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南半球日常
作者: Vicky洋洋洋
简介: Kia ora!我是Vicky,很高兴见到你!在美国学习了发展心理学,在北京从事儿童教育后,现在的我在新西兰做早期儿童教育的近距离体验观察,这里是我记录心得体会的笔记本!欢迎宝爸宝妈常来看看,多多提问;欢迎同道中人交流分享,共同进步。微信公众号:南半球日常;天维论坛ID:vickyzhao328

新西兰教室日常|走进奥克兰学校课堂的“嘉宾”

发布时间:2017-11-20 12:01:39
分享到:

Kia Ora!

最近开始了新工作,

节奏非常地快,

每天的日子过得都非常忙...

尽管这样,

然而每周的工作体会还是要写的!

这周的思绪比较零散,

来讲两个小故事吧~

观摩教学

这周又去了BBI去观摩,这次课堂上学生们要开始思考如何设计自己小组的桥梁了。但大家其实对造桥都没有经验,知识储备也不多,这时候要怎么办呢?

新西兰的探究教学法差不多就是这样:老师丢给你一个问题,你要自己寻找方法去解决。后来课后和老师聊天,他讲到就是要故意给学生设计出这样毫无指导的环节,让学生稍微“纠结一下”,这样他们才能更投入,自己学会如何解决问题。

中小学的老师都是全科老师,对单个学科的知识掌握程度并没有非常高。而造桥这种课程必然涉及到较为专业的知识,这时候怎么办呢?

于是我们这次去观摩的时候带去了一位“嘉宾”——在奥克兰大学攻读工程学的博士生。在课堂最开始几分钟,他向学生简单介绍了造桥需要注意的一些概念。(之所以会有中文,是因为这节课和国内的教室连接)

看到上面的画的力的作用是不是很熟悉?有没有让你想起初中物理课...

在讲解完知识后,博士生会和每个小组进行简单的交流,对他们的设计进一步的指导,回答学生的问题。课后我问了下博士生的上课感言,他说对一组学生的设计印象很深刻。学生的造桥材料很简单,冰棍棒、吸管和绳子。“如果这一组学生设计的好的话,他们将会需要很少的冰棍棒就能造出一座称重很棒的桥。” 其中的奥秘便是用拉得很紧的绳子结构来受力。而这个具有“专业技术性”的建议则是博士生了解了学生的设计后提出来的。

任课老师非常欢迎博士生加入课堂,两个人可以进行互补教学:博士生可以带来老师所不知道的专业知识,而老师可以对博士生讲授的知识难度进行把控。在国外,将校外专业人士请到教室内给学生做相关的学习指导是非常常见的,这让学生将所学的内容更容易和实际联系结合起来。

我们之后又和老师聊起来评价的事情:博士生的加入可以让评价更加“准确”。例如这次造桥项目,在评估学生作品时,老师在设计评估标准时会遇到难题,因为不清楚什么样桥才是一种好的设计,应该从哪几方面来评估。博士生这类的“专业人士”可以轻而易举地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上面的实例,你应该可以看出,新西兰的中小学老师主要在教“学习的技能”,而知识在学生升入高中后,才成为学校学习的重点。有趣的一点是,当一旦知识学习和升学成为主题时,很难避免中国式的教育成为最有效的方式。

新西兰的中小学中还有一个特色:评价标准非常排斥“比较和排名”。因此老师们在设计评估时,出现量化性质的描述是大忌。他们更在乎与学生与自己比较的纵向评估,而不是放在大群体中的横向比较。这种理念的一个现实结果就是每个老师对于自己的课程都有一套自己的评价标准,而老师间的标准无法互相比较。

这就会产生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同的老师教授同样的内容,因为上课的方式不同、考察方式不同,仍然无法得知哪个学生掌握的更好。例如A班和B班得到最高评价的学生,无法知道他们是否是一样的好,因为两个班级的评价标准并不相同。

对于评价标准没有标准化的现象,老师们也是分为两派:一方觉得这样很好,学生只需要和自己比较就好;另一个则表示担忧,正因为新西兰这样的评价制度,让新西兰学生的表现在全球范围内竞争力并不是那么强。

所以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国外教育也有自己发愁的事情。国外的经验可以参考,但到底什么样是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模式,还是需要我们自己来发掘。

与现实连接

个人认为非常有意义的一种学习模式就是与现实接轨。学生的学习研究成果如果最终可以解决现实中某些问题,这对学生将有非常大的正面影响。成就感往往可以激发内在驱动力,让学生可以更自主、对所学内容也会更加有兴趣。与学习知识相比,调动积极性才是最难的。而与现实结合的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上周和老师开会时,一位老师偶然说起了一个学习案例:这位老师的一位朋友在医院工作,聊天时说到医院里有一些样本没有合适的架子放置,让医生们比较烦心。于是老师就接手了这项任务,让学生们为医院设计样本架。

学生们和医生通过录制视频沟通讨论,经过六个月的时间,学生们真的做出了八个样本架模型提供给医院,更让人高兴地是,医院也决定使用其中的几个。这个“临时起意”的学习项目获得了成功,也作为一个很好的学习案例带到澳洲的会议上去做分享。

之前觉得这样接地气的项目很遥远,但当到听到坐在身边的老师就这么想出了一个故事时,觉得一切皆有可能。这类学习项目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和校外资源进行连接。当能够顺利打通一条路让社会上更多资源进入学校,与学校教育结合创造能够真正为社会现实服务的学习机会时,创新教育的成果将会变得更加明显,也会有更多人愿意加入尝试。

好啦,

这周的总结就到这里~

我要去加班思考工作了...

下周再聊:)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