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新西兰熊孩子
- 作者: 新西兰熊孩子
- 简介: 新西兰熊孩子,倡导放养式轻松育儿的亲子公众号,分享在新西兰养娃的那些事儿。主理人之爸爸大狗熊,还没红过就已经过气的“网红”,靠晒娃怒刷存在感的奶爸一枚;妈妈鲁鲁,前报社女编辑,现全职妈妈+新媒体创作人,每天忙于与娃的吃喝拉撒打交道;宝宝Molly,出生在新西兰的快乐宝宝,喜欢对陌生人说“Hi”,喜爱冒险的魔羯座一枚。
我和熊妈小时候的家庭教育,几乎就是两个极端。
我家里因为家庭风格比较奇葩,基本家长属于那种对于学习不闻不问的风格,考试成绩也基本不怎么关心,不会像有的家长那样看到考试分数就欲仙欲死(正常的形容词)。记得有一次我高一时考数学考了个7分,满分100分,直接把试卷藏起来了事。为了以防万一,我还在“7”后面加了个“9”……
后面到了高三时,受到周围同学的影响,觉得应该认真读书,才很认真地开始学习。然后考到了云南大学,遇到了熊妈。
熊妈呢,从小被家里人盯得死死的,别说考试成绩随时监控,连读什么书看什么电视都会被管,不要求做家务,一切以“好好学习”为前提。那时她最喜欢听的歌,是范晓萱的“氧气”,一首渴望自由的歌……
同样,熊妈早前的学习成绩也不怎么样,高二高三开始拼命学习,喝咖啡把胃都喝废,成绩一路上扬,也考到了同一所大学,被我遇到了。
哪种家庭教育方式好?真心没标准,也真心不好比较。如果按结果论,我们都进了同一所大学。如果按过程论,不见得谁比谁就一定开心多少。但现在来回顾,这两种教育方式,其实都是关于"How"(如何做)的不同。它们都没有回答一个更重要的问题:Why(为什么)。
为什么要好好学习?
我可以想象,如果我们回到当年中学时的年纪,去问我们的父母:为什么要学习啊?他们会怎么回答。
“为了考上好大学啊!”
“为什么要考好大学呢?”
“为了学好知识之后找到好工作啊!”
“为什么要找好工作?”
“可以有好的收入啊,才能好的生活。”
“所以学习只是为了找工作么?”
“是啊,赶紧去学习吧!”
对话多半会是这样。但学习,真只是为了找份好工作吗?如果我的女儿现在已经上学,她来问我为什么要学习,我这样回答她,连我自己都不会认可。我TM花上十几年宝贵时间努力地学习,就只是为了找一份可以定期发工资的工作吗?
近期热映的国产电影《流浪地球》,几十亿的票房,刷新了国产科幻电影的票房纪录,2019年也成为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但这不是中国科幻元年,中国科幻早在几十年前就一直在成长。《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说,正是我在中学读书时读过的众多科幻中的其中一篇。那时的刘慈欣,还在娘子关水电站每天打卡上班,对着386电脑释放自己的想象力,然后去食堂打饭,晚上盯着星空发呆。
我在中学时读了太多科幻,在大多数中国家长眼中这是不务正业的书籍类别,甚至还不如封建残余的扫盲读物《弟子规》。碰巧,我在高考时碰到的作文题目是“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对于天天读科幻的宅男来说,这个题目简直就是色狼碰上浪女(这个比喻好像不太恰当)……结果我的高考语文成绩是122分,是我高中三年所有考试中的最高分。读科幻,让我有了个好成绩。这是件很讽刺的事情。
《流浪地球》热映的2019年,成为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
那次高考之后,中国家长们对于科幻小说也没那么反对了。但他们也没有真正把这种形式当回事。“毕竟不能当饭吃”,他们肯定不认为科幻相关的工作是什么正经的好工作。《流浪地球》几十亿的票房,证明了这可能是份好工作,甚至可能是份很赚钱的好工作。至少,当年那个在娘子关水电站的星空下发呆的穷作家,如今作品的市场价值已经超过了百亿人民币。
刘慈欣凭《三体》获得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奖
《流浪地球》火爆的意义当然不仅于电影或是科幻本身,它更重要的意义,是会激发下一代对于未知领域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从小最喜欢阅读《银河系漫游指南》,如今他的“蓝色起源”火箭公司已经在计划外太空探险;埃隆·马斯克的SpaceX火箭公司,也是受幼年时阅读科幻的影响。谁知道在影院里看着《流浪地球》默默流泪的某个小孩,未来不会成长为那个时代的贝索斯和马斯克呢?
世界首富贝索斯目前最重要的项目:蓝色起源的载人火箭计划
再说句绝对的话,我们这个时代的中国首富们,世界观是靠武侠小说建立的,下一个时代的中国首富们,世界观是靠科幻建立的。
前面的故事讲完,其实主题并不是关于科幻,科幻只是个引子,我想说的,是关于孩子的想象力。回到一开始的那个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
真不只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在几十年前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份收入稳定的工作是人生的重点,但现在,这不是最重要的事,至少不是整个人生最重要的事。况且,什么是好工作?我们无法预言未来,但大概的趋势其实可以预见。几十年前司机是个好工作,然后人人都会开车都有车了。十几年前翻译是份好工作,现在几百块的翻译机已经可以做到同声传译。如今医生是份好工作,十几年后,当人工智能的分析、判断能力已经远超人类的时候呢?
我们为什么要花费巨大的精力与财力去探索太空?
去年我采访新西兰童书作者 Stu Duval 的时候,我问他,对于年轻的爸爸妈妈们,有什么教育方面的建议吗?他的回答是:
我能给出的最好建议就是用心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方式来释放想象力。不要有限制,对任何事都不要有限制。
我们学习,是为了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激发自己的好奇心,从而能够更好地探索精彩的世界。这是我的回答,如果我的女儿 Molly 过几年问我为什么要学习,我也会以此为基准,来回答她。
几年前有个小孩写信给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的科学家,问:为什么我们要花那么多钱,去探索太空啊?那里不是什么也没有吗?科学家回答她:因为人们对于世界的探索,能引导我们不断进步。
1992年,美国肯尼迪航空中心,正准备起飞的奋进号航天飞机和复制版的哥伦布帆船
H.G.威尔斯的科幻小说中的想象,激励了火箭之父哥达尔发明现代火箭;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激励了多少科学家投身海洋研究与舰艇工业;当年一部《侏罗纪世界》的电影,激励了一个叫刑立达的少年投身古生物研究,如今他是世界一流的古生物专家,发表了7、80篇SCI论文和几十本书,一个人的研究成果就把中国地质大学的学术排名拉升了几十位。
17岁的哥达尔受威尔斯小说启发,几十年后试飞现代液体火箭成功
这是个变化的时代,很多工种和技术,都会过时,但是想象力和好奇心不会过时。如果你不知道该给孩子学什么,或者你不知道如何回答“为什么学习”的问题,那就请你聚焦在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上吧,哪怕再过几千年,这也是不会过时的,已知世界里人类所独有的品质。
相关文章:
培育出能触摸星辰的想象力 - 童书作家 Stu Duval 专访
NASA - The Human Desire for Exploration Leads to Discovery
https://www.nasa.gov/feature/the-human-desire-for-exploration-leads-to-discovery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