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黄黄跨越太平洋
- 作者: 黄黄
- 简介: 名校本硕毕业、前四大高管黄黄,为您讲述自己成功移民新西兰的真实故事。分享移民相关政策和解析干货、记录在新西兰生活的趣事糗事、感叹新西兰教育的独特魅力、领略世界最后净土的无限美景、再吐槽吐槽偶尔遇上的怪人怪事,带您跨过南太平洋,发现新西兰,了解新西兰。
天朝人都知道,歪果仁的数学好像不太灵光。个位数的加减法是没太大问题的,到了十位数,就有点为难人了。新西兰的超市经常有算错账的标签,就像这样:
或是这样:
追根究底,都是教育理念惹的祸!新西兰的数学教育,对计算的要求非常低。大家可能无法想象,新西兰的数学考试是允许带计算器和公式表进考场的(是不是顿时觉得以前那些公式都白背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中国的小学、中学留学生到了新西兰,瞬间变成了班里的数学尖子。不过除了在数学上找到了自信,我们还听过中国孩子什么学科特别牛的?估计大部分人跟以前的我一样,连新西兰有什么科目都搞不明白。
1 中小学生学习科目
新西兰中小学的基础科目包括:英文、数学、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社会(看上去是不是跟中国的科目差不多)。基础科目外,新西兰还有多种外语课程可选:中文、德语、日语、法语、拉丁语、西班牙语等(这跟中国学生学英文那劲儿一样,只是可选项较多)。到这儿为止,新西兰的教学科目看上去都很“正常”对伐。
那么重点来了:新西兰的中小学还有音乐、舞蹈、戏剧、艺术、媒体研究、种植和农业、会计、商业、家庭经济这些可选课程,这可都是算学分的“正经”科目哟。当然,必不可少的,还有游泳、骑车、烘焙、木工/手工、烹饪(营养课)等不参加考试的科目。
新西兰这么多实用性、生活类的科目,是不是就是咱所谓的“素质教育”?我认为,这并不仅仅是“素质教育”或“应试教育”这种结果的差异,而是根儿上的教育理念差异。
2 举个例子
我在网上搜到了新西兰2014年Level3的历史考试题目(Level3大概就是高三学生的程度,也就是说,下列考试题目算是新西兰高考题)的中文翻译,暂且以此为例。
题目是针对英国历史上“羊吃人”事件,分析苏格兰高地农民被从自己土地上驱逐之后,产生的一系列历史影响,包括对新西兰的影响。
考试一共提供了8份历史材料,包括:一位英国历史学家关于这段历史的专著的摘选;BBC电台关于这段历史的今日回顾专题报道;一副名为“最后的部落”的油画;1755-2001年间,苏格兰盖尔语使用者的人数变化情况;英国研究期刊上一篇2007年针对本次历史事件的文章合集的评论;一位苏格兰影星就这个历史事件,对《勇敢的心》这部电影的评论;一篇关于加拿大近期揭幕一尊纪念此次事件被驱逐到加拿大的移民的塑像的报道以及一首纪念苏格兰移民开发美国西部历史的歌曲。(据说,上述材料内容相加,有近万个单词。)
考试的题目共三道:
1) 根据材料1-4,分析苏格兰高地清洗事件的起因和影响。
2) 根据材料5和6,分析和解释材料5(总体性视角)和材料6(个体视角)的差异。
3) 根据材料7和8,分别从可信和可用的角度,分析这两份材料对于一名历史学家研究这段历史的用处。
虽然是翻译成中文了,可我还是没太懂怎么办!?最让人翻白眼的是,历史课的高考试卷,就这一道大题!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统统被pia飞,一道大题定成败啊!还是那种,无法提前背诵、押题、准备的大题。
我特地又去搜了2014年全国文综卷,抛开那些考记忆力的客观题,关于历史的主观大题中,有这么一道15分的题:
题目是关于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为,材料是一段摘自《中国通史》的片段,大意是1895年6月到9月间,光绪与慈禧的一段对话以及之后的措施。
题目一共两道: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
首先,举这个例子是因为,只有这道题的材料用的白话文,其他都是文言文,我看不懂(我能肿么办,我也很绝望)。其次,所有的主观题的题干都明确了,要“结合所学的知识”,因此随便挑选一道题即可作为有普遍性的例子。
我看了下这道题的标准答案,如若仅是阅读分析给出的材料,而没有记忆课本上以及老师讲课中的知识要点,能拿到的分数不超过一半(反正我是理科生,我是不会做这题的)。
现在我们来倒推一下,在新西兰,考试靠死记硬背行不通,那平时学习的时候,还有人傻乎乎去背诵么?这逻辑,没毛病!再延展一下,新西兰对于文科教育都是这种放飞自我、注重个人分析鉴赏能力的态度,理科那些公式、计算,显然是更无所谓了。这推理,也没毛病。
那么,既不背知识点又不记公式公理,新西兰的中小学生都在干嘛?
爱干嘛干嘛啊!
3 新西兰的教育理念“培育和发现”
小朋友就像一颗不知品种的小幼苗,老师和学校的任务,就是保护幼苗能自由生长,适当施肥、浇水和修剪,静静地、愉悦地期待幼苗茁壮成长。也许是一颗苹果树,也许是一颗菜花,还可能一株玫瑰,甚至可能是一丛蕨类植物。
在成长的过程中,老师教导学生对知识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学习生活中能用到的知识,而非强调背诵、记忆。在这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中,老师还会注重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并加以培养。
就如前几天我朋友圈转发的,新西兰某小学校长给家长们的信:艺术家不需要懂数学、企业家不必在意历史、音乐家更不用管化学分数。
这影射出新西兰的整个教育理念,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如果一个孩子喜欢艺术,未来更适合搞艺术工作,那么就让他自由的学习艺术,逼着他去学数学,岂不是浪费生命?
不过话说回来,这个道理,哪个家长不懂呢?可是中国的教育大环境,逼得家长不得不绷紧了皮,孩子不得不上紧了弦。
在中国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不太像幼苗,而更像是一块原石。老师和学校想方设法通过教育加工,让这块原石切出漂亮的宝石芯儿。如果切出来就是石头呢?那就是废料一块,没啥用处,扔地上还压着花花草草呢。
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是老师、学生、还是家长,都生活在紧张中,害怕输在起跑线、害怕自己就是块石头没宝石芯儿、害怕被抛弃。
都说中国基础教育牛,我也这么觉得。孩子每天少玩一会儿,多学点知识,总是好事儿。但是,大家都被迫地渐渐忘了那个“度”。孩子攀比着谁家车更贵,家长又何尝不是攀比自家孩子又会了什么、别家孩子又学了什么呢?
本来是“我是歌手”节目组的嘉宾,硬是学奥数学成了观众,得失谁又说得准。
所以我说啊,如果谁计划把孩子送出国上学,我劝您一句:越早越好。
- End-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