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打误撞的在St Lukes 看了冯小刚的《芳华》,好吧,我承认原本是想看徐克的《奇门遁甲》的,但想不到这套电影可能因为太少观众订票了所以戏院竟临时取消放映,就只有《芳华》一套中文片;但因为和妈一起看, 要看中文片, 所以就只有这套了,因此别无选择。
因为是冯小刚,以前看过他的《非诚勿扰》和《唐山大地震》,觉得还行,所以我们还是买票进场了。
谁知道,这是套描述上世纪七十年代中一个解放军文工团故事的电影,虽然自己也是70后,也看过不少国内电视剧/电影,但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香港人,对那些描述这个火红年代中国的电视电影还是比较少接触的,因为知道注定会水土不服,尤其当每次看到那些绿油油的军绿大衣,高高的毛主席大头照,红彤彤的大旗,各人肃穆的表情,还有革命歌曲就感到特别沉重;就连什么是“文工团”也要在开场前和老妈费一番唇舌解释 (当然也不代表我就特别了解它是什么,只是听说过而已)。虽然,目测这套电影比较吸引的还是那几个颜值挺高的90后(?看介绍说好像说都是新演员?)女演员们, 看到剧照一个个扮着5、60后穿着舞蹈服装在跳芭蕾舞或解放军女兵装(后来才知道片中更有一两场女兵们出浴和更衣室的场景呢,呵呵),梳着可爱的孖辫留海的样子是挺赏心悦目的。
想不到戏院竟然座无虚席,一套好像没有怎样宣传,片名又带点土的的电影,竟然有九成观众,一下子以为回到国内上午夜场呢,那比当年这里上的《建国大业》更厉害。不知道是不是冯小刚效应了。
可毕竟这是套文艺片,故事始终比较平淡,节奏也好缓慢,加上大部分演员都不认识, 好几次因为怕我妈觉得闷我甚至问她要不要继续看还是回家算了,但票既然买了,就唯有继续。电影的剧情不是太吸引,就是描述一对男女在解放军文工团的故事:男的刘峰是个乐于助人的所谓”活雷锋”(这个名词我相信对很多港台马来西亚新加坡同胞恐怕也大概不是人人都太理解是什么回事),女的何小萍则是家庭背景有问题,于是何经常给其他女团员欺负;男的虽然挺有人缘,但因为一次向其中一个女团员林丁丁表白,不过就抱了她一下而已,然后就给她出卖,于是被打成‘流氓’了(噢,这样就成流氓了,那个淳朴的年代还真让人向往。),然后刘就要离团文工团要到西南当兵。也因为这样,小萍对团员们变得非常失望,就跑去中越边境当护士算了(当年原来那么容易转型,一个跳舞的竟然这么轻易可以跑去当护士,还挺不错嘛);不过奇怪是大家同在越战同一战场上彼此却好像都不知道对方的存在,然后刘虽然在战场死不去却没有了一只手,何却不知道为什么竟然突然疯了。到后来改革开放文工团要解散了,在告别演出时何却在外面一个人发傻的在跳舞,这一幕看似是电影的最高潮。
之后几十年各人如何电影则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只知道有人做地产商了,有人嫁到国外,有人当了记者,而男女主角的遭遇则比较倒霉,刘因为没有了一只手只能做送货;何没有交代是什么情况,只看到她的精神病最后好了,还和刘一起去拜祭战友,然后何向刘表白说要抱抱,两个兜兜转转几十年了幸好还能有情人终成眷属。。。最后,电影结尾旁白说他们还一起像王子公主般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
只觉得后段是不是好像“快速搜画”键按得太快呢?
整套电影可以挑剔的细节其实有很多,例如中间几分钟的坦克大战枪林弹雨就显得有点过火,虽然说的是越战和要交代刘为什么没有了一只手,但这套毕竟应该是文艺片不是《集结号》,突如其来的这些血淋淋的战争场面就和主调有点格格不入了(是不是因为这电影有解放军八一制片厂的参与是故要露两台坦克呢?)。 不过这些看来也无损它的口碑和评价,看电影院的网站每场都堆满观众,朋友圈也有不少评论,例如有人说边看边哭,有人更发掘里面的金句而津津有味:“一个从来不友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仿佛发现了很多人生哲理。可我毕竟是个凡夫俗子,当时倒看不出那么多感动来;太阳之下无新事,类似剧情其实可以应用在世界各地,例如哪里都有所谓bullying ,更何况是那个年代? 至於天下无不散之宴席,则更是人生的必然,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新西兰,不管是50后还是00后。。。
终于等到散场了,一轮暗黑过后从观众们的表情来看相信大部分应该都是满足的(尤其对当中那不少大叔大妈观众而言),毕竟在这天涯海角竟然能同步看到这套祖国的最新电影作品,自有一番感动。只是作为这段时间还是个香港小朋友的我,难言有什么共鸣,个人感到有点触动的竟是在看到片中演员初试穿喇叭裤听邓丽君,大家都视穿得“港式”为时尚那段曾几何时香港的光辉岁月;再想起现在徐老这套《奇门遁甲》竟然因为大概好像没几个买票看而给电影院轻易取消的情况,时移世易,物换星移,此一时彼一时了, 始终难免有点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