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隔壁老王在新西兰
作者: 隔壁老王
简介: Hi,我就是隔壁老王,很高兴认识你!我想你一定听过很多关于隔壁老王的故事,但是现在这个有些不一样。 我的前半有很多故事——文学梦,广告人,新媒体,互联网,共享经济,汽车行业。我的后半生从新西兰留学开始……关于留学,一路走来有很多经验心得,可以借鉴,堪比攻略。你也知道,乐于助人是我的本性,赶快加我个人微信号“wangyuanwei008”,互动不一样的人生!

在新西兰,他们竟这样对我

发布时间:2021-03-22 10:46:36
分享到:

1.jpg

这段时间,因为疫情的关系,家中的长辈和国内的朋友对一个问题特别敏感,时不时地来向我求证一下:

你在新西兰有没有受到歧视?

新西兰歧视中国人吗?

他们这样问其实是有“依据”的,因为国内的媒体总是倾向于转载或报道一些外媒对中国不太友好的报道。

时间久了,国人就会产生一些错觉,不管目的是什么,反正就是全世界都是见不得我们好的敌人,都是看我们不顺眼想加害我们的人。

1.jpg

又加上这次疫情首先在中国爆发,然后扩散到了全世界,虽然中国也是无辜的受害者,但恨我们的人才不管这些,所以常理上来讲,歧视自然在所难免。

差不多同一时间,另外一个朋友问我,你在国外,他们的媒体是不是很喜欢黑中国?

他还发来了一张图,说这张图国内都转疯了,因为大家都说这张图在国外转疯了,所以大家都被气疯了,忍不住都转了,不转岂不是疯了。

2.jpg

在差点被这里面的逻辑绕晕之后,我很平静地告诉他,

第一,你说国内转疯了,大概是说的那些“不转不是中国人”的人,我们的朋友圈没有一个这样的人;

第二,你说国外转疯了,我在国外也没看到任何一个官方或者个人有发过类似的图片或信息。

我说与国内从高楼大厦到田间地头都很喜欢谈论时事政治国际风云的热闹景象相比,国外的人其实心态更平和,生活得更真实,并不怎么关心这些东西。

就我观察而言,他们的兴趣可能更多是在自己家人和工作上,一般不及家门外,更别说国门之外了。

3.jpg

还有,不要总觉得全世界都在盯着你,大家都这么忙,各国有各国的事情,自以为是的很引人关注和自言自语的受害者思维,其实是软弱和自卑的表现。

倘总是如此,这又和阿Q逢人便说赵老爷和他讲话了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我在这里有受到歧视吗?

不知道其他的人,反正我自己从来没有受到过歧视,不管是言语的还是行动的。

我身边的朋友也绝少有人有这样的经历,偶尔有反馈遇到类似不开心的事情,沟通下来也多半是因为文化差异或者语言障碍造成的误会。

4.jpg

但这并不是说这里没有歧视。

就像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一样,有人的地方就有鄙视链。

相信国内数不尽的地域黑,肯定让不少朋友背负了不该有的标签和屈辱;

也相信国内任何一个城市对待外地人的态度,只会比对待外国人的态度差很多,而绝无更好的可能。

作为一个农村人,我初到城市的时候,以及作为一个山东人我初到广州的时候,我对“乡下人”或者“内地人”的说法并没有特别的敏感。

我只努力做好我自己,自信而包容,好学而勤勉,并能以最快的速度去适应新的环境,进而入乡随俗。

所以不管是山东省内的城市也好,还是在国内任何一个城市也好,甚至在上海生活了十几年,我并未感觉到被歧视。

尽管大家都说某某城市很排外,但如果你生活的像一个本地人,尊重本地文化,本地人自然尊重你,何来排外之说。

6.jpg

虽然,新西兰的人文环境和国内不同,但这里也有乡下和城市,也有地域划分,同时作为一个移民国家,这里也更生活着太多的本地人和外地人。

只是这里的文化氛围塑造出来的国民性格整体是平和的,客观环境很少促使人们去做激进的事情,偶发的种族歧视事件也会遭到主流民众的鄙视和谴责。

相反,这里的人民对陌生人的友好和热情,以及根本不设防的助人为乐的精神却真的是深入骨髓,遍地开花。

谨举几个这几年在不同时间地点发生在我身上的例子。

8.jpg

四年前,我和家人第一次来新西兰自驾游,因为习惯了国内高速公路上便利的服务设施,事先并没有做多少功课的我,想当然的以为这边的高速也是如此。

一天从Rotorua出发之后发现油箱没油了,想着到下个“服务区”再加也不迟,然后直到开到油箱空了也没遇到加油站。

车抛锚在野外的路边,导航也没有信号,正一筹莫展之际,附近的农场主了解情况之后二话不说主动开车带我到最近的加油站灌了一桶油。

然后再带我折回来加进油箱,确认车可以发动并有足够的燃料可以返回那个加油站之后,他即挥手告别。

 

三年前,我再次来到新西兰开启留学生涯的时候,有一天放学从超市买了很多东西,当时天气不是太好,风又大,我提着走在路边不是那么优雅。

突然一辆车靠过来停在我旁边,一个老太太摇下车窗问问要不要搭顺风车,我犹豫了一下就上车了。

11.jpg

在路上聊着聊着发现其实她并不顺路,我说在路边把我放下就行,她坚持要绕路送我到家门口。

再聊着聊着她发现我还没吃晚饭,就邀请我去她家做客。我犹豫了一下就跟着她去了。吃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大家聊得很开心,一直到现在还保持着联系。

这种好事,至于我为什么一再犹豫,可以看我之前的文字:一次艳遇,让我的心回到从前

 

两年前,我结束在皇后镇的打工回学校做毕业答辩,在Omarama附近一个荒无人烟的小路上发生意外,车子被我开进了沟里,直接被撞得几近报废寸步难行。

那个地方既没有人往来,也没有手机没有信号,叫天不应叫地不灵。

许久之后终于有人经过,看到停车在路边的我,开车的大叔停下车来,简单了解了一下状况之后,就帮我试图把车弄到路上去。

两个人尝试无果之后,他就带我到最近的小镇上找救援,打电话报保险公司。临走他还把我的事故地点详细地写在了一张纸上,给那里加油站的工作人员交代,如果我有什么难题,请他们一定要帮我。

13.jpg

事实证明,接下来的事情多亏了那张纸,加油站的印度小伙子才顺利把我送回到了事故地点。

救援并非一番风顺,因为事故地点没有手机信号,我和救援人员都联系不到彼此,这期间一对骑行路过的夫妇又给了我无私的帮助。

直到车被拖到Twizel之后,入住的Holiday Park老板还帮我联系修车卖车事宜,并在第二天帮我定了离开的大巴车票,亲自把我送到车站。

再后面,一路上每到一处都有暖心而无私的帮助,让我的囧途不再囧,直到顺利回到学校。

 

一年前,刚来惠灵顿的时候,一天很晚下班,我迷迷糊糊回到家才发现把手机落在末班公交车上了。

当时,我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一时有些懵,没有手机也联系不到其他人,再说我在本地也不认识其他人,所以静下来的第一反应就是开车去追公交车。

然后就悲剧了,十几分钟之后,公交没有追到,我迷路了。

我既不知道公交去哪里了,也不知道怎么回住处。

只好先开到一家24小时便利店门口,把车停好,进去给一个店员说了我的情况。他马上问我要了我的手机号码打了过去,但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

他安慰我说会每隔5分钟打一次,如果有人接了电话我们就知道手机在哪里了。

就这样坚持了两个多小时,便利店的电话突然响了,一个人打电话过来说手机在什么地方,让明天上午去拿,并留了一个具体地址。

手机有下落了,但是怎么回家呢?

没有导航我根本不认识路,我来这个城市才几天,甚至没有手机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居住的具体地址!

我给店员说了我坐的公交车次和居住的区域,他拿着他的手机一个站点一个站点的确认,终于找到了住处的那条街,于是他拿出来一张纸开始画地图。

凭着手绘地图和模糊的记忆,凌晨两点多我终于回到了住处。

16.jpg

这是我自己经历的几件比较典型的事情,让我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从不绝望。

而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来自身边的人或者陌生人的友好举动更是枚不胜举。

或者在国内生活久了,受到这样的对待,诸如此类的帮助,一开始我会觉得有些“受宠若惊”。

但其实这就是本地生活的日常,每个人都在及时的为别人伸出援手,每个人也都在实时地收获着别人的帮助。

如今在这边生活久了,就会发现这边的人其实很爱“多管闲事”。

前面说的那些事情都可以归到这类范畴中去,或者再举个最形象的例子。

如果你开车没系安全带,旁边的车看到了一定会提醒你,倘若你系了安全带但开车不守规则,旁边的车也基本上会打电话给警察投诉你。

国内是一个人情社会,我们对规则没有给予最基本的尊重,所以才造成了社会的部分失序,使人与人之间显得更冷漠。

这里是一个规则社会,大家为是非善恶坚守住了基础界限,因此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很直接,这反而会让人觉得很温情。

这是来新西兰之后大家的普遍感受,也是我为什么愿意留在这里的原因。

现在我已经能越来越很坦然地去接受别人的帮助,也能越来越很自然地去给需要的人以援手。

西谚云: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诗经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18.jpg

*文中图片来源网络

 QQ截图20190214154042.jp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