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我的新西兰
作者: 托尼
简介: 公号《我的新西兰》,这个我,其实可以代表每一个在新西兰的华人,并不仅仅是我自己。因为对人文故事一直以来的热爱,在这个人生阶段,我的小理想是做一个海外华人人文故事的公号,突出真实,即便因此而不完美。感谢第一年(2017年)就有100多位作者通过这个公号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期待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记录生活。

新西兰教育面临的挑战,从一个幼教老师的抗争说起

发布时间:2018-03-18 12:06:13
分享到:

我们公号的幼教投稿人艾林多次谈到了新西兰的幼教,读者对新西兰的幼儿教育总是赞不绝口。一贯气定神闲,遇事不惊的她,前天突然在公号里面发了一篇文《致所有新西兰幼教:为我们自己发声的时候到了!》,言辞颇为激烈,对新西兰目前幼教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尖锐的意见。她提到:

为什么这几年物价飞涨,

各行各业工资也涨了,

最低工资标准也涨了,

只有幼教的入门工资反而降了?

因为从2011年开始,

政府开始减少

对幼教机构的资金支持了啊。

如果这些话是其他人说的,我可能不一定会留意。但出自艾林之口,我还是会颇为认真思考的。毕竟她在新西兰幼教行业已经有了一些年头的工作经验了。

另外,来新西兰这么些年,三个宝宝依次上幼儿园,目前还有老二老三也还在学前教育阶段,我自己也有一些疑惑和问题。所以,想借着这个话题好好研究一下新西兰的早教问题。人之患在乎好为人师,我写公号总是提醒自己,我只是在自己做一些研究和学习,也请各位读者甄别使用。我不是专家,也不想冒充专家。

首先,说说我的直观感觉。从艾林提到的情况和我自己亲身的体验,幼儿园老师的更换确实有点快;新入岗老师比例似乎在不断上升;幼儿园的华人儿童比例在不断提高;老师们似乎对收入都不是太满意;新西兰似乎有很多种学前教育机构。

我把自己的疑惑分解后,那么我给自己提出了这么几个需要寻找的答案。新西兰学前教育到底是怎样的?到底有哪些学前教育机构?它们的运作模式有何不同?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从何而来?有何要求?目前这个行业最大的矛盾到底在哪里?这些矛盾对新西兰未来有哪些影响?

新西兰学前教育体系是怎样的?

新西兰的教育系统整体而言是沿袭的英式教育体系。孩子上小学是5岁生日起开始,从小学year 1 到高中的Year13 都是政府资助的义务教育阶段,除了一笔数百元的赞助费(实在家庭困难,也可以向学校申请减免)外,原则上是免费的。在新西兰,儿童早期教育指的是5岁以下小朋友的教育,称为ECE(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那么早教是怎么安排的呢?

据官方数据统计,超过95%的儿童是有某种形式的儿童早期教育的,比较典型是每周有20-22个小时的教育时间。为什么是20小时,因为在新西兰3岁以上,5岁以下的儿童,政府补贴20个小时的教育经费,超出部分属于家长自费。当然,很多家长出于经济考量,教育理念或其他原因,也就放弃了更长的早教时间。

这里不得不说的一点是,新西兰真的是一个很人性的国家。这个20小时的免费早教是不限制孩子的签证状况的,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带着3岁小孩在新西兰读书的研究生,并不是新西兰居民和公民,你的孩子也享受这个待遇。有的人说这是这个国家傻,有的人说就因为这个才爱这个国家,因为她尊重每一个人。

新西兰的早教机构体系非常特殊,有人说世界领先,有人说极富创意,我个人认为用丰富多彩来形容更为贴切。我这样说并不是开玩笑,老师和家长永远都是一对矛盾统一体,新西兰的多元文化在这里再次体现出来:你们都有发言权。

新西兰到底有哪些学前教育机构?

比如2012年搬家后,我们就在附近找幼儿园。结果发现我家附近很近就有一个PLAYCENTER,了解后发现她们并没有老师,基本都是妈妈们在那里轮流带孩子的概念。但孩子们就玩得很开心,而且有妈妈在,孩子们就拿那里当家。

但问题就是,对家长要求很高,需要持续上课学习教育课程,除了学期会议还有月度会议,开会讨论事情(事无巨细啊,包括工作分工,新玩具采购,围墙坏了怎么办!厨房发现了老鼠怎么处理!窗帘需要重做,等等)。

但我们还是把政府的20个小时免费时间用足了,选择了一家幼儿园。老大老二老三一路过来都在这家幼儿园呆过。但PLAYCENTER我们也参与了一些时间。以前脑海里有疑问,没搞明白。这次自己彻底调查了一下,确实新西兰的早教机构有很多种形态啊。

如我上节所说,家长和老师都对对方不满意,所以大家都有机会,新西兰的早教机构根据教育理念分为两大派系:老师说了算派和家长说了算派。

老师派(TEACHER-LED)

代表这家早教机构的成年职员中50%必须是合格的持证的ECE老师,同样这家机构也是ECE认证的,那么政府对房屋状况,卫生,安全,教育,管理等等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政府的相应要求。对此,每年政府相关机构会对这些早教单位进行抽样检查评分。最常见的有Kindergartens, Education and care Services, Home based education and cars.

Kindergartens 是老师派的老大,她们按年龄分组半天式的运作,可以接纳2-5岁的小孩。部分现在也开始提供全天的服务,但还不够普及。管理机构是kindergartens assocaitions,旗下老师100%是合格持证的ECE老师。

Education and care services 类型丰富多元,有私立,也有社区组织,年龄跨度非常大,从出生婴儿到小学生都覆盖,时间弹性也很大。可以理解为一种比较松散的一些民间组织,更多是提供一些看顾小孩的服务或学习,包括一些补习班。

Home-based education and care 是一种半组织半家庭的机构,由一些政府资助的机构牵头,安排持有ECE认证的老师上门,辅导在家里组织儿童学前教育的家庭。由于家里相对较小,一般孩子数量不超过4个。

家长派

说完老师,可以说说家长了。不少家长认为老师照顾孩子不如自己照顾的好,还有一些家长认为照顾孩子是母亲的天职等等,不管什么原因,政府允许不服气的家长自己来。这就是家长说了算派(Parents led services)的起源。

PLAY CENTER是家长派的代表类型。首先儿童可以从刚出生到上小学前,但这里没有老师,是由家长和家属来组织,服务和管理的,当然,机构还是由 the New Zealand Playcentre Federation来统一管理的。我们家旁边的那个就属于这种。

PLAY GROUP是另一种形式,但松散的多,一般是临时租用的社区一些场地,由家长和义工来管理和维持。一般这些组织都会注册以便得到政府的支持资金,而且对于家长和小孩的比例也是由一定要求的。

这些机构如何运作?

无论是家长派,还是老师派,她们都得到了政府的FUNDING,这就是艾林说的,连续几年被砍的FUNDING,这是各家机构的主要收入来源。为了保障这块收入来源的稳定性,机构都需要保证有足够的注册儿童,因为FUNDING是根据注册儿童数量来的。

另外,在政府收费以外,很多机构还会额外收取一些费用。至于有没有能力收得到这个费用,主要看市场竞争(因为高了可能家长会换机构),有些较为优秀的商业化早教机构因为其在设施,教学理念上的不同,会收取更高的费用。至于这个费用值不值得,这就看各个家长自身的认知和选择了。换句国内熟悉的话,这是输不输在起跑线上的问题。

另外还会有一些慈善机构的捐款,或社会知名企业的捐款,这也会成为部分机构的收入来源之一。本地的地产中介,银行等机构较多参与这类活动。

那么开支呢?比较好分析,场地,人工,设施,水电,日常用品。这里面除了人工,其他各项其实都比较刚性,而且人工是占了大头的一块,所以其实一眼就看出矛盾所在了。这就是艾林的倡议书里提到的:

因为funding cut,

所以再注重质量的园长,

也不得不最大可能地雇佣

那些接受更低工资的

没有幼教资格证书的人,

而眼睁睁地看着你离开;

因为funding cut, 

所以再体恤员工的经理,

也只好把你用到极致,

压缩paid break time,

 减少雇佣reliever 时间,

而看着她爱的你累到直不起腰;

从这些从业人员的真实感受,大家可以知道,完美世界是不存在的。新西兰也一样有自己的问题,在新西兰生活的人也都有和中国类似工作岗位的人类似的困惑和挑战。

这个行业从业人员从哪来?

很遗憾,我没有查到比较可靠的统计数据。但我们可以从幼教专业过去好几年都是移民热门专业判断:这应该是一个发展很迅速,但用功缺口一直补不上的工作岗位,从业人员中新移民占比不会低。类似岗位还有厨师。

这类岗位有个特点,辛苦,本地人愿意做的不多。移民真的热爱而从事这类工作的有一些,但也有相当的仅仅是为了拿身份。后者在拿到身份后会离开这个行业,那么缺口就又出现了。

所以这里电台经常讨论为什么每年要引进这么多厨师?正方说,我们的支柱产业旅游业,还有日常生活都需要厨师,本地没人愿意干,那游客来了吃啥?反方说,厨师拿到身份就换行业了,永远招不够,不如提高薪水留住人。嗯,听起来都有道理。但幼教和厨师还有不同。

读幼教的门槛其实不低,入学要求雅思4个7,这个对许多中国人还是有难度的。这个要求是因为这份工作需要较强的语言交流能力,另外新西兰是个多元文化国家,所以还需要有较强的跨文化学习能力。但过去几年还是有大量来读幼教的人,现在也在逐步走上工作岗位。

这个行业的一般老师大概是5万纽币年薪(人民币25万),新老师略低于这个水平,团队长会略高于5万。经理(园长)的薪水会在7万上下(35万)。

据我和移民中介的朋友了解的情况,幼教仍然是一个比较好移民的专业。但从业人员的感觉却不同。因为新移民是以移民为主要目的,很多移民后会更换工作,以移民为目的的从业人员,而且经验较少,一般都是可以接受较低起薪的。这对现有从业人员就会形成冲击了。

行业的主要矛盾

其实,分析到这里,这个行业的主要矛盾已经出来了。

对于家长派的机构,因为并没有老师人工(家长们自己的劳动覆盖了这块成本)这一块的之处,主要矛盾还是在日常运作经费(物价飞涨)有些不足,所以有些时候如果有特别开支,还会需要自筹经费。

比如旁边的playcentre有几个大树,出于安全因素需要砍伐,开支比较大,那些妈妈们就通过不同形式的义卖活动来筹款。我记得上个月我太太还带着老二一起参加了一次筹款活动。选了一个比较大的商业店铺,在门口点着煤气炉卖烤香肠夹三明治。卖一个,有1块多钱的利润,计划卖200个。

那天她提前就回家了。一起去的老二很认真的告诉我:“爸爸,香肠着火了!很吓人!”。原来几个妈妈手忙脚乱,BBQ架子不知道怎么烧起来了。超市赶紧拿灭火器把火扑灭了,当然卖香肠也就提前结束了。这是她们第一次卖香肠,后来的几次就非常顺利了。

社会节奏越来越快,更多家长选择了将孩子托付在专业机构,自己参与职场。尤其是亚洲移民的增加,这一比例更在增加,所以我的感觉家长派的影响力在逐渐下降。但这其实是新西兰文化的一类,我记得见过报纸报导一对夫妻选择自己在家教育5个孩子直到读大学的,这种情况其实也是很多见的,叫home shool。

但老师派的矛盾就很突出了。因为人工是唯一具有弹性的部分,而且又是成本的重要构成,所以如何控制人工成了每个机构的重要考量。而因为人口增加带来的机构扩建,也让这个行业迅速进来了大批新移民或从业人员。这会直接拉低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收入水平。

因为对收入的不满意和未来涨薪机会渺茫的失望,更会加剧从业人员的流失。这就如同劣币驱逐良币一般,将愿意从事,也热爱从事这个行业的人陷入了较为煎熬的境地。

这些问题如果在房价没有大幅上涨的时代,可能不会如此对立。但新西兰的房价在过去十年一直在持续上涨中,这就更加加剧了这种对立。所以,我在和太太说此事时,她提到某公立学校的校长就带着几个骨干老师去私立学校了。薪资和房价的冲突已经让奥克兰很多学校缺乏老师甚至都是大家不在留意的新闻了。

那怎么办呢?新西兰是民主社会,这类社会有个特点,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你必须发出你的声音,这样才能得到社会和他人的重视。这就是艾林所在做的事情,呼吁幼教从业人员给所在选区的国会议员写信,要求增加对ECE的FUNDING。

 

【写在最后的话】

新西兰是个很好的国家,但它不是完美世界,它也有它的社会问题,尤其是目前的早教问题,房价问题等等。我一直认为,我们需要理性的看待生活,但我们也需要保持对它的热爱。

看到我转发的艾林的文章,有位国内的朋友说:“难道这些领导们就没有儿孙读幼儿园吗?”,其实我挺难回答这个问题的,因为太过复杂,还有太多背景需要介绍了。不过今天的文,我算是把这事自己说得清楚了一些。

但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它是具有自我修复能力的,我相信新西兰社会,新西兰人(当然包括我们这些在这里生活得华人)也是有足够的智慧解决这些问题的,我们拭目以待。虽然本届大选在即,幼教的话题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但民主社会的游戏规则决定了,你不发声,也许就不会有改变。

我们应该积极的参与政治生活中去,而不是仅仅做一个旁观者过自己的日子。从这点来说,我特别欣赏艾林做出的抗争。我引用她文末的一段话结束本文:

很多国家的同行来新西兰研讨,

到你的幼儿园参观,

竖起大拇指:

新西兰的幼教质量,真高!

但是微笑的你,

却没有告诉他们,

这些高质量,

其实主要靠我们老师的肩膀在支撑!

靠的是我们的:

对孩子们的真爱;

对幼教专业的热情;

对未来的虔诚;

加上,

我们的汗水,泪水;

我尊敬每一个将本职工作当成事业的人!

 

--END--

校稿 | 托尼

排版 | ELAINE

我的新西兰(ID:myNZtrip),

每个人心里都有值得珍藏的时光,

讲述你的故事,谈谈你的人生,留下你的思考和足迹。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