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我的新西兰
作者: 托尼
简介: 公号《我的新西兰》,这个我,其实可以代表每一个在新西兰的华人,并不仅仅是我自己。因为对人文故事一直以来的热爱,在这个人生阶段,我的小理想是做一个海外华人人文故事的公号,突出真实,即便因此而不完美。感谢第一年(2017年)就有100多位作者通过这个公号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期待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记录生活。

我吃过的那些野味(6)渐去渐远的背影

发布时间:2020-04-28 10:13:14
分享到:

提笔写这个“野味”系列时,不是没有顾虑的。和目前很多舆论相左,我并不反对吃野味。虽然我个人并不鼓励吃野味,但我觉得妖魔化吃野味这种行为也是一种过激的表现。

1.jpg

食用野生动物是人类祖先的一种本能,这种现象即便在现代社会仍然很普遍,并不只是在中国,而且这种行为本身和各国历史和文化也有关联。

比如我们熟知的日本和挪威两国爱捕鲸,残不残忍?残忍!血不血腥?血腥。这和我们平时印象里彬彬有礼,很有素质的日本人和童话王国北欧形象形成了很强的反差。但这并不改变日本和挪威其实属于环保做得比较好的国家,这个世界有时候就是这么充满喜剧感。

2.jpg
日本渔民捕杀海豚的现场,来源网络

BBC曾有一篇对于日本捕鲸的采访特别有意思。

一位曾在日本绿色和平组织工作过的佐久间顺子(Junko Sakuma)用了上10年时间研究日本的捕鲸工业。她说,“捕鲸对日本并没有益处……但是没人知道如何停止。” 。

她在著名的筑地鱼市实地采访中看到,成百上千的批发商中,你猜猜有多少卖鲸鱼的?其实只有两家卖鲸鱼肉,其中卖濒危座头鲸的只有一家。而且鲸鱼肉的价格走向也是越来越低,佐久间顺子说:“事实上,大多数日本人并不吃鲸鱼肉,销量连年下降。即使供应减少了,价钱也上不去。”

日本人说捕鲸是他们的传统,这话不假,日本和歌山县(Wakayama),千叶县(Chiba)和石卷市(Ishinomaki)都有近海捕鲸的传统。世人虽然对日本捕鲸早有怨言,但真正让世界舆论哗然还是因为纪录片《海豚湾》,它的拍摄地就是和歌山县的太地町。有意思的是这地以前叫秦地浦、捕鲸的人叫秦士、当地有种说法:是徐福教渔民捕鲸的。徐福碑,徐福墓等都在和歌山县,这里也有众多徐福的传说,这个说法也不能完全说是空穴来风,但我姑且认为这是日本人在黑中国。

3.jpg
日本和歌山县的徐福雕像,来源网络

其实日本人最为受人诟病的不仅仅是捕鲸行为,而是他们捕鲸的地点:南太平洋。如果只是自家门口,就像北欧和加拿大因纽特人捕鲸那样,估计也不会受到那么猛烈的攻击。但跑到上万公里外捕别人家门口(主要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各南太平洋岛国)的鲸鱼,再扯上什么文化传统,自然就没人信了,毕竟大家都知道古代日本人跑不了那么远。

今天的日本每年捕鲸百余头,听起来数目庞大,但和1964年的巅峰期24000余头比起来,已经是收敛很多了。如果你认为这是日本人环保意识提高的表现,答案可能错了,这更可能是因为经济条件的改善带来的。因为日本二战后下南洋大规模捕鲸的主要目的是补充肉类,在日本能够自产和大量进口牛肉后,绝大多数人都不再吃鲸鱼。

套用BBC采访中的日本人加藤悦雄的说法,“我小的时候天天就吃这个。肉指的就是鲸鱼肉。我不知道牛肉、猪肉是什么”,但记者问到是否怀念天天吃鲸鱼的日子,他的回答挺有意思,“ ...... 一旦吃过牛肉,就不需要再吃鲸鱼肉了。”,可见鲸鱼肉远没有牛肉好吃,这是上亿日本人验证后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的,所以没吃过鲸鱼肉的人也不用好奇和遗憾了。

4.jpg
新西兰的天然草饲奶牛,图片来源网络

好不好吃我不知道,但我相信,鲸鱼肉肯定没有牛肉健康。生物学常识告诉我们,生活在食物链越顶端的生物,各类毒素和重金属的富集效应越明显。所以食肉动物整体来说不如食草动物健康,鲸鱼不是吃素的,部分品种更是海洋的顶层生物,所以鲸鱼肯定重金属富集高于纯吃草的牛肉(比如新西兰牛肉)。

当然了,骂日本人跑到别人家门口捕鲸鱼缺德的华人也不能高兴得太早。其实我们中国人和日本人是半斤八两,2017年一条中国渔船在新西兰和斐济之间的海域偷捕了100多吨蓝鳍金枪鱼,最后船长入刑并罚款82.5万纽币。

蓝鳍金枪鱼和日本常捕的座头鲸都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禁止交易的品种,等级都是最高级别:濒危,比大熊猫还高一个等级。日本人消费蓝鳍金枪鱼数量世界第一,我们中国虽然消费量也在迅速追上,但不太有机会超越了。因为如果我们也有日本的消费量,蓝鳍金枪鱼就绝种了。

5.jpg
日本鱼市的蓝鳍金枪鱼,图片来源网络

蓝鳍金枪鱼的命运不好说,但我相信再有20年,日本人应该基本和大规模捕鲸的“传统文化”画上句号了。日本人和我们其实一样,在食物匮乏的年代大规模向大自然去索取;在条件有所改善后逐渐的调整,慢慢改为更健康,更环保的饮食习惯。我相信中国也会在这样的轨迹上前进。

在面对欧美舆论指责时,日本人也不甘示弱提到打猎的问题。这倒指到痛点了,欧美国家确实有爱打猎的传统文化。看看过去几百年,满世界打猎的欧洲殖民者和老虎,狮子的众多合影,你就知道这事他们确实在行,而且历史悠久。

6.jpg
英国殖民者在印度捕猎老虎,图片来源网络

今天你到欧洲旅游,基本不太可能看到啥猛兽了。事实上欧洲大陆的猛兽基本都被打完了,留下的主要是人畜无害的呆萌动物,典型如鹿和兔子之类。所以,今天我们看起来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欧洲人民也有过黑暗的历史。为了在新殖民地还能吃到故乡的野味,欧洲人将不少动物带到了全世界。比如英国人就将红鹿,兔子,麋鹿等带到了新西兰。

做为英国殖民地的新西兰本来是基本没有哺乳动物的(仅有两种会飞的哺乳动物:蝙蝠),这里是鸟类的王国。所以今天你看到的哺乳动物都是外来物种。英国人还将一些其他殖民地的野味带过来,比如我曾经在《库克山下的猎人》一文提到喜马拉雅塔尔羊。塔尔羊因为其独特的外貌和特殊的生活习性,也吸引了全世界的猎手们来这里挑战自己。

8.jpg
喜马拉雅塔尔羊(公羊) ,图片来自网络

曾经走过破坏再保护的欧美国家痛定思痛,为了保护生态,今天对打猎都有详细的管理,从枪支登记,环境监控,到存量猎物的普查,猎物的处置等都规定得很详细。比如新西兰初级产业部(MPI)就对公众做出了提示,不允许买卖和交易猎取的野生动物肉类,仅限于狩猎者和亲友自己食用,这样就大大缩小了因为市场交易可能带来的大范围感染,而且由狩猎者自己做决定和承担风险。经过了长时间的努力,在这些国家,野生动物和人类终于开始走上了和解之路。

放眼未来,我倒不是太担心越来越多人吃野味。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人连肉都不吃了,改吃素。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世界,吃素正在成为潮流。吃素的原因有很多种,中国近些年的吃素潮流多出于宗教原因或健康养生,但欧美国家近些年的吃素潮流多出于环保和动物福利。比如不少欧美年轻人认为日益爆炸的人口对食物的需求越来越大,而食用肉类需要消耗更多粮食,所以主动吃素降低人口规模对环境的压力;还有不少人是觉得即便是吃驯养动物也还是太残忍,所以放弃肉食。

所以,饮食文化它终将还是会改变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吃肉的人都会越来越少。我相信这个世界(包括中国),还热衷食用野生动物的人,也只会越来越少。

野味,将逐渐的淡出我们的餐桌。只是不知道那些已经濒危的动物们,还等得到那一天吗?长江女神白暨豚那样的悲剧,恐怕还会重演,只留下渐去渐远的背影。

reference:https://www.bbc.com/zhongwen/simp/fooc/2016/02/160212_fooc_japan_whale

7.jp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