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太平洋玫瑰
作者: 太平洋玫瑰
简介: 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自言自语。

来到新西兰,我扔掉了奢侈品

发布时间:2021-09-30 09:03:41
分享到:

勤俭是美德,奢侈是权利。

133 论坛幻灯片-704x396.png

1914年,当可可·香奈儿创立香奈儿品牌的时候,她做梦也没想到,百年以后的中国人,会成为全世界奢侈品最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最忠实的拥趸。

时下的中国,如果说中产阶级人手一件奢侈品,那是严重低估。

而好多无产阶级,也在节衣缩食,准备向奢侈品进军。即使拥有不了皮包,买一个钱包也好;如果买不起皮靴,买个太阳镜也可。再不济,买个A货,只要拥有它的Logo可以示人,即使是赝品也知足了。

2013年,中国人买走了全球47%的奢侈品。

奢侈品到底是什么?百度说,奢侈品(Luxury)在国际上被定义为“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的消费品”,又称为非生活必需品。

在国外,它是特定阶层消费的商品;在国内,它几乎成为很多人的生活必需品。

 

主动奢侈还是被动奢侈?

当全民都对奢侈品趋之若鹜的时候,好多人都没想明白,为什么要买,是真心喜欢,还是因为人有我也要有呢?

在购买时,有些人并不在意品牌的设计理念和时尚背景,而只要昂贵有名气,只要自己的圈子认识这个牌子,只要Logo明显,人人都能看到。

虽然每个人都有奢侈的权利,但不是每个人都有奢侈的能力。

有些富人,他们既有能力消费,又真心喜爱,大到行李箱,小到袜子,用奢侈品武装到牙齿。花1000多元买一双名牌袜子,显然不是要给人看,这类消费就是主动奢侈。

而有些人对奢侈品的追求,是被动的。奢侈品上必须有明显的Logo,要让别人知道自己穿的是什么,不然买来干嘛。

当消费奢侈品的主要目的是给别人看的时候,就是被动消费,是为了奢侈而奢侈。

在国内,奢侈品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人们通过所拥有的物品获得认可,被别人看重才觉得有价值。用奢侈品来证明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也是一种心理需求。

当购买奢侈品成为一种潮流时,你身在其中,很难不被环境左右。不穿名牌,朋友会看低你;不背名包,同学会轻视你;不开豪车,客户会忽略你。

我们没有选择,仿佛身在漩涡,只能随波逐流。

 

高品质,未必奢侈。

一个达到一定境界和高度的人,不需要用奢侈品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苹果之父”乔布斯,着装标配是黑色套头衫和牛仔裤;创立Facebook的扎克伯格,经典着装是圆领套头衫和休闲裤。据说,他成名前也是这样穿着,从未改变。

虽然他们的服装折成人民币,价格也不低,但绝非大牌奢侈品。在美国,只是价值几百美元的寻常之物。

有人说,我不是乔布斯,我需要大牌的Logo。因为在这个看重金钱和外表的社会中,拥有奢侈品给人一种富有和被认可的感觉。

为什么我们总是需要别人的认可呢?为什么不买一些高品质但价格合理的商品呢?为什么不能物为我用,而非我为物用呢?

如果放弃奢侈品很难,我们至少可以做到不摒弃大牌,也不拒绝高品质的非大牌。

有报道说,未来奢侈品“去Logo化”会成为一种潮流。

抛弃对Logo的热爱,崇尚低调、独特和高品质,还原商品本性和不炫耀的属性,这才是奢侈的真谛。

 

没有奢侈品,生活什么样?

真心喜欢奢侈品的人,会把它当做艺术品来看。欣赏它的完美做工、出众设计、简约脱俗、 独特理念,不仅仅因为它们代表一种身份,一个阶层。

在国内生活的那几年,曾经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购买过一些奢侈品。我喜欢简单的款式,不过一定要有Logo。

拥有奢侈品,的确有一种满足感,有段时间,我热衷于此。出差到北京,我背着Prada挤地铁,宁可磨脚也要忍痛穿着Gucci的靴子。

那双靴子非常漂亮,侧面全是Logo。买的时候,朋友就拦着,她说这一双的钱能买三双Top Gloria,你还可以换着穿,干嘛非买这个。

我说,这个问题还用问,为什么要买,原因不是很明显,因为它是Gucci。

因为太贵,即使磨脚也不能放弃。我贴着创可贴,步履蹒跚的行走。现在想来,都不明白那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在支撑着我。

 

两年前,我回到新西兰,定居在南岛基督城。这是一个自然纯粹、简单美好的城市,因为它没有国内城市的时尚繁华,我们调侃的称它为“基村”。

在这里,早上可以听到后院鸟儿的啾啾鸣叫,湖边有成群结队的野鸭子,如果拿着面包到海滩,无数海鸥会环绕在你周围。

最美妙的事,就是遇到陌生人,他们会对你点头微笑,并打招呼。人们从容淡定,安享生活,不急不躁。

我周围的洋人同事,没人穿奢侈品,也没人认奢侈品,更没人用奢侈品来判断一个人的价值。

大家穿着随意,休闲舒适。很多人喜欢逛二手店,如果在二手店淘到可心的商品,还会很高调的炫耀。

他们对二手商品的态度,让我意外。因为在国内,别说买二手商品,就是买了打折商品,别人问起时,好多人都说原价呢。

他们不把奢侈品当回事,这种态度,使我惊奇。我问他们,基督城人从来不用奢侈品吗?他们说,在新西兰,也许最大的城市奥克兰和首都惠灵顿会有一些消费人群,但基督城很少。

我问一位旅欧多年,几年前回新定居的同事,在欧洲是否有人穿着奢侈品坐公交?她说,天啊,没有。消费奢侈品的人都有豪车美宅,干嘛要坐公交?(大概她所在的欧洲国家和新西兰一样纯朴吧。)

一次派对,我穿了名牌鞋子。出于虚荣,我故意把鞋子举到要好的洋人朋友鼻子底下,告诉她这双鞋的价值。她不经意的瞟了一眼说,神经病吧。

我开始以为,只是周围的同事、朋友对奢侈品没有需求,后来发现,公司的女CEO穿着也很普通(我们公司规模很大)。

国内的朋友来基督城,要买奢侈品,我都不知道哪里有卖的,因为我从没看到过。

还有人发来爱马仕围巾的照片,让我看看这边的价格。我说,这里是村子,没有这些东西。他们还不信,以为所有的外国都是奢侈品满街呢。

那些大牌,在这里毫无用处。开始,我很不习惯,时常拿出来看看,觉得无人欣赏,无人喝彩,有点遗憾。

 

后来,我收起了所有的名牌,再也不看。现在,打开衣柜,只选舒适简单的衣服,从来不看牌子。

没有奢侈品的生活,轻松自然,舒服随意。不去研究别人的衣着,不去探究别人的生活,不比较,不在意,只关注自己,是一种美妙的体验。

今年夏天回国休假,我把一些大牌物品送给了真正喜欢它们的人。如果是真心喜爱,就值得拥有,而我,只是滥竽充数。只喜欢名牌能够示人的功能,而非名牌本身。

大概有很多人,和我一样。但环境就像一把剪刀,它无情的按照自己的意愿修剪着人的欲望。在国内,人有我也要有,否则就是混得不好;在这里,你有还是没有,与他人无关。

以后,我可能还会消费奢侈品,但只会买那些我爱的,即使没有Logo。

爱乐兰教士特伦斯神甫说,有些物品可以束缚灵魂,让灵魂听候差遣。我觉得,奢侈品就是如此。当身在其中时,往往会混沌迷失。

其实,最好的香水,往往最天然;最美味的食物,往往最原始;最真实的生活,往往最简单。

我想,更值得拥有的奢侈品应该是健康的身体,平静的心态,温暖的亲情。

而真正奢侈的生活是拥有自己喜爱并需要的东西,是做自己想做并能做的事,是追随自己的心并活出价值。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