先不说是否能限制亚裔生入学比例,本来优中选优的考试,变成了“矮子里拔将军”的迁就,市长你确定你是认真的吗?
纽约市长Bill de Blasio
这一法案当然引发了各方争议,华裔学生家长已经上街游行抗议了,纽约州亚裔众议员为此也在积极奔走,关于法案能否通过目前仍是悬而未决的状态。
华裔家长抗议市长考试改革的相关报道
不过美国究竟怎么折腾不关我事,吸引我的只是“顶级高中”几个字眼。在纽约州有鼎鼎大名的八大名校传统,这八所被称为“专业高中”(Specialized High Schools)的纽约顶级学校,要么备受常青藤青睐,要么就是培养出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两只手都数不过来,于是它们被戏称为“宇宙强校”,媒体称“这些顶级高中不仅成了一代代家长眼中‘美国梦’的具象代表,也被视为实现阶级跨越的最好路径。”
我尤为关心的是,如何才能进入到这样的顶级高中读书呢?或者说,新西兰的小朋友跟美国最优秀的学生之间的差距会不会很大呢?
纽约州议会规定,想上八大名校,唯一录取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这个考试的名字叫Specialized High School Admissions Test,简称SHSAT,在每年10月份举行,考试时长3小时,考试科目分别是英语语言教育和数学。作为华人家长,我更加关心数学问题,于是我在他们的官网上找到关于SHSAT的项目介绍,拿出里面的数学模拟题一看究竟。
列出几道题让大家感受一下画风。
已知棱锥底边边长和侧面三角形的高,求侧面的总面积。
读懂图表含义,将图表与数字结合,计算出各个城市的学生总数。
简单的线性方程。
感觉并没有很难,是不是?看完题目的内容,明显能感觉到对基础知识的强调和实用性的侧重。如果是中国的中学生,这个难度一定不算什么,但不知道我娃日后接受着新西兰教育,她能答出这些题目吗?
于是,自诩为学习探索型妈咪的我,在网上搜索了纽约州教学大纲(New York State Common Core Curriculum),看看它与新西兰课程体系(New Zealand Curriculum)究竟有多大区别。看完的感觉居然是,稳了!
称之为K12的美国基础教育体系指的是从幼儿园到十二年级的教育,初中阶段处在六至八年级,那么我们以七、八年级为例,看看美国初中毕业生所应达到的数学水平是怎样的。
美国七年级学生在数学方面涉及的知识门类主要集中在代数和测量方面,包括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理解和应用比例关系等等。八年级学生在数学方面则主要集中在方程、函数和几何三大块,比如几何中全等的概念、勾股定理的使用、在三维几何中进行测量,还包括三角函数、一次方程、二元方程等等。
再看看我们的新西兰教学大纲,看完我真是快热泪盈眶了。因为,它涉及到的知识点跟纽约教学大纲不相上下,而且描述得更具体,更具有可操作性和检验性。
新西兰的初中是七至八年级,从年级与课程水平的表格中可以看到,毕业时的八年级,学生的能力分布为:较低的Level 3人数较少、中等的Level 4占据大多数,以及较少数的尖子生处在Level 5的水平。
比照美国七八年级的教学任务可以发现,这些内容在Level 4和Level 5中都有所涉及。比如大多数孩子可以达到的Level 4,内容包括一次方程、应用线性比例关系、计算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等,处于Level 5水平的数学尖子生,需掌握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可以测量三维立体几何的体积,掌握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解读坐标上的点和线等等。
如果上面这些早就还给老师的概念已经将你绕晕,那么简单一句话总结就是,两国在同年龄段上,数学教育目标的差距不大。如果你在新西兰是一个数学尖子生,相信你同样可以在美国名列前茅。与此同时呢,被新西兰先锋教师Mark Rowlinson誉为“世界最好的课程大纲”的新西兰课程体系里,将教学目标切分地非常细致,比如关于测量能力和统计能力的叙述,要求初中学生会使用指南针辨认方向、能识别出样本分布图中的中心、分散和比例等信息等等,这跟美国SHSAT试题里面特别强调实用性和操作性的特点也不谋而合。
所以我所担心的新西兰数学教学水平,从顶层大纲设计上是不存在问题的,关键是老师会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让孩子掌握这些知识,不用传统题海战术,还有什么办法呢?
为此我采访了2014和2015年度新西兰总理奖学金的获得者Ken同学。他在国内读完小学后来到奥克兰读书,数学是他当时最优异的科目,并且这种优势一直保持到现在。他在高中阶段从十二年级跳级进入奥克兰大学数学系,并在大三上学期获得了新西兰奖学金的资助,进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交换学习,此后他选择了留在清华继续深造,目前仍在攻读博士学位。
Ken在奥克兰就读的初中里有一个跨年级的数学加强班,选拔20个人左右,大家平时上课在各自的班级,只有上数学课的时候会聚到一起,学一些较难的内容。Ken回忆说,虽然老师手里难得地有了一本教材,但也极少使用,平时还是以学生自己抄题、做题,老师讲解为主,题型大多是需要阅读理解的应用题,形式非常综合。“每年我们也会参加澳洲的ICAS考试,感觉跟新西兰的习题方向是一致的,都是需要英文理解、较为生活化的论述题和应用题。”尽管Ken在国内的基本功扎实,但刚到新西兰不久,英文仍需锤炼,数学上并不能占多大便宜。
像新西兰的普通课堂一样,学校里的数学加速班依然是很有弹性的学习,学生的学习进度并不统一:“老师会给我们一个网上学习的账户,我们在七年级时就可以看到八、九、十年级的数学材料,里面有视频讲解,有练习题,还有游戏,不知不觉就自学了很多超前的知识。”
新西兰数学课堂
Ken在高中时选择了著名男校Auckland Grammar School,在那里他的数学成绩仍处在第一梯队,“学校里数学最好的不是中国人,就是韩国人,几乎全都是亚裔。”Ken说,“全校第一名是一个韩国同学,他参加剑桥CIE考试,排名全球前100名,去了美国读大学。”
Ken不想给家庭制造太大的经济负担,于是选择了奥克兰大学数学系。当时Ken读十二年级,已经提前学完了所有高中数学课程,“我问老师可不可以跳级,同时参加十三年级学生专攻的NCEA数学奖学金考试,老师很鼓励我,还给了我一些额外的复习资料,无论我做出什么样的选择,他都认为可行。”于是Ken提前一年高中毕业进入大学,发现高中跟大学第一年的数学内容衔接得非常紧密,“高中时老师非常强调与现实有关的应用,而且特别强调统计学,与大一学的东西几乎一致。我理解这是大学想把不同高中的同学拉到同一水平线。而到了二年级,奥大数学系的课程就变得很难很难了。高中时我下课后基本不需要做数学作业,但是读大二之后,每周课后做作业、预习的时间几乎跟上课时间持平,每周学数学的时间至少要50-60个小时。”Ken仅用了两年半时间就读完了本科,之后开始了他在清华的继续深造,“如果说清华跟奥大的本科数学教育有什么不同,我了解得很有限。但总体上来说,奥大需要修满的课程只有清华的一半,但是难度非常大,我甚至有几门课都差点挂科。”
与小学和初中相比,新西兰高中的数学课应试性更强
那么,如果一个国内的数学尖子生来到新西兰或者去参加美国的最牛中考,是否必然还可以拿到高分呢?恐怕答案没那么确定。Ken讲起自己跟身边朋友的经历,“也有从国内来读高中的留学生,数学本身是很厉害的,但是考试分数并不是特别高,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个是对于题目的理解能力需要很强,二是国内有些学生不擅长展现计算的过程。新西兰很重视你推导的过程,这个比最终的结果还重要。如果一道5分的题,可能你推理部分占到3-4分,就算结果算错只会扣掉1-2分。我身边有些留学生朋友,似乎因为教育理念不太一样,最终失掉了不少可惜的分数。”
原本以为在东西方的数学教育上,教学难度是有根本差别的,因为很多人都在抨击中国人对奥数趋之若鹜是一种畸形的生态。但其实在西方的教学大纲里,该有的难度、该掌握的知识点,一个都不少,只是没人会逼着你非得学好数学,家长们会很释然,学不好数理化一样可以走遍天下。况且所谓的学好数学,究竟是不断挑战变态的超级难题从而可以险中取胜,还是能因数学而锻炼思维,能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可能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对教育的理解。至少我在美国试题里发现了我会愿意为之学习的冲动。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