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龙卷风乒乓球
作者: 刘小溪
简介: 刘小溪,龙卷风乒乓球学院联合创始人。国内混迹公务员十年,漂过广州,深圳,北京,香港,历经北京奥运,广州亚运,香港特首选举,见过官场百态。婚后帮助丈夫成功申请天才签证,移民新西兰。2019年,与丈夫魏炎涛(前中国乒乓球国家一队队员)共同创办龙卷风乒乓球学院。身为三个男孩的妈妈,新西兰小学乒乓球运动推广人,教育行业创业者,对中新政治文化教育,有着敏锐的观察。微信公众号“龙卷风乒乓球”。

来纽三年,我想谈谈文化融入

发布时间:2020-09-28 10:48:03
分享到:

culture_June2019_704x396.jpg

时光荏苒,来新西兰马上就满三年了,以下是我生活日常的一幕。

下午三点十五分,我着急着到处找儿子想把他逮回球台前练球。发现他正在球馆的休息区跟一位白人老太太聊天。

老太太正在打毛衣,儿子跟我介绍说,老太太打的是一件cardigan(开襟毛衣)。我扫了一眼,发现毛衣从颜色上看既不是小女孩的粉,也不是小男孩的蓝。我只好没话找话问老太太,这毛衣是打给男宝宝还是女宝宝的呢?

老太太笑了笑说,我也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呢。我说,宝宝还没出生吗?老太太看我一脸疑惑,才解释说,她是给医院的新生儿织的,所以也不知道是男孩还是女孩。这个时候,我的心咯噔一下,哦,原来我家老二老三出生时医院给送的毛线帽子和袜子是这么来的。

接下来,老太太跟我说,你家儿子很有责任心,他一点一点的把自己不小心打翻的冰沙用纸巾清理干净,而且他英文说得非常漂亮,看来已经做好上小学的准备。

1.jpg

当时我心里的那一下咯噔,是老太太做慈善时的那种气定神闲给我带来的一万点暴击。而跟老太太聊得不亦乐乎的我的儿子,活泼开朗,一口地道的英文,爱问为什么,道德感极高,称自己是caring kiwi,场景中的他们两个人更新西兰一些。

正是上面这个场景触发了我想写写关于文化融入这个题目的神经,我认为上面这个场景,就是很典型的移民一代遭到的文化冲击(culture shock)和移民二代的文化融入(culture assimilation)的经典日常。

那么,对于我们移民一代是否需要融入新西兰的本土文化?

华人社会大概无外乎有三种答案。

第一种,希望完全融入,如果可以,他们希望自己的华人背景可以完全褪去,变成一名正宗的Kiwi。

他们为孩子选择学校的标准是华人孩子越少越好,最好一个都没有。他们认为,这种环境可以让孩子的英文迅速进步,避免华人孩子扎堆。让孩子浸入式学习洋人的文化和生活习惯,摆脱在国内养成的种种恶习。这一类移民普遍认为西方文化比中华文化更为先进,更高等。对于文化融入有着深深的执念,也有着非同寻常的焦虑感。

第二类华人移民,坚决拥护祖国,以身为华人为傲。坚决不给自己或者孩子取英文名,更喜欢或者说习惯于在华人圈里生活,交华人朋友,逛华人超市,只吃中餐,只要有假期就回国,觉得新西兰太落后太农村,大中华才是天朝上国宇宙中心,坚决不入新西兰籍。

2.jpg

第三种华人移民,则介于前面两者之间。遥望祖国的美好,也乐享新西兰的安逸。

 

其实,关于文化融入,我们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是,文化融入,我们想融入的是什么文化?什么是新西兰的主流文化?是殖民历史残留的英国文化?还是欧裔人群为主体的西方文化?

3.jpg

我们先来说说所谓的英国文化,如果我们所说的英国文化,是指英格兰的文化,那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和北爱尔兰人恐怕不会答应。但如果硬要把新西兰的主流文化定义为以盎格鲁-撒克逊人种为主的英格兰文化,又实在是牵强,因为以2013年的人口普查来算,英裔人口的数量连菲律宾裔人口都比不上,更不用说华裔人口了。2018年的人口普查数据虽然还没有公布,但可以预见英裔人口比例只会更少。

有人会说,新西兰主流文化就是白人的文化,反正洋人都一个样,我也傻傻分不清楚。事实上,虽然欧裔人口的外貌在我们看来差异不大,但文化却大相径庭。其实很好理解,如果外国人把中国文化和日本文化混为一谈,大概没有一个中国人会同意。欧洲人也一样,热爱美女美食浪漫满屋的法国人意大利人和认真严谨一丝不苟的德国人瑞士人,他们的文化差异还是很大的。

也许又有人会反驳,西方各国也许有各自的文化特色,但它们的文化都是由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和基督教思想发展而来的,同质化很高。事实上,更准确的说,由这些文化发展而来的现代西方社会的价值观是基本一致的,那就是契约精神和自由民主和平博爱。但这个话题并不在我们的讨论范畴,因为这套价值观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无论生活在中国还是新西兰还是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应该承认。

那么,回到文化融入这个主题,在新西兰生活我们究竟要融入谁的文化呢?

其实这个问题找不到答案,说到底在当今的新西兰谈文化融入是个伪命题。新西兰作为一个移民国家,它的文化既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单一的。它会吸收、借鉴其他文化,或者融合、影响其他文化,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这里我想插几句题外话,或者可以从中给我们一些提示。刚来到新西兰的时候,我对于一件事情非常的好奇,那就是为什么新西兰政府不遗余力地去推广毛利文化。

以功利主义的角度,根本看不出来让孩子学习毛利语与毛利文化的好处。但为什么新西兰政府却乐此不疲地投入这么多资源去推广毛利文化,并把毛利语作为官方语言呢?

4.jpg

为了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我还专门了解了这段历史。

1840年英国与毛利人签署了《怀唐伊条约》(the Treaty of Waitangi),尽管《怀唐伊条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白人的利益,但是它也明确承认了毛利人拥有土地、森林、河流,可以保持本民族的文化,与白人移民一样是大英帝国的合法公民,享受大英帝国公民的权利。但是从新西兰建国伊始到20世纪70年代,《怀唐伊条约》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毛利人失去了大量的土地,毛利人的文化和语言遭到毁灭性打击。为了生存,大批毛利人离开家乡移居到城市寻求新的生活。为了在白人主导的社会找到工作,他们不得不努力学习英语,学习白人世界的习俗和文化,这给毛利人的传统文化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毛利语逐渐趋于衰落。

20世纪60年代开始,毛利人逐渐意识到毛利语言和文化正面临濒于灭绝的危机,于是民族复兴运动兴起。毛利人以《怀唐伊条约》为依据,要求政府给予毛利人同等的对待。在毛利人的抗争和一些有远见的白人的呼吁下,新西兰政府最终决定遵守条约的基本精神,以条约为基本原则来制定有关毛利人的政策,并于1987年通过了“毛利语言法案”(The Maori Language Act 1987),规定毛利语与英语同为官方语言,设立毛利语言委员会,负责推广毛利语的使用,监督毛利语的推行。

这就是我们看到新西兰如此重视毛利文化的前因后果。在笔者看来,除去上述的原因以外,新西兰重视毛利文化的另外一个更重要原因是,毛利文化是新西兰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新西兰区别其他英联邦国家最能拿出手的属于本土的文化。无论是之前的公投改国旗还是全黑队跳的毛利战舞,都能看出来,新西兰政府更希望摆脱过去的英殖民地的影子,在国际社会上建立起更高的辨识度,而不甘于成为一个在世界地图上一不小心就会被人画漏了的国家。

5.jpg

所以,其实新西兰并没有以英文化或者白人文化自居,每年奥克兰的中国新年元宵灯会,印度排灯节,毛利新年,都是奥克兰的盛事,排场和参加人数完全不输圣诞巡游。

所以,笔者认为,新西兰的文化内核其实是包容和多元。

说了这么多,笔者倒不是赞同大家像局外人一样活在新西兰,只是把中国式生活换了一个时空。但与其说我们要融入西方文化,不如说,我们需要秉持现代社会的普世价值,现代的生活方式来生活,成长为新西兰社会的高素质族裔。在学好英语,能在新西兰无障碍与人交流和生活工作的前提下,自己和下一代继续学习和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富有能力者更应承担向其他族裔介绍中华文化的责任。在华裔人口快速增长的今天和未来,向毛利人学习,积极为华人和汉语争取权益。假以时日,待华裔人口到达新西兰人口的一定比例,让汉语成为新西兰官方语言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

作为一家乒乓球学校的经营者,我们的学员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华人。也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不把眼光投向洋人市场,他们的市场更大。

诚如大家所知,洋人的教育理念以培养兴趣为主,而我们学院办学的理念是培养乒乓球人才。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要不要改变自己,去迎合新西兰的教育。我们的回答是:No。我们来自乒乓球最强的国家,我们有着最强的乒乓球技术和文化,如果我们妄自菲薄,为了迎合别人而失去自己的特色,那就等同于失去自己最根本的竞争力。我们相信,只要秉持我们的理念,我们终将可以给不强调竞争的新西兰教育带来一点改变。

6.jpg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无论是经营事业还是作为一个个体在新西兰安身立命,我们都可以以这句话自勉,不停学习、累积、沉淀,向前进步,你的枝头必然蝴蝶阵阵。

作为华人移民群体,只要我们有越来越多的人不断在不同领域取得成功,那个时候,我们更不用担心自己是否能融入别人的文化,而会看到其他族裔希望学习我们的文化。

(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微信图片_20190225150847.jp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