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太平洋玫瑰
- 作者: 太平洋玫瑰
- 简介: 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自言自语。
在明清交替的中国,一位名叫钱鹤滩的学者写下了一首后来流传很广的《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不知道这是不是中国历史上对拖延症最早的记载了。
我们都有这样的时候:一直想完成某件事,但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天天都能找到全新的借口,总是不能开始,自己因此而烦躁焦虑,可就是无法改变。
非常想完成这件事,在心里也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事,却迟迟不想去做,然后因为没有去做而对自己产生愧疚和自责的心理。
这里讨论的事情,不包括必须做的工作,因为那是谋生的手段,不喜欢也要去做,没有选择的余地,更没有拖延的权利。
工作以外的事,当你可以选择是否完成,或是何时完成时,却找各种理由不做,就应该问问自己,为什么要拖延了。
理论上说,搞创作的、需要灵感和火花的人,更容易有拖延症,没有创作激情,除了拖着,等待更好的状态,别无他法。
完美主义者也是拖延症的高发群体,太过追求完美,不敢轻易开始或不能如期结束,让他们彻底迅速的做完一件事,是如此之难。
有拖延症的完美主义者,在搞艺术的名人中比比皆是。因为他们的完美和拖延,留下了流芳百世的不朽名作,也留下了些许遗憾。
拖延是绝症--达·芬奇
如果需要找一位艺术家,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代表,那一定非达芬奇莫属了。这不仅因为他举世瞩目的画作,还因为他的艺术造诣虽精于此,却不止于此。
除了画家,他还是科学家和发明家,同时涉足建筑、工程、解剖、数学等多个领域,他是那个时代最博学的艺术家,是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名副其实的跨界之王。
不过,他最大的毛病就是磨磨蹭蹭。
达·芬奇最为世人所知的身份是画家,这是他的主业,这位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一生的画作不到20幅。
精益求精的他,把《蒙娜丽莎》画了三年,《最后的晚餐》画了四年。创作耗时过长,这严重影响了他与客户的关系。直到他去世时,仍有多幅画作未能完成,无法交付给委托人。
达·芬奇是一个发散思维的人,这从他涉猎广泛的兴趣中可见一斑。他留下了大量的科研笔记和手稿,内容从理数到医学,无所不包。
他通过解剖了解了人体的构造,发现了血液是循环的;他是第一个绘制心脏瓣膜、子宫胎儿和阑尾构造的人;他曾设想用陶瓷制作眼睛和心脏。
他对机械装置痴迷不已,一生绘制了无数机械草图:现代时钟、飞行器、降落伞、光学仪器等等,他还是西方第一个机器人的设计者。
拖拉是他的癌症,有些草稿涂涂改改,历经数年、修改千次,却仍未实现。他的奇思妙想,最终只呈现在手稿中,成为天才的遗恨。
爱因斯坦说,达·芬奇的科研成果如果在当时就发表的话,科技可以提前30-50年。只可惜,拖延症害死人呀。
也有人认为,正是拖延让他有足够的时间展开想像,思考与润色他的发明。天才的思绪是天马行空的,而常人只有按部就班。
他一生都在“完美”与“完成”中纠结,死磕“完美”的结果,是终身“未完成”。
一专多能虽是好事,但一个人挖了十口井,好多都没有出水,想必也相当困扰,还不如安心只挖一口井呢。
他自己也很烦恼并在日记中写到:“告诉我,告诉我,有哪样事情到底是完成了的?”
看来,拖延症并未对天才网开一面,反而越有才越沦陷。
既纠结又拖延--作家的通病
写一部史诗巨著需要多少年?
四大家族,559个人物,大量战争描写,一部《战争与和平》托尔斯泰是怎样写成的?
最初有了构思,写下开头,念给作家屠格涅夫听,对方赞不绝口。只是托尔斯泰并未继续写下去,他就此搁笔,一停就是数年。
三年后,他才忽然想起这部只有短暂开头的小说。此后,他以《三个时期》为名,继续磨蹭又纠结的写着。
他反复选题,15次易稿,不断加进情节和人物,最后成稿时已是七年以后了。
我理解他的谨慎,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斟酌和纠结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哪有传世佳作。
《冰与火之歌》(美剧《权利的游戏》原著)的作者乔治·马丁,也有严重的拖延症。媒体说,他是拖延症之最;粉丝说,他竭尽全力的回避下一本书的写作。
1994年,马丁动笔写下了《冰与火之歌》的第一卷,全书计划为七卷,到2011年一共出版了五卷。
2011年由原著改编的电视剧《权利的游戏》播出,剧情发展到今天,进度完全超出了已经出版的小说,粉丝们都无法相信这种事竟然会发生。
从2012年开始,每次马丁去外面逛的时候,粉丝都说,快回家吧,别浪了,赶紧把小说写完。为此,马丁爷爷极为恼火,还爆过粗口。
还有些粉丝说,应该给他寄刀片,再寄上一本“如何战胜拖延症”的书。
大家的担忧不无道理,马丁今年70岁,体态肥胖,让人非常担心他的健康状况,书迷们生怕他在有生之年不能把《冰与火之歌》写完。
马丁自己却不急不恼,卷四卷五都是写了五年多,这个卷六千呼万唤也不出来。不过,也有人为他打抱不平,认为他并不是写得慢,而是写得多。
这是一本奇幻的小说,在那个虚构的大陆上,上演着战争、权利、冒险和魔法的故事,即便是脑洞大开的人,也会为马丁的想像力和他对人性深入的刻画而折服。
忠心的读者说:“我已经不在乎他什么时候写完了,也不会只是为了让他能写完而祝他长命百岁了---我只感谢他带来的一切,希望他过得开心”。
拖延症既然这样让人困扰,有没有什么抗拖方法?
大文豪雨果热衷于社交,在各种聚会中耗时颇多。为了尽快写完《巴黎圣母院》,他让管家把衣服藏起来,使他不能外出。
当这个办法失效时,他把自己的头发和胡须各剃去一半,以断了自己想要外出的心。
非常之时当用非常之法,这种对抗拖延的办法,也是奇想。
虽说拖延让人郁闷,但有拖延症的完美主义者,的确让我们看到了精益求精的作品,有他们的吹毛求疵、字斟句酌,才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史诗巨作。
因为不喜欢,所以才拖延
搞艺术的名人,因为创作上追求完美而拖延,实在可以理解。我们平常人的拖延,除了懒惰,大多是为什么呢?
罗辑思维的罗振宇做过一期关于拖延症的节目,他说,很久以前就准备谈这个话题,但却一拖再拖,连节目的文稿也是前一天凌晨三点才写好的。
研究表明,大概70%-80%的人都有拖延症。差不多每个人都有想做而没做的事,都有一再搁置的计划,都有很多想法,最后无法实现。
其实,仔细想想,有些事情我们不积极去完成,甚至无限期的将它搁置,一定有其内在原因。当发现自己有这个动向的时候,一定要用心琢磨一下,到底是为什么。
很多时候,我们根本不是拖拉,只是单纯的不想去做。
小时候,放寒暑假时,整本的作业总是到快开学时才突击完成。放假初期,想着离开学还早,拖着不动笔,临近开学,只能挑灯夜战,稀里糊涂的交上去。
究其原因,就是不想做,不喜欢做。拖延症只在写作业的时候才犯,出去玩的时候却从来不拖拉。
有时候,我们买了一本书,准备要读,但过了N年,那本书还带着塑料封皮躺在书架上;我们和朋友寒暄,经常会说,哪天我们聚聚,这个哪天有时永远也不会来。
一位好友,多少年前就说,我要学英语,书倒是买了一堆,但一个词也没学。
我的一位同事,一直说要和我一起游泳,说了一年,一次也没去,每次她都有不同的借口。
如果你特别想看一本书,拿到书以后,会迫不急待的去读;如果你想见一个人,再忙再远也能相聚;如果你想学一项技能,发自内心的喜欢,你一定会努力去学;如果你真想运动,你就能风雨无阻。
当我们认为自己得了拖延症的时候,应该想想,那个你不想做的事,是不是你不喜欢的事?
做喜欢的事,从来不拖延;见喜欢的人,一刻不耽搁。
因为不喜欢,所以才拖延,看看你身旁的人,其实人人都有拖延症。
太平洋玫瑰:
爱自由,爱折腾,旅居新西兰,爱上这片宁静。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