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太平洋玫瑰
作者: 太平洋玫瑰
简介: 一个文学爱好者的自言自语。

人生最后一程,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

发布时间:2018-08-24 14:35:54
分享到:

598401796779169.jpg

最近,写了一些沉重的话题,本想轻松一下,暂时避开这类题材,但机缘巧合,我又遇到了这样一个故事。

前几天,新西兰的好友回国,聊天时给我讲了一件事,一个真实的、毫无杜撰的故事。

好友的同学L女士,移居新西兰多年,从事家庭清洁工作,她非常认真负责,深受客户的喜爱。

她有一位相交多年的老客户W,W是位洋人老太太,今年80多岁。早年老太太住的房子较大,后来老伴去世,老人搬到较小的房子居住,不再需要家庭清洁服务了。

W和L相识多年,即便W不再需要L的服务,她们依然保持着平稳的友谊。

L每次约W见面都会提前几天,有时W会拒绝她,但会明确的告诉她原因。她说,我不想和你见面的原因,是我最近身体很不舒服,我不想把这种不适的情绪带给你。

前段时间W主动约L去她家小聚,两人聊天喝茶,非常愉快。临别时,W站在门边与L挥手道别。

一个月后,L收到了一封信,是W写的亲笔信。信中说,当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不在人世了。信中表达了对L的感谢,和对大家的不舍。

L找到了处理W后事的殡葬公司,他们说W女士服用了安眠药,安详的在家里离世。她留下了30多封给亲友的信件,并处理好了个人财产,毫无牵挂的走了。

开始L感觉非常震惊,有些无法接受,但后来她也释然了。她回想起两人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分别时W说的那句英文应该是永别了,而不是再见。

她的英文不是特别好,当时并没在意两个词汇的差异,现在想来有些遗憾。

老人的日常生活尚能自理,但疾病缠身,经常受到病痛的折磨,选择这样的方式离开,虽令人扼腕,但又不得不佩服她的勇气。

她一定是经过了深思熟虑,想清楚了身前身后事,才走出了这一步。是要活得久,还是活得好,她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从前,面对那些选择结束自己生命的人,我们经常说,既然有勇气面对死亡,为什么没有勇气活下去。

如果有那么一天,努力活下去是让人感觉痛苦和煎熬的事,直面死亡反而是最好的解脱和告别。

当我们年老、体衰、受疾病困扰时,我们应该怎样面对生活,面对未来,面对死亡,每个人的想法都不同。

1980年,美国人哈里·杜鲁门83岁,他曾在一战中做过飞行员。5年前,他的妻子去世了,哈里独居在离华盛顿很近的一个山脚下,他已经在湖边的一所房子里住了半个多世纪了。

山脚下的这块地有300多亩,他养了16只猫作伴。

3年前,哈里在屋顶上铲雪时,不小了掉了下来,摔断了腿。医生骂他是“该死的傻瓜”,这个年纪还要爬到屋顶上去干活。

哈里是个非常固执的倔老头,他直接回怼医生说,该死,我都80岁了,我有权利做决定,有权利做我想做的事。

1980年3月,附近的火山开始冒水汽,并发出隆隆的声音,官方要求在那个范围内居住的居民全部撤离。

哈里哪儿也不想去,他执意的不想离开,他不相信科学家,认为他们的报告结论不明确,还互相冲突。

他特别担心自己的房子像他另外一栋房子那样,在他离开时被洗劫、被破坏,这栋已住了50多年的房子是他的命根子。

他说,如果这个地方要毁灭,那我想跟它同归于尽,反正如果失去它,我也会在一周之内结果我自己。

当地警察出于为他着想的理由本打算逮捕他,但他的年龄太大了,而且警察局必须承担因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只能作罢。

但凡有任何一点机会,警察都会带他离开,但他态度异常坚决。

他说,如果我明天死去,我也已经度过了愉快的一生,我能做的事都做了,想做的事都做了。

1980年5月18日早上,火山终于爆发了,威力相当于一颗原子弹。巨量的岩浆流吞没了整个湖,埋葬了哈里和他的猫,还有他心心念念的家。

事后,他成了偶像——一个老头不计后果的要守住自己的家,他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毫不退让。

附近的人们在城市入口处为他立了纪念碑,还以他的故事为原型拍摄了一部电视剧。

也许有些人认为哈里很愚蠢,其实他只是不想离开家,人到老年,家是唯一能带给他们安全感的地方。

如果在一个陌生的地方重新开始,他们会觉得恐惧、失落、无所适从。

面对死亡,每个人的感觉和选择都会不同,人到暮年,直面死亡也需要莫大的勇气。

在国外,很多人会签下生前预嘱,在身体健康,意识清晰时,告诉家人如果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采取或不采取哪种医疗护理手段。

生前预嘱,避免无谓的抢救,不使用医疗科技介入老人的临终,也被称为尊严死。

死亡,不再是禁忌与惧怕,而是生命的凝视与整理。清楚交代,告别挚爱,人生最后一哩,预约自己的美好告别。  --今周刊《预约我的美好告别》

美国医生阿图在他的书中,曾讲述了一个故事。

有一天,86岁的老妇人爱丽丝对他的儿子说:“我准备好了”,儿子和母亲对视了一下,他明白了母亲的意思后,回答说:“好的,妈”。

儿子虽然难过,但是不久之后,他们一起填写了疗养院记录上的复苏要求。

如果母亲心跳或者呼吸终止,他们不会再奋力抢救她,不会再做胸外按压、电击,或者从喉咙插入呼吸管,他们会让她安静的离去。

几个月过去了,她等待着、忍耐着。

一个晚上,爱丽丝腹部疼痛,她和护士进行了简单的交流后,就再也没说什么。后来,她开始咯血,但她没惊动任何人,没有按呼叫铃,也没跟她同屋的人打招呼。

她只是静静地躺在床上,第二天早晨,助手来到她的楼层叫醒时,发现她已经过世了。

人生最无奈的事,是不能选择生死,虽然生是偶然,死是必然。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长久的病痛折磨。

爱丽丝的选择,与W女士、哈里一样,是勇敢的,无畏的,并且心甘情愿。

看到这个故事,我想起了琼瑶的公开信。           

2017年,79岁的琼瑶在脸书上发表了人生最重要的一封信。信中说,无论生什么重病,她都不动大手术、不送加护病房、绝不能插鼻胃管,强调各种急救措施也不需要,只要让她没痛苦地死去就好。

她说:“帮助我没有痛苦的死去,比千方百计让我痛苦的活著,意义重大!千万不要被 ‘生死 ’的迷思给困惑住。”

2016年台湾通过了《病人自主权利法》,把生死交给病人自己,而不是医生和亲人,“自己善终,自己来”,这是社会的进步,“痛苦的活着”才是病人最大的悲哀。

台湾前卫生署长叶金川给儿子的遗嘱是:“如果我没醒来,不要串通医生来凌迟我。”

台湾前立委沈富雄是医生出身,看过太多的生死,更看过太多用医疗手段延迟善终的实例,他一再交待助手和友人,如果他走到了那一刻,不可以这样做或那样做。

虽然百般叮咛,他还是不放心,最后他在脸书上写下了八项“准遗嘱”,第一条就是“不插管、不气切、不电击、不可成为植物人”。

“准遗嘱”发表后,好多人问他是不是身体不行了,还是精神受了什么刺激。

沈富雄说:“就是要身体好,精神爽的时候来立遗嘱,才能清楚表达。”他认为,预立医嘱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如果整个社会对死亡少点禁忌,多点讨论,台湾必能成为一个体质健康的国家。

对死亡的禁忌,东方尤胜西方,我们忌讳讨论生死的话题,更很少预立医嘱。受传统的伦理道德影响,全力抢救亲人,是一种孝道。

社会不断进步,参透生死迷局,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安排,要尊严而非一息尚存的活着,会是更多人的选择。

《最好的告别》是美国医生阿图·葛文德的作品,这是一本关于衰老与死亡的书,我特别喜欢,在以前的文章中也介绍过。

在书中,他用苏格拉底的故事,告诉大家什么是真正的勇气。

公元前380年,柏拉图在《拉凯斯》中记录了苏格拉底和两位雅典将军的对话,他们想寻求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的答案:何为勇气?

什么是勇气?将军拉凯斯答道:“是心灵的某种忍耐。”

苏格拉底对这个结论有些质疑,他说,不屈不挠并非勇敢,有时候退却逃跑也是勇敢,世上难道就没有愚蠢的忍耐吗?

将军尼西亚斯说,勇气就是“在战争中或者在任何事情中,知道需要害怕什么或者希望什么”。

苏格拉底也不完全同意他的看法,因为一个人可以在对未来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依然保有勇气,实际上,我们常常如此。

勇气到底是什么?有时是勇往直前,有时是知难而退,形势不同勇气的定义也会不同。

在年老和患病的时候,人至少需要两种勇气:第一种勇气是面对人终有一死这个事实的勇气——寻思真正应该害怕什么、可以希望什么的勇气;更令人却步的是第二种勇气——依照我们发现的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 --《最好的告别》

我们经常会面对未知的未来,不知道前路茫茫是祸是福。在年少时,我们轻狂张扬,觉得只要努力,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

当有一天,年华流逝,走到人生最后一程的时候,才能最终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勇气。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