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龙卷风乒乓球
作者: 刘小溪
简介: 刘小溪,龙卷风乒乓球学院联合创始人。国内混迹公务员十年,漂过广州,深圳,北京,香港,历经北京奥运,广州亚运,香港特首选举,见过官场百态。婚后帮助丈夫成功申请天才签证,移民新西兰。2019年,与丈夫魏炎涛(前中国乒乓球国家一队队员)共同创办龙卷风乒乓球学院。身为三个男孩的妈妈,新西兰小学乒乓球运动推广人,教育行业创业者,对中新政治文化教育,有着敏锐的观察。微信公众号“龙卷风乒乓球”。

华人,何妨试试“多管闲事”?

发布时间:2019-08-08 09:14:53
分享到: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作为一名乒乓球培训机构的负责人,受某地方委员会(Local Board)主席的邀请在Local Board的每月例会上发言,这种发言叫做Deputation,发言人作为某个组织的代表向Local Board介绍该组织的情况。

说实话,作为一名新移民,我跟很多华人一样,对Local Board的具体职能完全一头雾水,靠着GOOGLE的帮助才勉强搞清楚。

us_July2019_704x396.jpg

例会在每个月的第三个星期三举行,发言的人可以准备5张以内的PPT或者一段短视频。我带着一份发言稿和我们学院学员们训练的视频来到例会发言,委员会的成员们对我们的低龄小学员们训练的视频尤为感兴趣。

出于好奇,在发言以外,我也留心观察了在我前后的其他发言者,除了在我前面发言的橄榄球俱乐部的负责人,和一个世界性植树组织的代表以外,我还看到了两位代表个人的发言者,她们两位都是白人女性,一位对社区内某个路口的人行横道没有高出地面提出意见,认为此路段车速太快,容易产生危险,她希望议会可以把这个人行横道抬高,或者至少在路口前安装醒目的减速标志。另一位女性则提出停车位不足的问题,质疑奥克兰议会的Unitary Plan在批准建造高密度住宅时,没有充分估计停车位不足给居民出行带来的诸多问题。

这两位发言人都精心准备了发言稿甚至PPT,可以看得出来她们并不习惯在这种场合发言,发言时很有些紧张。

她们都只是再普通不过的社区居民,只是为了帮助改善自己的社区而站出来发言,希望问题得以解决,很有点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感觉和女侠的味道。

作为例会里发言的唯一一张华裔面孔,很多人事先得知我的到来,各路人物包括市议员和本地媒体纷纷向我索要名片,希望与我进一步接触。我猜想,华人在这里肯定是难得的稀客。笔者很明白,他们汹涌的热情与我个人无关,吸引他们的是乒乓球这项运动对于华人群体的影响力和凝聚力,Local Board主席在笔者发言后多次提到,华裔人口在该区域快速增长,他们渴望听见华人的声音,触摸到华人群体的脉搏。

虽然华人群体备受关注,但华人当中关心社区事务,乐于为华人群体发声,甚至关心政治选举的人,实属凤毛麟角。Local Board里放眼望去,没有一个华人的影子,也没有一个华人参加旁听,庞大的华人群体犹如潜入在这个城市的隐形人。

近年来在美加澳新等移民国家,华人都已经成为少数族裔里的生力军。华人人口高速增长,加上华人勤劳爱储蓄,又有母国带来的财富,在移民国家里经济地位绝对属于中上水平,贫穷落后早已不是华人移民的标签。

那么,华人是否因为经济实力的提升,飞上枝头变凤凰,成为了香饽饽的受欢迎的移民群体呢?然而并没有。大家对华人的刻板印象依然是自私冷漠,不愿意参加公共事务,只管埋头赚钱。这也导致了华人在整个公共事务和公共生活中集体失声。

 

华人的冷漠和自私有其原因

语言技能的匮乏是华人难以在公共生活中发声的其中一个原因。但语言并不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华人自身的文化桎梏。

 2.jpg

传统上,中国社会就不重视公共性交往。希腊罗马的城邦大多都有宏伟的公共建筑,而个人住宅却很卑陋;相比起来,中国有相当多的村镇根本没有可供人们进行公关活动的广场。属于内向型的中国人所主要关心的是自己的家族,至于超越性的家国天下关怀,那是精英才配有的特权。

而且,华人的伦理观念建立在儒教的亲族关系上的,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五伦: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有的道德要求都是在私人团体内进行的,没有一条关乎社会责任。讲宗法血亲不讲社会责任,认亲不认理,一心一意为自己家族谋福利,始终是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信条。因此华人只关心自己血缘亲族的好处,而对血亲以外的事务表现出惊人的自私与冷漠。大部分中国人的人生终极目标就是积累财富,提高社会地位,让自己和亲人过得更好。

加上近几十年来,中国人自小潜移默化的教育,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幼儿园里教育孩子:“不吃陌生人的糖果”、“不给陌生人开门”;在家中叮嘱老人:“陌生的电话号码不接”、“买东西不听陌生人的推荐”;银行门口摆放着提示牌:“不给陌生账户打款”;社区警务站贴着海报:“陌生人搭讪轻易别理睬”…

这些种种习惯已经深入骨髓,就算移民到新的国家,也很难完全改变。由此就不难理解中国人常说的两句话:“莫谈国是”、“少管闲事”;前者认为一般人无权参与国家事务,后者又将人们排斥在公共事务之外,因为家庭以外的所有事都是你管不了的“闲事”。

 

不发声的华人永远只是配角

据新西兰统计局表示,新西兰的华人数量在2013年为20万人左右。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会增加到31万到37万之间。到了2038年,华人数量最多可以达到50万人。

3.jpg

虽然人口数量正在急剧增长,但如果华人不在公共领域或者政界有所作为,华人会始终被限定在一个小圈子里,华人的声音不会被听到,即使人数再多,华人在社会上的力量始终微弱。

要打破和扭转西方对华人的偏见,华人要比别人更勤奋,必须掌握所有可能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种公共事务,只有这样才能拓宽华人的发展空间。

虽然文化桎梏对我们影响深远,但只要我们勇于迈出第一步,就会发现多管管闲事,多参与公共事务,是一件很有满足感的事情。事实上,我们不一定要从政、当议员。只需要多就我们所住社区的事务提出意见,多参与子女所在学校的事务,这些都是进入公共生活的方式。只有更多的华人出现在新西兰的公共事务上,才能让新西兰社会听到华人的声音。

一切都有可能,随着新西兰华人社区的成长,越来越多华人后代和新移民进入新西兰主流工作领域、热心公共事务,新西兰社会对华人的整体印象会逐渐改变,而更多的华人在新西兰参政也是水到渠成的事。希望有一天 ,新西兰会像美国一样,有更多华裔成长为社会公共领域的中坚,甚至出现华人市长,华人总理!

在目前阶段,如果有更多的华人移一代通过参与选举,就会为我们的下一代起到表率作用,会鼓励更多的年轻华人参与选举,壮大华人的影响力,为华人社区和我们的下一代争取好的政治环境和生存空间。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QQ截图20190802101331.jp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