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我的新西兰
- 作者: 托尼
- 简介: 公号《我的新西兰》,这个我,其实可以代表每一个在新西兰的华人,并不仅仅是我自己。因为对人文故事一直以来的热爱,在这个人生阶段,我的小理想是做一个海外华人人文故事的公号,突出真实,即便因此而不完美。感谢第一年(2017年)就有100多位作者通过这个公号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期待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记录生活。
去汽修厂做WOF。
等待的时候身边坐着一位气色饱满的大伯。叫大伯是因为我看不出他年龄,叫大爷确实有点显老,叫大叔又觉得显年轻了点。穿着浅灰色马甲的他气定神闲的抽着烟,宽阔的国字脸带着满足的笑容。
车行老板开他车出去试车,店里就我们两和一个忙碌的工人。所以,我们打了个招呼就随便就聊了起来。大伯调侃的说,每天上午是他和老伴一天最清闲的时候。我笑着问:“您不是在新西兰养老吗?还这么忙碌啊?”
这句话打开了话匣子。
“忙!每天上午老伴去买菜,我在家。从下午2:00开始我们就进入工作模式,我专门负责接送小孩,老伴在家负责做饭,接了小孩还要一个一个送各种补习班,中间还要安排吃晚饭。”
一个一个?您这是带几个小孩?
“三个,孙子孙女外孙,所以学校不一样,跑的地方还不一样。各种补习班,中文,数学,钢琴,羽毛球,舞蹈,美术,体操,嗨,和我国内那些朋友家小孩基本差不多。”
“不是说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嘛!”,大伯笑着加了句。
“就这么着,得到晚上8:30才能忙完,把他们都分别送回家。你算算,我和老伴,加上买菜等其他事情,基本算得上是一个全职工作了。”
您忙的应该也开心吧,我笑问到。
“呵呵,开心,关键是现在比起以前,我们老两口已经舒服很多了,以前我们最多一天要做八顿饭。”
八顿饭?我没搞明白状况。
“是啊,真是8顿饭。早上我们两口子一顿,小孩子起的早吃第二顿,儿子媳妇女儿女婿起来时间不同,第三第四顿,中午一顿最清闲第五顿,下午小孩子吃的早,第六顿,儿子媳妇女儿女婿分两波,第七第八顿。”
“现在好了,我们都分开住。孩子他们自己送学校,我们只负责接孩子放学,晚餐和补习班,比原来的活轻松好多了。”,说完大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生活的快乐很多时候来自于比较。
您觉得辛苦吗?我问到。
“辛苦也没办法。如果我们不干这个,他们两家的两口子肯定得下来一个(不上班)。那哪能吃得消啊,新西兰消费这么贵,房价也高,但赚钱却不容易。一个人上班养全家太难了!我们老两口别的忙帮不上,也就能给他们腾个手吧!”
说到这,车行老板已经回来了,时间也差不多12:30了。大伯跨上汽车,要开始一天的忙碌了。看着他离去的身影,我一直在思考问题。过去我们有一种观点,子女成年后就应该离开家庭不再依赖父母。我一度很迷信的认为这才是正确的家庭观,因为我们的很多书籍和媒体都在宣传这样的观点。
这种华人比较普遍的紧密型家庭结构后来又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再牵扯到隔代教育等复杂话题,让很多人对于老人参与家庭的分工带来的矛盾形成了舆论的压力。无论对错如何,这都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话题。在澳新两地近9年的生活,一直在让我思考这个问题,尤其是放在移民的背景中去研究更为典型。
首先,这种紧密的家庭结构并不仅是中国独有。东亚,南亚,西亚,东欧,南美,非洲都广泛存在。更为准确的说,小而松散的家庭结构更多存在于近代部分发达西方国家的社会。我说是近代,因为如果往后看几百年前,他们其实也很崇尚大家族。
早期人类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群居生活,家庭让群体更为强大,也通过分工合作增强了抗击外界冲击,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家庭是人最后的堡垒和依靠,因为联系彼此的是血脉关系。西方发达国家因为近代社会保障制度的逐渐完善,个人并不太过依赖家庭,所以传统紧密家庭结构逐渐改变了。
其次,这种紧密型家庭结构在今天的社会依然有其强大的生命力。老人的义务全职带孩子,带来的就是一个家庭多解放一个劳动力,这也就是一份全职工作收入的差距。这种差异如我前面说所,并不是中国独有,而这种紧密型家庭的文化差异带来的社会比较优势却很明显。
很多新西兰华人都会办父母团聚移民。批评的人会说,父母过来就是消耗新西兰社会的资源(当然,这也客观存在);其实也正因为有不少华裔老人牺牲了自己的晚年生活,来新西兰带孙辈,才解放了这么多华人年轻人全职工作。他们也是换一种形式为社会做贡献。
亚洲的这种传统以家庭为纽带的模式过去常被人批评,比如两代人在生活习惯,子女教育,饮食结构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容易带来矛盾。但这种模式从经济学上来讲却有着突出的优势,老人的家庭内再次就业从而解放了家庭的年轻劳动力。
再次,这种文化差异其实最后都会体现到新西兰的华人社会生态。比如房价问题,对于不少KIWI年轻人来说,也许是需要两个人自己去完成原始积累,并去应对未来的按揭和生活压力。但华裔是以家庭的力量,不少首付部分都有来自父母的支持,生活中还有父母的持续帮助。
在面对这种竞争的时候,不考虑家庭和文化差异,去单纯的评价房价问题,很多时候是不够完整的。这些一天做八顿饭的社会场景,恐怕是任何经济学家从数字里面都很难分析出来的。
最后,如果单纯分析经济,紧密型家庭结构肯定更为强大。但过于密集的接触给家庭成员缺乏足够的空间,各种矛盾和冲突往往也孕育其间。另外,传统华人家庭的长辈意识,也会在生活习惯和子女教育等问题上形成持续的冲突。这些恐怕就是紧密型家庭结构可能会带来的弊端吧。
这也是带出了传统中国儒家思想里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都是有顺序的。首先得解决自己的问题,再搞定家庭问题,这都处理好了,自然就有坚强后盾参与治国平天下等理想抱负。
大伯最后还是找到了两者的平衡点,儿子一家,女儿一家和老两口分居3个不同的房子,但从生活上又保持了紧密的联系。虽然他对子女为孙辈报了这么多培训班也有些不理解,但他还是按照儿女开出的单子在新西兰忙碌着。
我曾经的KIWI(新西兰本地人自称)洋人邻居,他的母亲每周也有那么2次过来帮忙。她给我看过儿媳妇列的具体单子,几点喂奶,喂多少毫升;几点端尿;放什么歌,放多久,等等咯,都有详细时间和事情要求。老人家说,我就按这个单子干活。多的活不要干,也不纳下事情,做事界限很清晰,然后到点走人。
看来在新西兰高昂的房价面前,抛开隔代教养和补习文化不谈,也许最后不同种族背景最后都殊途同归的,找到了适应时代变化的新的家庭结构和社会生态。
在全球老龄化的时代大背景下,这是个有趣的话题。
--END--
校稿 | 托尼
排版 | ELAINE
本文经公号 “ 我的新西兰 ” 原创发表
我的新西兰(ID:myNZtrip),
每个人心里都有值得珍藏的时光,
讲述你的故事,谈谈你的人生,留下你的思考和足迹。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