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我的新西兰
- 作者: 托尼
- 简介: 公号《我的新西兰》,这个我,其实可以代表每一个在新西兰的华人,并不仅仅是我自己。因为对人文故事一直以来的热爱,在这个人生阶段,我的小理想是做一个海外华人人文故事的公号,突出真实,即便因此而不完美。感谢第一年(2017年)就有100多位作者通过这个公号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期待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记录生活。
图片来源Google,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说起来,最近主动或被动的加了一些群。
比如因为考虑限制出行了,有不少华人物流公司开的送菜送米群。虽然我已经备了足够的东西(说这话时还是有点心虚的,三个小孩一天能吃得你怀疑人生),但万一不够呢?万一不止4周反而会更长呢?所以我也加了一个群。
晚餐时,老婆说豆花周(新西兰本地卖豆制品和熟食的华人连锁店)也建了个群,要不要加进去?我想了想,加吧。因为今天孩子们喝洋人的豆奶时,老大说口感没有中国豆浆好,老二直接说洋人豆浆就像UPGO(本地一个儿童液态软包早餐)。另外,豆干虽然买了几包,但肯定撑不到4周的,加吧,有备无患。
也有一些群,虽然有人多次邀请我还是没有加。这类主要是联防群。
我能理解一些人的想法,最近不少自媒体(包括本地的)发文的标题看着确实让人害怕,让人感觉这一lockdown了,治安大乱,华人人人自危了。这个副作用就是,今天我一下子多了好多朋友关心和问候,我也得一一解释,目前一切都还好。
新西兰的lockdown意味着大家都呆在家里,除了去医院,超市,加油站等少数政府允许去的地方(新西兰Lockdown期间问题一览表),大家都得呆家里,贼也如此。再说了,如果能冒着疫情的风险还要出来抢东西的贼,也是真的蛮可怜的,能给点就给点吧。
再说了,新西兰法律也不允许对入室抢劫的贼进行人身伤害的。
最近我也退了一些群。有一些我很少看,也几乎没有太多交际,偶尔翻一下而已。最近几个月来,因为疫情,因为中美外交纠纷,因为新西兰总理口误,因为戴不戴口罩,因为新西兰政府关门早晚,不少群里讨论得“火热”。如果单纯是讨论,有理有据的说,那也就罢了,可不少讨论其实最终演变成了吵架和谩骂。虽然我参与讨论的群不多,但为了眼不见心不烦,也退了一部分群。
我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尝试建一个“好好说话不吵架”的群?
说实在,我对建微信群是有压力的。虽然目前我的公号和头条合计有近3万的关注,但我一直都对建群有忌惮。因为就各个微信群和朋友圈来看,华人整体来说挺不容易好好说话。讲着讲着先是会跑题,从一个事情跳到民族立场,政治制度,文化背景,乃至信仰,最后就容易吵起来。我建的唯一一个群还健在,那就是关于如何种苦瓜的群。但群主的事早就交给我爸和各位群友民主管理去了,虽然有500人,但目前运转良好,是个很纯粹的种植群。
建群,首先可能要想想我们讨论的目的是什么?是仅仅为了言语上战胜别人,发泄一下自己的情绪,还是为了厘清自己对一个事情的看法,又或者是为了寻找一个问题的答案,为了促进这个社会往哪个方向去改善?不同目的都会影响到你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方式。
其次,讨论得就事论事,讨论需要更聚焦一些。比如你得确定知道双方讨论的议题是什么?那么在讨论中参与的人都要明确在这一点上,而不是随意发散。如果在说新西兰封关早还是晚了,那么就谈这个问题,拿出数据来分析,对比,而不要扯到发钱给福利对不对这样其他的问题。
再次,讨论要允许异议的存在。在讨论中要允许他人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同一个问题,因为每个人的认知不同,肯定会有不同的观点。这种讨论是让大家都能获益的,因为你能看到和听到自己想不到的角度,就如透过一滴水看到了七彩光芒,参与者能够获得新的启发和理解。
再次,讨论中需要给与更多的论据为支撑。单纯的情绪式宣泄那不是讨论,而且因为火药味很浓,容易引起语言暴力和冲突。说白了,你拿出一个观点的同时需要思考过,因为你要为此负责任并接受挑战。论据是个有挑战的部分,你不能随便网上拿个七拼八凑的网文就做论据,除非他引用了权威的信息来源。
之前的文《疫情下的新西兰(1)封城前的日子》发出去后,有朋友提醒我,当这种群主容易失去朋友哦。我也知道建立这样的群很有挑战性,但在新西兰这举国闭门不出的四周里,我觉得就当一个小小的尝试好了。
但怎么建这个群呢?
我想了想,首先得是愿意交流和表达的,所以除了极少的几位我主动邀请的,其他都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其次需要是能理性思考和讨论的风格,所有我要求每位自愿报名的转发几个文章给我看看,观点可以不一样,但如果平时阅读的都是那种流量收割文(无论极左极右,其实都有这种文),大概率也是无法参与讨论的。最后,讨论群的人数也不能太多,否则讨论秩序会很难维持,我暂定为30人(目前已满)。
昨晚10点拉群后,讨论就比较激烈。讨论总体来说比较理性,没有出现任何人身攻击,这个是我的底线,出现这种绝对剔除。目前主要问题有两个,一个是同时讨论了多个话题。这个主要是我的责任,不是群友跑题,而是大家属于建群初期的随意聊天阶段。其次是偶尔有谈敏感话题,我有过几次提醒,咱们重点讨论新西兰的议题,不要过多牵涉中国互联网的限制内容,这不是软不软骨头的问题,而是没必要,因为结果大家都知道,那就没法好好聊大家想聊的事了。
从昨天到今天还有很多人要加入群,但很遗憾目前已经满了。我也只是在尝试而已,人数更多我觉得管理起来比较困难。如果有兴趣的朋友,你可以继续加我微信(2516109,备注:好好说话),按要求(转发几篇能代表你的观点的文章,或几个你常读的微信公号给我)提出申请。如果到了比较合适的时候,我会微信发通知另外建群供你们交流讨论。
很多加我的朋友和我说了很多自己近期微信群和朋友圈的委屈,我感谢你的信任。但我也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小小的微信群也不能解决你全部的困惑,它只是一个平台,决定这个微信群是否能够“好好说话不吵架”其实并不仅仅取决于群友,更取决于你自己。
我们很多时候可能放大了别人的错误,却看不到自己内心的骄傲和自大。我说这话其实也包括自己。对于暂时没有入群的朋友不用遗憾,我定期都会把群里的讨论整理出来分享给大家。
最后说说疫情里的生活吧,之前文末我做了一个小小的投票:
对于完全没有囤货的朋友,提醒大家出去的时候还是做好防护。目前超市都还是开放的,其实人并不多,也都保持排队的距离。另外一次多买点,除了生鲜食品,也买点Longlife的食品,如奶粉和罐装食品等,虽然营养可能差一点,但可以尽量减少外出购物的次数。
有小孩的,可以让他(她)和同学视频聊聊天,小孩子还是需要一些社交的。此时此刻,我家三个孩子就在和同学隔着pad聊天,我能听到她们很开心。我们还是按照学校的生活节奏,每天9点开始自己学习,中间有morning tea,lunch和afternoon tea。
新西兰的疫情主要还是输入型,但肯定也存在社区传播了,这也是政府采取马上关门居家隔离政策的原因。但新西兰的人口密度很低,大家基本都是住在400-500平米占地的独栋或联排house里。如果说之前有社区传染,那么现在它的传播途径基本切断了。
现在主要可能的担心就是持续的输入,这个没有办法。因为新西兰并不能将自己的公民(新西兰护照)和居民(他国护照但持有新西兰居民签证,俗称绿卡)抛弃在海外。只要还有航线,只要他们所在的国家还允许飞,新西兰都会欢迎他们回来。即便有些人长居海外,并不为新西兰纳一分钱的税,他们还是新西兰人,还是Kiwi。但窗口已经在逐渐关闭了,澳洲昨天就禁止公民和居民出境了。
接下来新西兰的挑战就是,如何将已经入境的人员和社区感染的人员甄别出来,轻症居家隔离,重症留院到负压病床救治,新西兰目前确症200多例,但重症目前很少,但已经准备了负压病房280间。我对接下来的局面是持积极态度的。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