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我的新西兰
作者: 托尼
简介: 公号《我的新西兰》,这个我,其实可以代表每一个在新西兰的华人,并不仅仅是我自己。因为对人文故事一直以来的热爱,在这个人生阶段,我的小理想是做一个海外华人人文故事的公号,突出真实,即便因此而不完美。感谢第一年(2017年)就有100多位作者通过这个公号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期待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记录生活。

真正可怕的东西,你看不到

发布时间:2019-04-10 09:44:14
分享到:

2016年,我还在上海某家商业银行工作。

1.jpg

陪同领导一起招聘时,有一位女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她反应敏捷,思维活跃,很有灵性,我认为不错,给的建议是录取。但领导讨论后最后否决了,一个是名额有限;另外就是领导觉得她的性格也许不适合传统商业银行。

我明白领导想说的意思,传统商业银行对稳健的要求是很高的,业务如此,对人的要求也是如此。但其实这也是我想用她的原因。因为那会都在谈互联网金融嘛,传统银行怎么转型?除了总行层面的战略思考,我觉得在分行和支行层面也是可以尝试和摸索的。当然,最后没有录取她。

工作比较忙,我只是从她的朋友圈看到她似乎也在附近上班,去了一家类似P2P的公司。记得当时微信上还简单聊过,我建议以她的聪明和好学,可以考虑去其他传统金融行业的企业工作,毕竟P2P我个人并不太有好感。当然,也许也是成见。她婉言谢绝了,她说她很喜欢这个行业。

2.jpg

我是2014年回上海的,当时的印象是两多。一个是地产中介店铺多,各条大街小巷遍地都是,甚至隔不远都能有同一家公司的两个铺头。这个和中国这些年房地产的火爆息息相关,不稀奇,我出国前在深圳工作生活时就感受过。

另一个就是如雨后春笋一般的财富管理公司,其间不显眼的间杂着各银行的社区银行。这个倒是有些出乎我的意料。虽然我2010年离开深圳时和同事们就聊过,今后肯定会出现很多财富管理公司,但以这样接地气的方式涌现到眼前,还是让我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因为职业敏感度,我留意过这些公司。比较典型的是,一群小伙子小姑娘在那里,门口会摆放很多的礼品,一旦你路过或驻足,你肯定会收到一张折页。这些其实很多银行那时也做,但区别是,这些产品收益率一般都明显高过银行。

我再进一步和他们/她们聊,就发现有2个问题是得不到答案的。

你这个收益率怎么实现的?

有的人会笼统的说这是我们公司投资能力强。这就是个废话,就好像我说自己篮球投三分,十个能进十个,因为我就是会投三分球。所以,受过一些话术培训的会说得具体一点,说是找了一些好的资产,但再问下去是啥资产,就是试金石了。

做过金融的基本都知道,不管说得怎么天花缭乱,这些理财公司其实是和银行一样在吸收存款和资金。资金不是免费的,它的成本就是客户拿到的收益,加上募集和运营费用(销售人员奖励+企业的运营费用分摊)和企业的利润等。既然给得收益这么高了,那这些募集资金得投到能赚到更高收益的地方去,这些借(投)出去的钱就是资产。

有的钱是借给企业,比较典型的是房地产企业,因为不是所有的行业都有条件承担如此高的融资成本。当然,钱如果是“借”给了财富公司自己,那就是自融了,属于违法行为。还有一些钱是借给个人的,借款原因就五花八门了,那是大部分就叫它P2P。

这个行业早期还是相对规范的,金额大的,不少还有抵押或担保条件,金额小的,也大多无非是消费信贷的范畴。虽然15%-20%的年化利率对于很多谨慎的人来讲挺高的,但考虑到实际贷款期限一般并不长,所以借款人感受到的也许就只有1%-2%的月利率,本来也就是临时垫一下,金额也不大,所以也还好控制风险。

但如果不规范,那就天知道钱到底借给谁了,到底到哪里去了。中国的社会生态,不规范的往往特别有生命力,老百姓也挺吃这一套,总觉得只有这样的地方,天上才有掉下来的肉;骗子当然也知道。

资金投进去,保不保本?

你要说收益不高吧,人就不停下来了;你要说不保本,估计人走了一大半了;所以这些宣传常说保本(或有担保)高收益,其实这又是一个鬼话。风险和收益成正比,这在投资领域就是无法颠覆的真理,挑战这种常识,其实是践踏自己的情商和智商。

很多人也知道没有这种好事,所以对于财富公司的股东背景,还有借款人资质,抵押物等等看得特别重,通过这些来给自己吃定心丸。但这里又存在一个假设,就是你听到或看到的这些信息,都是真实的;而且他们是有效的,能真正覆盖风险。但这些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太难了。穿透了去看底层资产和围绕它的各项风控措施,这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你没有看清这些东西的工具和能力。

说这么远,是因为那位小姑娘不一样。她非常的专研,而且我发现她在朋友圈开始做了一个公号,XX的网贷日记。她非常的坦诚,将自己的学习和对各网贷平台的调研结果分享出来。我能感觉到她的努力,而且因为网贷的火热和社会关注度,我预感她的粉丝会迅速的滚雪球越来越多。

但我也有一丝不安。

从事了十几年的财富管理,我不得不说,相当多的个人投资者并没有自己承担责任的心理准备。希望走捷径的人太多,不听投资逻辑只想知道结果的太多。很多人只希望找一个可靠的人,然后所有的建议都听他的就好。这种态度,好,也不好。好就是,专业人办专业事;不好就是,遇人不淑或不够专业怎么办?

投资和旅游不一样,旅游不一定需要学习,投资要;旅游不需要你定期操心,投资要;旅游不一定需要纪律性,投资要;旅游不一定需要定力,投资要;更重要的是,旅游不会让你倾家荡产,投资真会。

把你的鸡蛋放到不同的篮子里,最后篮子都交给一个人,这个风险其实并没有分散。即便这个人主观没有恶意,但如果事情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那还是可怕的。这就是我为她和她的读者们担心的地方。而从评论来看,这些读者不少已经开始跟投。而这个公号发文的平均阅读量也从几百逐渐攀升到数千的水平。

终于,当有一次看到她在文中谈到自己的调研,去网贷公司实地“查标”的过程后,我想善意的提示一下她这样做的风险。比较遗憾,她似乎不愿意多谈这个话题。这之后,我们也几乎没有再聊过了。

2017年我离开上海,那时她的公号的阅读量已经在1-3万每篇。而她也还是很认真的写对平台的调研,而且也常会提到自己也投了,而且会在阅读原文那里给出“粉丝福利”链接,通过她的优惠码(或推荐码?)去购买。

粉丝们跟着一起享受着网贷高息的狂欢,虽然大家也清楚的知道这是高风险的投资领域。贪婪和盲目自信让人疯狂,因为你会认为自己是那少部分找到投资真理的人,虽然我不认为她自己是这样想的,但粉丝们显然如此。

在文章里她提到(推荐?)的平台有一些,能看的出来她也很用心。这是一个虎口夺食的行业,即便她很努力的去甄别,选择和推荐。看得出来,大家在去年上半年还是保持积极的态度的。尤其是饭饭金服,似乎得到的关注格外多。

3.jpg

还有著名的团贷网,得到了专篇介绍。

4.jpg

但时间到了7月,即便她如此小心,努力求证,一些她提到过的平台开始暴雷了。我看她通过后台和粉丝们的对话,提到她正在积极的处理贝米钱包的事情。

5.jpg

因为7月中旬,贝米钱包暴雷了。

6.jpg

银行或券商工作,销售过基金并经历过熊市的人,应该都能理解这样的时候她面临的压力。不同的时,股票基金很少有亏到本金全无的境地;而且那是公司行为,除非当事人有明确把柄,否则营业部经理或支行行长们,乃至分行业务部门,服务支持部门都会来协助处理。

但她,得独自面对。

7.jpg

更难熬的日子还没有到来。

那个时候已经在传饭饭金服即将暴雷的事情。她为此到公司了解情况,并将自己的现场所见写成文。该来的总会来,到了9月,这个她曾经多次提到的优质平台,也是她披露的自己的重要投资平台暴雷了。

8.jpg

她自己也为此愤怒了,不仅是后台给粉丝留言,而且写成了文。损失惨重的粉丝们犹如看到一丝希望,他们通过留言评论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诉求。

9.jpg

有些人选择接受失败并开始法律维权,毕竟投资是个人的决定,严格来说,她只是记录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公开披露自己的投资行为。我很长时间都没有看过她的公号,因为我并没有再投入太多精力在国内发生的事情,发现这些都还是今年年初的事。

从公号后来的发文和她给粉丝的留言来看,她已经尽力了,而且很诚恳,不回避问题。但更多的人可以在拿到10%以上的高收益时沾沾自喜的认为自己聪明,但并不愿意在本金尽失时承认自己决策的失败。这就是人性。所以,她也被批的体无完肤。

10.jpg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潮水叫离岸流,我在来到新西兰之前并不了解。它可以出现在任何美丽的,看上去风平浪静的海滩,即便当时风和日丽。它来的时候悄无声息,去的时候也是如此,却有着可怕的力量,能把所有在其中的人迅速的带往海的深处,即便你是游泳高手。

11.jpg

此时的网贷行业就是如此,如果说开始的时候还只是小范围平台自身的不规范或能力,到了2019年初,已经开始出现平台之间的踩踏行为了。我不清楚那个时候她在想什么,因为她公号的最后更新停止在1月10日。

那天,她写了最后一篇文《今年P2P还能投吗?》,

1月8日,她转载了一篇保险的软文;

1月5日,她写了一篇介绍保险的文,

12.jpg

如果再往前2天,

她给粉丝们留下这样一段话。

13.jpg

我不知道她为啥在那个时候停更了。但这7天,相信她过得并不容易。她后来甚至将公号改了名,去掉了网贷日记 这几个字。这个她认为还远未到达巅峰的行业标签,被她从自己的公号名里面拿掉了。

随后的3个月里,她保持着沉默,窗外雷声隆隆,倒下的平台一个接一个,而最近的一个就是她和粉丝们去年下半年还再热议的赫赫有名的团贷网。那位帅气的男人确实很有担当,他没有跑路,而是选择了自首。

14.jpg

在著名的电影《海上钢琴师》里有个片段,一辈子从未下船的男主角1900,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乘客。当他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尝试下船时,孤独的站在栈道上,看着眼前的城市,他还是止步回头了。他后来说了自己在那一刻的感受:

偌大的城市,

绵延无尽。

并非是我眼见的让我停住了脚步,

而是我所看不见的。

 15.jpg

我想说的和电影无关:

真正可怕的东西,

你看不到。

 

--END--

校稿 | 托尼        排版 | ELAINE

QQ截图20180924121315.jp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