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新西兰教育
作者: Sherman
简介: 在外企工作了二十年,曾任全球五百强美资企业中国区服务总监。因希望为孩子寻找更好的教育环境,全家移居新西兰。

我在新西兰上学丨秘鲁之行的收获

发布时间:2019-06-05 09:07:52
分享到:

周日的早上,我按约定的时间按响了邻居家的门铃。

今天的采访对象是我的邻居Amy。她三年前随父母从国内来到新西兰,和我女儿同校,今年上11年级。在刚刚过去的三周假期中,她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远赴秘鲁的社区服务之旅。

我从没去过秘鲁,对那里也没什么了解。学校组织这样的行程,前后共17天,对于一共只有三周的假期来说,这个行程几乎占据了所有的休息时间。奥克兰距离秘鲁单程要飞15、6个小时,家长需要出资支持,学生要放弃假期休息(或者学习)去到那么远的地方,会有怎样的收获呢?我很想通过Amy在这次行程中的见闻和感受了解一下。

Amy挺健谈,对我的问题有问必答,从行程到感受几乎没怎么停地说了快一个小时!通过她的介绍,我了解了这次活动大致安排。

这是学校第一次组织去秘鲁的远行。参加活动的有30多位10到13年级的同学,加上带队老师近40人浩浩荡荡远赴秘鲁。行程中有各种丰富的活动,有市区的观光游览,到当地集市体验,有到偏远地区的学校和社区进行深度交流并奉献社区服务,有人文和科学的主题讲座,还有四天的长途野外露营拉练。

从奥克兰经智利首都圣地亚哥(Santiago)转机后到达秘鲁的首都利马(Lima)已经是夜色阑珊,Amy的感觉就两个字,人多!这个感觉是对的,利马的人口有970万[i],大概是我们居住的奥克兰人口[ii]的6倍!在国际大城市中,比奥克兰160万人口还少怕是没有谁了。

整个行程中给Amy印象最深的感受不是异域风光,而是与不同文化的人的交流和融合。

人与人的交流当然要使用语言。秘鲁是多语言国家,最大的官方语言是西班牙语,有82%的人使用,但也有其他的语言,比如秘鲁的第二大Quechua语,也有13%的人使用。[iii]

在利马还能碰上会说两句英文的,可在利马没待两天,她们就转到了人口只有42万[iv]的小城市Cusco。别看Cusco小,但因它历史久远(始建于13世纪,直到16世纪西班牙占领之前都是印加帝国的都城),198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文化遗产,是秘鲁著名的旅游胜地,每年待客近两百万。Amy她们在Cusco下榻的酒店很有特色。在接下来的5天里,全体师生要每天驱车往返两个多小时,到周边更偏远的乡村社区Misminay进行交流。这个乡村社区的条件不太好,但是接待同学和其他志愿者的工作还是很到位的。

1.jpg
学校的欢迎仪式[v]

这个社区里的人多使用Quechua语,这对只会中文、英语和法语的Amy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她从来没有个语言完全不通的人交流过,而且是那么多天。在几天里,她虽然学会了怎么用当地的语言称呼“兄弟”,“姐妹”,但要说深度交流,那根本就不可能。然而她却能够感到当地人们的热情。问她是如何感受到的,她说,从他们的表情能够感受出来,只要有笑容就能感觉到友好和热情。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她们还分组和当地同学做游戏,也是非常欢乐。

Amy喜欢画画,自己带了速写本子走到哪画到哪。有一天,她画了一个当地的村妇的速写,她总是背着她的小孩,衣着又有着鲜明的民族色彩。在访问活动的告别仪式上,Amy把自己的画作送给了那个妇女,没想到她特别喜欢,还激动地把自己老公拽上和Amy一起合了一张影。

2.jpg

这让Amy有点意外,后来又有些感动。她想,可能从没有人为她画一张像,这张画对她来说可能是很珍贵的吧。那位妇女还请人翻译,把Amy的姓名记了下来,这让Amy觉得自己简单的举动能够对她人带来这么大的影响,虽然语言完全不同,但是通过脸上的微笑就能感到彼此的温度,人与人的交流有时可能并不需要语言。

Amy在那张画里注入了自己感受到的秘鲁乡村的气息。那位村妇背着孩子的背影矗立在高原上,在她的对面,是巍峨的远山。她还画上了当地人象征敬畏高山的三片绿叶,也细心地画上了自己学校的校徽,让学校的象征也留在了那里。

3.jpg
Amy的画作

对于Amy,画面中的她们,那位妇女和她背上的孩子并不弱小!Amy希望体现出她们的坚定感是因为她在当地细心地觉察到,在秘鲁的乡村,还多少有些男女不平等的现象。比如,在欢迎仪式上,当地的男孩子跳舞的舞姿都是比较奔放的大动作,而女生的动作只是小小地挪动,几乎没有什么动作,似乎比较小心翼翼,受到约束。另外,从性别比例来说,年级越高则女生越少,不知这是不是因为到了一定年龄,家里就不让女孩子上学了?

我查阅了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的性别不平的指数(Gender Inequality Index,GII),秘鲁在这方面的评分确实比较低(得分越高说明越不平等)。2017年秘鲁的GII指数是0.368,世界排名第83位,而同年中国的得分是0.152,世界排名36位。[vi]看来Amy的感觉还真对。

经过五天的交流活动,还有帮助社区做土坯等劳动服务体验,Amy和同学们就要离开Misminay乡村社区,开始这次行程中对于体力最为挑战的一部分,徒步跋涉印加古道(Inca Trail)。这个行程需要行军露营4天,全程43公里,终点是印加帝国的遗迹– 马丘比丘遗址(Machu Picchu),它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世界文化遗产,还在2007年被网上评选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一。[vii]

4.jpg
印加古道 (https://www.ticketmachupicchu.com)

这一路上荒山野岭,只能摸爬滚打,同学们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是伙食保障却是出乎意料地好,中午和晚上都能有每人三菜的标准,多数时候还有甜品,这简直是不幸中的万幸!

原来这一切来自于旅游公司安排的后勤保障队伍,一支人数是Amy她们一行人数两倍还多的后援支持队伍,一共有90多人!里面有厨师,还有专门的挑夫。挑夫的任务是把所有补给赶在Amy团队到达之前在营地搭建完毕,他们也负责运输所有学生和老师的行李。因为行进路线没有车道,所以全部行李和补给都要靠这些挑夫肩扛。

Amy说,这些挑夫真是不易,腿脚要特别利落,速度还要快。他们当中有些已经上了年纪,有些就和Amy她们年龄相仿,16、7岁。导游说,这些挑夫的收入虽然不算很多,而且还要比较频繁地离开家人,但是比他们干别的收入还是要好一些。这让Amy感到对于很多人来说,生活是多么不易。

开始行军的第二天,Amy的高原反应比较厉害,因为海拔比较高,行程最高点超过4000米(拉萨的海拔是3600米)[viii],但幸运的是第三天开始就慢慢适应了。其他的同学在后几天有些陆续开始出现各种状况,拉肚子,呕吐,各种不适应,甚至最后有些同学是被挑夫扛到营地的。经过这几天的折腾,Amy和同学们终于走上了通往景点的大路。

当Amy看到通往景点的路上那些游人的时候,Amy的感受就是见到了人烟!那些有人怎么都穿戴得那么光鲜亮丽的,而自己简直可以说是灰头土脸蓬头垢面!但同时心中也油然而生一些自豪感,经过四天长途跋涉之后看到的风景,应该比坐几个火车、汽车再步行个十来分钟打卡照相来得更美些吧。

5.jpg

经历了17天的历练,Amy已经回到奥克兰两周多了。她回到了一个熟悉的世界,但她在秘鲁的所见所闻所感永远留在了心里。

Amy的父母当时也为是否送Amy参加这次行程纠结,说不担心那是瞎说。现在Amy完好地回到家里,还带回这么多见闻和感受,满满的收获,他们现在应该是十分欣慰了。

 感谢Amy接受采访并提供照片。

 

[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ima#Demographics

[i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Auckland#Demographics

[ii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Languages_of_Peru

[iv] https://en.wikipedia.org/wiki/Cusco

[v] https://vimeo.com/331922881

[vi] http://hdr.undp.org/en/composite/GII

[vii]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chu_Picchu

[viii]https://en.wikipedia.org/wiki/Lhasa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