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新西兰教育
作者: Sherman
简介: 在外企工作了二十年,曾任全球五百强美资企业中国区服务总监。因希望为孩子寻找更好的教育环境,全家移居新西兰。

新西兰华人中学生寻梦哈佛

发布时间:2018-08-13 11:06:34
分享到:

哈佛大学,这所世界顶尖的学府是全球多少学子的梦想!不过,对于更多的学生来说,报考这样的名校是连想都不敢想的,“哈佛?离我实在是太远了!”

Aaron是女儿同年级的同学,也是几年前随父母一起来新西兰的华人学生。上学期末快放假的时候,有天女儿回家说,Aaron假期要去哈佛大学学习了。 

哈佛!这两个字是非常能够引起华人家长关注的。于是我赶在Aaron启程前和他约好,回来要听他聊聊这次哈佛之旅。

Aaron这个小伙子独立能力是很强的。在12年级的同学中,自己开车上下学的除了他我不知道还有谁。这次,Aaron申请的是哈佛的暑期夏校(Summer School),招生对象是全球即将报考大学的高中学生。

Aaron全程自己操办了所有与哈佛大学联系的申请手续。虽然哈佛夏校的录取竞争不如真正报考的时候激烈,但也要花不少功夫。Aaron是写了好几篇论文才从全球百多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16位幸运者之一。

两周的哈佛生活到底如何?哈佛到底是否像世人认为的那样伟大?从没去过哈佛的我迫切地希望了解。

“我站在哈佛的门口,看着校训上那个Ve Ri Tas(真理)真是太震撼了,简直就是朝圣的感觉!” 咖啡馆里,我和Aaron对面坐着。他已经回来几周了,提到当时的感受Aaron的眼里仍然闪着激动的光。他从哈佛回来后,我也见过他几次,每次他都穿着那件标着哈佛字样的套头衫,连前几天上台文艺演出也穿着,可见是真心喜欢。

一个多小时的访谈中,Aaron涛涛不绝地讲述了在哈佛发生的事情,给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他在哈佛里遇到的人。

“真巧,那是我贴的!”

“在哈佛校园里,我最喜欢的地方,绝对是哈佛的图书馆!” Aaron非常肯定地说。

他觉得哈佛的图书馆简直是妙不可言。从宏伟的建筑,到年代久远的藏书,再到安静的学习环境,无一不让他非常享受。

哈佛图书馆的氛围让Aaron陶醉。在这么有历史感的建筑中,能够触摸到上百年历史的图书,而且,里面的人似乎都是爱书如命,只争朝夕,不论是学生、图书管理员,甚至是警卫人员,都在看书。Aaron不用戴耳机听音乐也能够专心读书,因为没有打扰。诺大的图书馆安静无比,能听到的只是人们翻书的声音。Aaron自己本来就喜欢读书,到了那样一个人人求知若渴的环境,更是受到了极大的感染。

短短几天,Aaron就爱上了哈佛的图书馆,流连忘返,每天都会在那里泡上二三个小时。有一天,他偶然发现墙上用大头针扎着一本书的复印的一页,其中一段用绿色记号笔划了重点。Aaron仔细一看,整个人就像顿悟了一样,呆在那里了!

“这说的不就像是哈佛的图书馆吗!”Aaron想起哈佛的校徽上的Ve Ri Tas(真理),看看周遭,这些人都在哈佛追求着真理,这让他感到莫大的激励。

那段文字翻译过来大概是这样的:

在寇克镇有个图书馆,镇上的人们都能去。在图书馆里读书的人们在思考着人类的本质,人类的希望,人类的激情,恐惧,纠结,胜利与失败,欢乐与悲伤,那些活着或死去的芸芸众生。有时,他们在工作了十五小时以后,坐下来,读一些和他们一样的男男女女的故事,或者一些和他们的孩子一样的孩子的故事…

“对不起,您知道这是哪本书吗?” Aaron举着手机上拍下的照片,问一个当班的管理员。Aaron身上的一个我喜欢的素质,就是积极探索,尝试找到答案。

“真巧,那是我贴的!” 图书管理员脸上有点得意地说。

后来Aaron不但在管理员的帮助下找到了这本书,还一口气读了不少。这原来是查理狄更斯的名著《艰难时世》(Hard Times)中的一段。

后来Aaron在书店买到了这本书,两个星期快结束时,他又碰到了那位管理员。Aaron告诉他,书已经读了一半儿了,对方听了也很开心,感觉遇到了同好。

一个图书管理员的本分是管好图书。但是出于对书籍的热爱,他忍不住做了一些“分外之事”,而就是这样一个小举动,让Aaron有了特别的触动,Aaron的世界里又多了一本名著的积淀。在哈佛大学,这样的心灵和学识上的相互激发可能天天都在发生着。

“我们晚上一起吃饭吧。”

Aaron这次上的是经济学里的博弈论课程。班上有16个同学,来自全球各地。同学们笑谈,在他们上课的教室里,讲英文“外地”口音最重的他们的老师。 这是一位来自法国的女经济学家。她年纪不算大,但资历很不简单。她是经济学的博士,同时还有经济、政府和管理方面的三个硕士学位。现在在哈佛大学经济系教授金融,资本市场,宏观以及微观经济学。

Aaron他们的课程安排是教室上课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每天,Aaron在教室里和其他同学一起,由老师带领上三小时的课,其他的时间由学生自己支配,做作业,去图书馆,体育活动,已经另一些必须完成的活动,比如听公共课的讲座。

吃饭虽然不是什么活动,但也成了Aaron对哈佛的美好记忆之一。这不但因为他就餐的地点就是哈佛大学里那个著名的“魔法”餐厅(像哈利波特魔法学院的餐厅),更是因为他们的老师一句话,“我们晚上一起吃饭吧!”

喔!这可是和经济学家一起共进晚餐啊!老师算是经济学界有些影响的人物,她在2009-2010年是欧盟的政治战略中心的经济学家,直接向欧盟主席提供战略咨询和建议。后来她又在两家著名的投资银行工作过,才转来哈佛,现在授课的同时还做一些课题研究。

老师做了特意的安排,每天和两三位同学一起共进晚餐。这样两周之内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加这样的晚餐。因为人数不多,晚餐时每个人都有机会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像她提问。

Aaron特别享受那样的晚餐氛围,和几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与老师一起讨论感兴趣的话题,他感到老师在晚餐桌上其实并不是老师,而是一位学识渊博经历丰富的前辈,他感到在晚餐桌上学到的东西甚至比在教室里还多!

Aaron的老师,一位经济学家,晚上本可以早些回家休息或做些自己的事情,她却愿意花属于自己的时间,与这些才刚刚见面而两周后就要分手、并且可能永不再见的孩子们一起共进晚餐,聊聊经济学的话题,真是一幅让人感动的画面。

“你属于这里!”

Aaron喜欢经济学,自己早就悄悄地开始阅读大学的《经济学原理》教材。而这教材的作者,正是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格里高利.曼昆 (Gregory  Mankiw)。

年轻的Aaron心里有个大胆的想法,“要是能有机会见到曼昆教授该多好啊!”

别说对于一个17岁的年轻人,对于成年人来说,这也不是容易的事情。曼昆教授在经济学界的一位奇才,名气可大了。他29岁就成为了哈佛大学的终生教授[i],现在,60岁的他是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在2003年到2005年间,他曾担任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第21任主席。

拜见这样令人高山仰止的人物虽然看似不可能,但Aaron打算试试。他找到负责招生和接待的老师,抱着试试看的心态问,“我特别喜欢经济学,也读了曼昆教授的书。您觉得我有没有机会见到他本人呢?”

接待老师的一句话把Aaron温暖到融化!

“当然了,你属于这里!”(Of course, you belong here!)

Aaron好不激动,他属于这里,他属于哈佛!在这位老师的指点下,Aaron在哈佛大学的官网上找到了曼昆教授的电子邮件。

Aaron很棒,在貌似机会渺茫的时候仍然打定主意要尝试一下。虽然这事如果没有成功的话也不会有什么大损失,但是又有多少年轻人能够像Aaron这样,面对貌似的不可能还往前迈一步呢?而又有多少事情,就是因为少了这一步而功亏一篑呢!

让我更有感触的,是说出那句 “你属于这里”的接待老师。他的那句话体现出他的态度,对年轻人勇敢尝试的全力鼓励与支持。试想,如果Aaron当时听到的是,“现实一点吧,曼昆可是个大名人,连正式学生想见都不一定能见到,你来读夏校才两周,还是算了吧!”  Aaron会作何反应呢?

“这个夏天我不在。”

找到了邮件地址,Aaron当晚就给曼昆教授发了邮件。Aaron介绍自己是来自中国的学生,现在在新西兰读高中。说自己对经济学很感兴趣,对他极为仰慕,希望能有机会当面请教,哪怕只是几分钟也好。

“那后来见到了吗?” 我都替Aaron激动起来,赶忙问。

因为曼昆教授在经济学界实在是个高手!在世界经济学研究机构的排名中,他在全球50000位经济学家中名列第23位![ii] 如果能够和这样的高手当面求教,这是三生有幸!

“别急嘛,你听我说。“ Aaron还卖起了关子。

“像曼昆这样的名人一定是非常繁忙的,真不知他邮箱里一天会收到多少封邮件!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去联系的,结果第二天早上…我真是非常非常地幸运!”

“你去他办公室见到他了?” 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

“没有,很遗憾,没见到。不过,曼昆教授回了我的邮件!能收到这样的大师的亲自回复,也算是是非常幸运了!”

Aaron给我看了曼昆教授回复的邮件:

“I am sorry, but I am away from Harvard for the summer. Greg”

“我抱歉,但是我这个夏天不在哈佛。格里”

看了邮件让我十分感慨。一是回复的时间之快,二是署名之谦和。看到Aaron的邮件他隔夜就给了回复,另外,他的邮件署名并不是用哈佛正式的邮件签名,而是简单的一个名字“格里”(Greg,是Gregory 的昵称), 甚至连姓都省了。

你能想象,这邮件的一来一往是发生在一个来自中国的哈佛短期学生与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授,当年被美国总统任命的美国政府经济顾问委员会第21届主席之间吗?!

哈佛之旅是Aaron的朝圣之旅,也是他的寻梦之旅。这短短的哈佛两周夏校生活,给他留下了一堆纪念品可以回味,包括哈佛夏校的申请材料,录取邮件,学生卡,期中考试得了满分的卷子,狄更斯的名著,当然,还有那件哈佛的套头衫。我相信,留在他记忆中的更深的是他的感受和他在哈佛遇到的那些追求真理的人们。

通过Aaron的经历,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哈佛大学令人羡慕的人文环境,这种环境对置身于其中的人所产生的激发作用是无穷的。这,也许正是哈佛这样的名校伟大之所在。

 


[i]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0%BC%E9%87%8C%E9%AB%98%E5%88%A9%C2%B7%E6%9B%BC%E6%98%86

[ii]https://en.wikipedia.org/wiki/Greg_Mankiw

(编辑:Yujie Hu)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