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槭树街艾林聊幼教育儿
作者: 槭树街艾林
简介: 我是新西兰幼儿教师,一双儿女的妈妈,主要分享以“尊重”为核心的幼教理念和实践。

为什么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像天使,到家就不一样了?

发布时间:2021-03-16 10:33:25
分享到:

01 天使与魔头

班上有个两岁多的小女孩,性格温和,又懂事,经常被当作其他孩子的榜样,用“天使”来形容她,也不过分。

可是妈妈跟我们说,孩子在家可不是这样的,有时候一点点小事就大发脾气,甚至哭闹一两个小时。初听起来,简直难以想象,妈妈说的,跟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孩子吗?

类似这种现象,其实并不少见。

一个小男孩,在幼儿园遵守规则,懂道理,还帮老师教育别的孩子,可到了家里,一天到晚都是“no no no!”,叫爸妈头疼;

一个小女孩,在幼儿园从早到晚都开开心心地玩,吃得好,睡得好,一到家就开始闹,饭点不吃饭,晚上不睡觉,气得妈妈只想给她一周7天送幼儿园;

还有个男孩,在幼儿园是“睡神”,上了床就裹好被子安静入睡,可周末在家,爸爸妈妈轮番上阵也哄不睡他,从半下午开始仿佛变身“小魔头”......

为什么这些孩子会这样?

难道是他们的父母养育孩子上有问题?

还是幼儿教师有什么神奇妙计?

1.jpg

02 为什么?

首先,我想给孩子的父母一颗安心丸:你不是一个人,你养育孩子也没有问题。

因为,就是作为幼儿教师的我和我的同事,我们的孩子在幼儿园和在家里的行为,也是很不一样的。

我的老同事翠西,女儿两三岁时,她请求每天上早班,因为孩子6点多醒来就开始闹,让她什么也干不好,还不如带孩子去上班。孩子一到幼儿园自己教室里,就该吃吃、该玩玩、该睡睡,特别省心。

下午下班回家,从车上开始,孩子就又开启闹人模式,车上闹一阵睡一觉,回家醒来继续烦人。这让翠西一度怀疑自己做父母的能力,还好孩子三岁半时出现了明显好转。

我儿子小时候在幼儿园是个乖宝宝,回家后却往往发脾气。我那时候试了很多办法,比如回家就洗澡,让他放松休息了才吃饭等等。就是现在,放学我接他问他怎么样,常常挨他呛:“我现在什么都不想说。”

那么?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尽管跟孩子的性情有一定关系,但这种现象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幼儿园/学校跟家里环境不一样,孩子感受到的压力不一样。

是的,幼小的孩子,也会感受到心理压力。

在幼儿园/学校,尽管孩子可能已经很熟悉环境,很有归属感了,但毕竟他是生活在很多人的视线之中,有很多行为上的要求,跟环境和其他人发生过大量的互动,孩子的内心,都累积了或多或少的压力和情绪。

心理压力是我们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孩子在幼儿园/学校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普通压力,属于正常的、“有益”的压力。一般来说,可以帮助孩子学习适应环境、处理日常关系和突发情况的技能,有助于孩子的正面塑造。(那些遭遇错误对待的孩子,遇到的更严重的压力,跟这个是不一样的。)

但是受成长所限,孩子还不能自行排解和疏导这种日常累积的压力和情绪。

所以,当他到了最爱自己的人身边,到了自己最熟悉的环境,完全放松下来的时候,内心的压力和情绪就会流泄出来,往往以他自己都无法掌控的形式。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如果你的孩子,在幼儿园一天都玩得很开心,看见你却哇哇大哭,回到家就发脾气,不是因为你哪里做错了,反而是因为,你对他无条件的爱,让他完全放松,肆意做人。

2.jpg

03 怎么办?

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年龄成长,孩子排解心理压力和管理自己情绪的能力也会增加,这种“天使”与“魔头”的转换,也会柔和很多。

而目前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家长,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试着做两个事情,缓和这种现象。

首先,也是最基本的,是理解孩子的压力和情绪,不阻止孩子的释放,并帮助孩子身心放松。

比方说去接孩子的时候,带一个孩子喜欢的玩具,或带一些吃的,让孩子在回家的路上,感觉安慰。当孩子饿了累了,会更难管理心理压力和情绪。

回到家呢,先不着急做家务,跟孩子一起来一些亲密的、放松的、安静的互动。很多时候父母自己本来也累了,回家后跟孩子一起吃点小点心,或窝在沙发上看本喜欢的书,彼此都能放松,一起充电。我儿子小时候回家就洗澡也是类似的活动,现在他大了,都是回家就自己看会电视,等他缓过来,我再去说话。

其次,平时引导孩子排解压力和情绪。

找孩子感觉最舒服的地方和形式,跟孩子聊天,倾听并试图了解孩子压力和情绪的来源。

孩子小的时候,可能表达上还不那么清楚,孩子大一点,可能又不愿意跟你聊了,所以找一个孩子非常舒服、容易打开心扉的时间和地点很重要(比方说睡觉前、孩子的卧室)。不用追问,也不用评判,让孩子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倾听并表现出兴趣,能起很大作用。

引导孩子表达和正确处理一些情况时,可以命名情绪,或者用说故事的方式来跟孩子讲道理。

 

04 三点建议

尽管我们讨论的现象,主要来自于孩子内心的压力和情绪,但孩子的一些行为表现,确实也和家庭养育的方式有关。

跟有关朋友讨论了一下,到底幼儿老师哪些方面做得比较好,总结了下面的三条建议,如果你有忽视的方面,最好要加强。

1,安排有规律的跟幼儿园衔接的一日作息。

睡眠对成人和孩子都很重要,睡不够觉的孩子,会易怒、烦躁,听不进话。

幼儿园里每天的安排就是劳逸结合,不仅孩子们知道什么时候做什么,有掌控感,而且动静结合,避免孩子过于劳累。

但是有的家庭作息,跟幼儿园的作息是不太衔接的。

班上大部分孩子,都是晚七点左右睡觉、早七点起床,一个小时多的午休(一般4岁左右孩子就不再午休)。孩子休息充分,家长也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家庭环境健康又愉快。

也有的家庭,父母一方下班很晚,又想跟孩子玩,孩子越玩越兴奋,到了晚10点左右才睡觉。这种作息本来无可厚非,但是因为孩子还要上幼儿园,就有点不合适了。

因为孩子早上醒来晚,吃饭晚,9点多匆匆赶到幼儿园,中午孩子睡不着,下午又不能睡(教育部规定两岁以下孩子必须有单独卧室,两岁以上一般就在教室睡觉,孩子们大致一起睡一起醒),孩子整个下午都是过累状态,玩不好,回家后肯定要闹。

所以,建议下班晚的家长,还是要让孩子早睡,可以早上醒来跟孩子玩,或者周末陪孩子。陪伴孩子,质量更重要。

 

2,建立清晰的规则,团队一致去执行。

这个方面值得多次强调。在班上我们一般换一拨孩子、换一个老师,都要再次、多次强调规则,强调一致的执行方式。

因为孩子的天性就是好玩好动以个人为中心,没有规则,群体的和谐就无法达到。同时,孩子也是通过这种途径学习如何跟别人相处,如何遵守群体规范。

规则要有目的性、少并且明确。

比方说我们班,为了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我们的规则有:对人用温柔的手;照顾我们的玩具;室内小声说话;室内慢慢行走;恰当使用家具。

家里可根据自己家的情况来制定规则。重要的一点是所有的团队成员必须态度一致,如果成员执行宽严不一,孩子困惑,最后受苦的其实还是孩子。

有个孩子的家里规定,晚上穿了睡衣后就不吃零食了,但是有次爸爸带孩子,为了让孩子听话,给了孩子一次冰淇淋,然后孩子连续几天睡觉前都非要冰淇淋。最后用了很多天,很多功夫,孩子很多哭闹,才又施行了原来的规则。

 

3,一心一意地陪孩子

这一点,幼儿园老师的条件得天独厚。

我们的工作就是陪孩子,我们上班期间不能使用手机,不能聊天,一切都是围绕着孩子。就说带孩子烘培点心吧,也是跟孩子的互动第一,最后的点心成品如何,并不重要。(所以我其实很不理解为什么有的幼儿园老师上班要回家长微信。)

家长陪孩子,很多时候可能还需要完成其他任务,比如说做饭、接电话什么的。家长自己不是全心全意的,孩子也感受得到。

有位家长抱怨,自己接个重要电话,孩子一直在旁边打扰。

其实,让几岁的孩子配合你,在旁边安静等你,你的期待是不是过高了?

虽然家长不可能像幼儿园老师那样,所有时间都一心一意陪孩子,但为了避免冲突,也可以这么做:

一方面,抽出一块儿时间,关掉手机,全心全意陪孩子。很多家长证实,那些经常得到家长高质量陪伴互动的孩子,更容易“放开”家长一段时间自己玩。

另一方面,那些重要的电话、会面,可以安排孩子不在场的时候。比方说,孩子睡觉时,或者队友带孩子时。

 

微信图片_20181211111535.jp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