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南半球日常
作者: Vicky洋洋洋
简介: Kia ora!我是Vicky,很高兴见到你!在美国学习了发展心理学,在北京从事儿童教育后,现在的我在新西兰做早期儿童教育的近距离体验观察,这里是我记录心得体会的笔记本!欢迎宝爸宝妈常来看看,多多提问;欢迎同道中人交流分享,共同进步。微信公众号:南半球日常;天维论坛ID:vickyzhao328

新西兰瑞吉欧教育案例分享丨5岁小朋友的“小导演”养成记

发布时间:2018-04-30 08:43:48
分享到:

Kia Ora!

继上周的“the Yellow Door”之后,

这周我来分享另外一个幼儿园的案例,

“Meet the Directors”

在这个学习项目中,

小朋友动起来,走出教室,

学习了关于马拉松的很多知识。

Let's have a look together~

这个案例记录了三个五岁的娃,他们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其他小朋友一起规划、设计、拍摄了一个十分钟左右的短片,来介绍“波士顿马拉松比赛”,并将这个片子分享给同学和家人以及更多身边社区的人们。

项目起源

波士顿Eliot-Pearson Children's School两位老师选择了马拉松这个主题,带领18个幼儿园年龄的学生开展了一次学习。很多孩子是第一次听说“马拉松”这个词,对这项活动了解不多。其中一位老师Ben希望设计一系列学习内容让小朋友了解更多。他本身是一名马拉松爱好者,希望他对这项活动的热情,也能感染小朋友们。

关于项目的选择,在教学大纲允许的基础上,老师其实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带到课堂上,利用自身的优势,来设计一门课程。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往往教起来会更有劲儿,也更容易(相对知识技能储备会更多)。例如,我之前见过的老师很喜欢缝纫,于是在设计课程时,她就把这部分引入了课堂,让学生缝制了一个环保布袋。

活动准备

在马拉松开始的前几个月,老师们就开始对线路进行踩点,了解这项活动的历史,思考如何更好地让学生学习。

在马拉松开始三周前,老师开始向小朋友介绍马拉松,并从和他们的对话中了解到他们感兴趣的问题,由此设计了活动:

参访参加马拉松的人们,“为什么要跑马拉松?”

将教室里角色扮演区(Dramatic Play)改造出健身区;

在网上做关于参加比赛的运动员的名字和国籍的调研;

绕着足球场跑步,体验26.2英里到底有多远

...

瑞吉欧式的项目设计都是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来设计他们感兴趣的学习内容。这样的好处就是无需老师再费力去培养学生的兴趣,学生本身就有着由内产生的动机去学习,会大大提高学习体验。

项目开展

实地观赛

在比赛当天,老师和家长带着学生们来到了街道上观看马拉松。在这里小朋友们能直观学习到很多知识,例如为什么会有直升机在天上飞,医护人员如何照顾脱水的运动员,如何通过广播了解马拉松进程等等。

活动总结

实地参观后的上课日,老师带着学生重温了一些现场照片和视频,之后的重头戏就是大家一起头脑风暴如何将自己所学分享给整个学校其他年级的学生和老师家长们。经过讨论后,孩子们决定做一本书,一个雕塑和一个视频。

孩子们被分为三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出负责人来推进各自的项目。在录制视频小组,三个小朋友自告奋勇愿意来做项目负责人,规划执行整个录制视频的任务。

“Meet the Dirctors”

接下来的一个月中,小组负责人每周都要定期开几次会议,讨论视频拍摄的规划和进展。第一次会议由Ben老师来带领,指导小朋友们什么样的内容可以放在视频里。参考内容就是他们看过马拉松后,在课堂上小朋友们讨论总结出来的一个清单。三个小朋友参照这个单子,来筛选内容,决定什么放在拍摄计划里。

第二次会议,老师带领学生来画故事板(storyboard),把要拍摄的场景先画出来,然后再按照画出来的场面来拍摄。小朋友们回忆着观赛当天印象最深刻的画面,画出了19幅用来拍摄的故事板内容。

来自朋友们的反馈

在画完故事板后,小朋友们找到了Ben老师来询问建议。老师看了大家的画作,提出了一个小建议:画作的顺序似乎有一些没有逻辑条理,例如马拉松还未开始,就出现了脱水的运动员。老师建议把这个画面放到中间去。

有一个小朋友提出“我们学习小组可以自己做决定做我们想做的事情”,表达自己并不想按照老师说的顺序来做。

老师也很耐心地给出了自己的想法,“我们希望视频有条理大家可以看得懂,这也是我们沟通获得反馈的意义”。

听过了老师的建议,小朋友们又进行了一次全班范围的关于画板顺序的意见反馈,目的是“让视频看起来更像是一场真正的马拉松”。同时,大家也决定了,与其用真实的马拉松影像资料,大家更愿意自己充当演员把画面表演出来。于是小朋友们自己在教室中搭建场地,“选拔”演员,进行拍摄...

拍摄一部小视频听起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几个五岁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成功地带领着班级同学完成了这个任务(当然后期剪辑还是靠老师操作)。学生在这个学习过程中都是引领者,老师的参与主要在小朋友们产生了疑问困惑,毫无头绪的时候给出指引。这里的老师职责不在是“讲师”,更多是“顾问”的角色。

项目意义

这个学习让五岁的小朋友像大人一样,体验了一次“项目管理”。小朋友在这次活动中不断的交流沟通调整,整个过程中他们有十足的内在驱动力,能够自发地组织推进整个项目。

家长们对这次学习也非常满意,他们在家中和孩子的交流中感受到了孩子们对这个学习任务的热情,在饭桌上孩子们常常讨论着如何更好地组织拍摄视频。

这个学习任务与实际联系紧密,虽然挑战不小,但它成功地激发了小朋友的自主学习性,这让他们在过程中能够不断地主动思考,这样老师只需轻轻点拨,小朋友们就可以呈现给我们惊喜的成绩啦。

好啦~这周的案例分享完啦~~

希望你可以有所收获:)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