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槭树街艾林聊幼教育儿
作者: 槭树街艾林
简介: 我是新西兰幼儿教师,一双儿女的妈妈,主要分享以“尊重”为核心的幼教理念和实践。

在新西兰做幼教后的第一次跳槽,拯救了我的自信

发布时间:2018-08-14 09:49:09
分享到:

我现在是个充满自信的幼儿教师了,无论是跟同行、跟家长交流,或跟孩子们相处,一般都能既坚持自己的理念,又抱着开放和尊重的心态。

我知道,如果没有进入幼教行业几个月后的那次跳槽,这些都是不可想象的。

  01  

新西兰的幼教专业非常注重实践学习,学生必须在学习理论的同时,找一家幼儿园做实践(叫“home  center”, 以跟每年几次到外面实习的幼儿园区分)。

我从学幼教第一周开始,就在附近一个幼儿园的3-5岁班,每周工作至少16个小时(有时候是义工,有时候代班)。

房间里30多个孩子,4个老师。我的学习方式基本上是观察,提问,网上搜索和实践中领悟。

我的指导老师A是班里的老师头,她精力充沛、非常聪明,印象里大部分时间都在做管理和案头工作,跟孩子接触不太多。

她对我不错,虽然因为很忙,跟我交流和具体指导不多,但每次都是肯定和赞扬的话。有时候觉得她是不是西方人礼貌性地不吝赞美,直到几年后她在facebook 上联系我,问我能否到她管理的幼儿园去工作,才知道她是真的肯定我的工作和为人。

虽然说起来好像一切都不错,但我当时的状态却很差:非常不自信,感觉自己一无长处,达不到做一个幼儿老师的条件。

主要原因有这么三个方面。

1, 我比较温和,不习惯大声说话,特别是对孩子。

当时的情况,似乎只有嗓门大的老师,才能更好地维持教室秩序。

每天都会听到老师喊:“整理时间到了!” "所有的孩子到班里来!" “某某,某某,你们在干什么?”

mat time 是集中使用嗓门的时候,主持老师常常需要提高声音来盖住孩子们的声音、镇住他们。

我曾向一个老师C请教,为什么她的mat time 孩子们比较听话,她说:“多亏我天生音量高。”(Luckily I have a high pitch voice.)

我当时没有什么经验,代班的时候为了做好工作,有时候就学别的老师的样子去喊、去吼。

这么做的时候,我内心特别反感:这不是我喜欢的样子,我的喉咙要变哑了,我做不来!

有次我跟几个孩子用纸箱子做了汽车模型,想搞一次赛车活动。外面的孩子都在各玩各的,只有一两个孩子表现出兴趣。

我鼓不起勇气大声喊话,只好去求助老师E。

E是头头专门从别的地方挖来的能力者。只见她站到空旷处,用天生的洪亮嗓音喊:“某某,某某... 过来!” 然后用毋庸置疑的口气分配任务:“你拿着这个,你拿着那个,你开红汽车,你开蓝汽车......” 三下五除二,一场活动就井然有序地开始了。

我感谢E,她笑着说:“你确实声音太小,需要改变啊。”

我曾多次想过:这或许是一种艺术,但我真的能学会吗?如果学不会,我是不是一直都会是幼儿老师中最弱的那一个?

2,我没有唱歌跳舞美术等艺术天赋。

隔一段时间,老师们会根据课程计划设计室内环境(类似国内的环创吧)。每次都像是一个非常大的艺术项目:整个展板做成一棵大树,或者做一个巨大的蝴蝶悬挂在天花板上,等等。

这些都很吸引眼球。有这样艺术特长的老师,很容易得到夸奖。

会弹乐器、唱歌、跳舞的老师也天然能吸引孩子。

这些特长很拉风。可惜我一个都没有。

(类似于这样的)

我生活中也有爱好和特长,比方说种菜、做饭,但是在幼儿园这些用不上啊。

记得有次为了做好一个mat time, 我周末在家里练习儿歌 “ London bridge falling down ”, 练了几十遍。第二天做mat time, 刚唱了两句,老师E嘹亮的声音跟上来,我的声音马上低了下来,也许,声音也会自惭形秽吧?

前几天跟几个同行朋友聊:像我们这样既没有音乐美术特长,年龄又大,如果去国内幼儿园应聘,恐怕首轮就会被刷下来吧?(当然是自我调侃的玩笑)

那时候我在home center, 就是这种自身不足的感觉。

3,我不喜欢他们的一些教育方式方法

我还没有积累什么专业知识,也不懂教育理念,但对一些教学活动和对待孩子的方式,发自内心地不喜欢。

有次活动我记忆犹新。

应该是为了增强跟家长和社区的联系,幼儿园组织了一次大型的绚丽party(花费肯定不少)。每个老师都穿着迪士尼人物的衣服(是老师,不是孩子们),桌子上摆满糕点,许多许多的家长过来参加,挤在教室里吃东西、喝咖啡、聊天。

整个上午,我都穿着灰姑娘的衣服,不停地给排队的家长冲咖啡。

我看到有家长的孩子跟着家长吃东西,家长没来的孩子站在大腿丛林里,在嘈杂的声浪里,睁着惶恐的眼睛四处张望。我3岁的儿子也是张望的一个,后来我请一位朋友帮忙,才让他吃了点东西。

到现在,我都忘不了那些孩子惶恐的眼睛(包括我儿子的)。我心里问过好多次:这个活动到底为了谁?幼儿老师是为了谁? 那些没有家长陪伴的孩子心里是怎样的感受?

还有一件事我印象深刻。

有次因为孩子们不好好收拾玩具,E老师发飙了,宣布孩子们三天没有任何玩具玩。这是经过老师头A的同意的,其他老师或许有点不满,但行为上也支持了这个决定。

下面三天时间里,大大的教室内除了写画桌没有其他任何孩子可以操控的东西,孩子们四处看看,就都涌到外面有限的活动区域。老师们则时不时地提醒孩子们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惩罚。

后来孩子们在整理玩具方面是不是有所进步,我不记得了。我只记得我听到这个决定的时候,跟所有孩子一样地瞠目结舌!

我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如果做幼儿教师需要与孩子为敌,这是不是我想要的工作?

短短几个月的实践,我的自信一点点地消磨、减退。在我感觉最差劲的时候,是第一次外出实习,拯救了我。

 02 

我被学校安排到了一家小小的学前教育(pre-school)幼儿园实习。这个幼儿园分上午班和下午班,孩子们30个左右,4个老师。

从第一天开始,我就感觉到了新鲜的氛围。

1,平和的人和环境

这个幼儿园的老师跟孩子说话,不管是对一个、一群、还是对全体孩子,竟然都是用普通说话的音量和口气!

mat time的时候,几十个孩子围一圈,一个老师主持,她说话就跟平时说话一样,孩子们都非常配合。

孩子们玩积木,整个地板上都是。老师过来提醒:“还有15分钟mat time, 请整理玩具。” 孩子们就开始整理,什么玩具到什么地方,自然有序。

我实习4个星期,只发现一个有挑战行为的孩子,老师处理的方式也比较温和:马上跟他谈话,然后让他坐在"思考椅" (thinking chair)上几分钟,安静下来以后再去玩。

我跟指导老师S讨论为什么我的home  center 老师需要每天大声喊孩子才会听,这里却不需要。

S对我说:“当你提高音量的时候,你其实在鼓励孩子也提高音量,最后只会让环境更嘈杂。你降低你的声音,孩子们也会用自然的声音跟你对话。”

话很平实,但现在也觉得很有道理。

后来经过观察和思考,我发现这里面其实有更多原因。

比如幼儿园每个半天的活动安排大致一样,孩子们对下面要发生的事情可以预知,有掌控感,也知道应该怎么做。

比如幼儿园团队几年都是这4个老师,理念、行为一致,对待孩子都用尊重、平等的态度,孩子们有非常清晰的、共同遵守的行为规则,形成了比较好的自尊和尊重他人的行为习惯。

......

这种平和、安定的环境,让孩子和老师都心情愉快,我很快就有一种身为团队成员的感觉。

2,我的价值被承认

因为没有艺术特长,以前我的确感觉自身不足。在这里却不同。

做mat time的时候,有DVD辅助,我跟孩子们一起跟着唱。

画架固定在一个地方,鼓励孩子随时自由作画,我的角色是一个观察者和鼓励者。

环创更多的是孩子们的活动照片和作品,而不是老师的精心创作。

我经常跟孩子们坐在一起,一边聊一边活动一边观察。不止一个老师称赞我善于跟孩子们建立关系,观察孩子仔细。

指导老师还特别指出我在短短几周时间里,跟几个孩子的家长建立了信任关系,这是幼儿老师必备的专业技能之一。

实习刚刚两周,我已经决定要换到这个幼儿园来。

因为园里已经有了一个长期实践老师,她们推荐我到同一个园长新开的另一家幼儿园。想到同一个园长,理念会有相通之处,我答应了。

事实证明这个决定非常正确。

在新的幼儿园,我很快成了拥有特长的人:跟孩子一起在小花园里种菜,照顾菜菜,收获果实;用种植收获一起做披萨,做煎饼,做饺子......把真实的生活体验带给孩子。

我还遇到了Pikler 理念,怦然心动,逐渐学到了很多,对自己感觉舒服的教育方式更有确信,慢慢成长为一个由内而外散发自信的幼儿老师,并喜欢跟别人分享自己的理念和心得体会。

回想这段“跳槽”经历,并不是说我最初实习的幼儿园有多么不好。我的一个朋友,就在这个幼儿园工作了几年,发展了自己的幼教理念。幼儿园也常常满员。

主要是这个幼儿园不适合我,也就是说:我的理念跟幼儿园团队理念不相符。

我那时虽然没有一个写出来的、清晰的幼教理念,但个人的性情、好恶、观念,其实已经是自己理念的一部分。

如果继续呆在那里,我可能一直是个躲在角落里默默支持同事工作,刻苦提升自己的短板,长期挣扎在“胜任”线上的幼儿老师吧。

或者,我会中断学习,离开幼教这个行业也说不定。

想起前一段有篇热文,一个女生刚做幼教3个月,就因为种种不适“真相”离开了这个行业。她当然有选择的自由,我感到可惜的,是她只坚持了3个月。

因为,当你感觉最黑暗的时候,可能不是因为你不行,而是你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地方。——这就是我的“跳槽”经历教给我的。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