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新西兰闲逛
作者: Summer爱学习
简介: 爱生活,爱教育,一枚 七年新生的践行者,游走在新西兰的旅行者,我在这里看风景、讨生活,同时为你展现有温度的纽村点点滴滴。

纽村所见:堕落的女性堕落了国家?

发布时间:2019-05-08 09:18:51
分享到:

不久前, 一次会议时偶然听到一位阿拉伯裔先生的经历:

已过不惑之年的他曾经在自己的国家做了很久的老师。 阿拉伯国家对于男女、衣着甚至性都有很严格的教育制度,于是也就形成了一种针对伊斯兰教孩子的教育体系, 从内容到方式都有阶段步骤。 

可来到新西兰,有过多年工作经验并且英文水平很高的他却始终找不到工作, 直到不久前他的教师资格过期失效,目前只能在一些地方打打零工。 

作为一个移民国家, 如何平衡各种种族是长久以来的困扰。 

言谈中他还提到很多,包括十几年间他所看到的社会物质化,教育盈利化,人心不古。

几天前被新东方校长俞敏洪老师的一段关于“衡量标准和评价方向决定教育方向”的举例视频刷屏。

对于这个喻的本体, 我丝毫没有怀疑: 新西兰的教育相对比较崇尚多元化,因此没有固定的某一种衡量标准, 孩子们在学校会有多一些的时间发展自己所感兴趣的部分。 

从金钱的角度看,相对来说,很多蓝领的职业生活状况要比白领优越一些, 社会对体力劳动者的态度更加宽容。 

但把这个与涉及私人领域的女性、家庭相联系确实不合逻辑。 

记得俞老师曾经在台上多次调侃过他的家庭和婚姻,他说,他本人是可以安于现状的,但他的太太比较喜欢拿他和别人作比较....在太太的压力下,申请多次去美国失败,后来才走上了做出国培训的道路。 (那个半夜拿着胶水桶刷小广告的镜头让人终身难忘)

现在想来,文章开头那位阿拉伯裔先生或许也有类似经历。 

所不同的是, 那位先生身边恰巧坐着新西兰的一位教育部长, 全程的表达被听到多数, 部长当时留给他名片,让他把简历直接发给自己。 

而俞老师的“演讲门“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并以向公众负荆请罪而结束。

原因很多, 但一位公众人物的话语权远远大于一个草根,传播速度,影响力、波及范围自然也大很多。 

 

1、我身边的女性(私人领域)

俞老师的措辞确实让人感觉中国有一半以上的女性都是堕落的, 才能对社会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禀实而知礼节”, 求金钱并非不耻之事,反倒是我们能够向上走的重要资粮。 试想一个长途跋涉的人不准备干粮是什么结果? 

而到底是“向钱看” 这件事困扰我们, 还是我们对于金钱的态度造成焦灼?

有多少女性真正会以俞老师所说的导向男性的标准衡量男性?

放下事件本身, 看我身边的女性, 我的感受是,这个占比不到5%。 

无论中西方的教育体制, 根本上来说,比较被大众接受的评价体系都很适合女性, 从小学到大学, 女性一路走上去,好学校、好工作,出类拔萃的非常多。 

在读研究生的时候, 身边努力而优秀的女性(尤其亚洲人)非常多, 责任感、和不懈怠的程度有时会让人咋舌。 

 而在国内的女性朋友无论事业或家庭,上厅堂、下厨房外加教育子女、自我成长,  几乎没有不是以最大的心力在努力。 

回看现在身边各个国家的女性, 在外工作一把好手, 孩子教育亲力亲为,经常为社区做事,因为成长环境的原因,看到很多能真正执行温柔而坚定的家长、老师。 

用“堕落”这个词,我相信俞老师一定是混乱了。 

 

2、女性与评价体系(公共领域)

男女平等提了很多年, 前不久在一次外出时还遇到了举办节日的同时庆祝“女性主义” (女权运动)刚刚在新西兰正式开始,并为其筹款。 

西方的女权运动应该有三个阶段:

政治权利(选举被选举权)

一些基本的人的权利,比如产假,社会对女性的照顾等。 

对男女平等的真正需求--把我当男人一样看待。 (比如:就坐时不用男性给女性拉椅子等等)

自新西兰女总理上台后, 对于男女平等的讨论就不绝。 感受上,这里已经算男女相对平等的国家了。 

1.jpg

周边不少家庭妈妈在某些阶段成为家庭主力, 男主内,女主外的情况不在少数。 

一次在与孩子们讨论女生需要被照顾的主题(目的是让他们了解为娘的不易)时, 哥哥不解的问: 我们学校的女生爬Monkey Bus比我还厉害,有的女生人跑的比我都快, 为什么要让着她们、照顾他们呀?(直接就歪楼了)。 

2.jpg

 

曾经在一家私人营地住宿时, 店主是两个三十不到的女孩子, 入住帐篷的几天, 每天看到她们没事就砍树、搬砖、拖车运垃圾,准备在旺季来临之前将庭院收整一新, 迎接更多的房车。 同行的男性们看到都自叹不如 。 

这里,明显已经到达了女权运动的第三阶段。 

但实际上, 几乎所有的西方国家,男女同工不同酬的情况仍然存在。 

例如, 新西兰最高法院系统中系统严重失衡。 据说10位最高级别法官9位是男性。 

女性在社会上仍属于相对弱势的群体, 西方国家尚且如此, 中国也不例外。 

总之, 将公共领域的问题用私人领域的状况来解释, 实在有失偏颇。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