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请就位2》最近频繁登上热搜,评委全员翻车双标的梗更是让大家议论纷纷。
不过最让小悟空在意的还是前段时间郭敬明和李诚儒的Battle大战。
起因就是因为郭敬明把一张通关的S牌,给了一位没有任何表演经验的男团成员,给出的原因是他认为的S不是super,而是Special (特别的)、Seed(种子)以及Student(学生)。
面对这番回应,在座的评委和后台后场的其他演员都开始议论纷纷。因为作为一个竞技比赛,一共有40名演员参赛,但只有8张s卡。
这件事被快速的推上了新闻热搜,大部分网友们都表达了这种做法确实有失公平。
(图片来源:微博)
这是一个竞技比赛,如果发卡不是按照演技实力为标准,而是按照评委的个人喜好或标准,确实极大影响了比赛的公平性。
在节目中,李诚儒也非常直接地表达了对这件事的看法,在发言过程中还被郭敬明打断数次。
从节目里看出,其他三位导师也并不认同郭敬明的观点,但只有李诚儒直接了当的说出了自己的观点。
郭李之争也直接反映了当今社会的的一个现象,以李诚儒老师为代表的老艺术家,相信只要有能力,就有市场;而以郭敬明为代表的部分新派导演却开辟了“独特”的取胜之路。
看完这个片段小悟空思考了很久,这个赤裸裸展示出“公平”与“不公平”的片段,不正是让孩子理解公平、学习社会的最好时机吗?
一、世界上绝对的“公平”是少数
当孩子有了对公平和不公平自己的理解时,我们要为孩子高兴,因为孩子长大了,已经有了初步的是非观和对外界的感知度。
但身为成年人的我们都知道,在这个世界上,绝对的公平是少数的。而孩子在思考公平或不公平时,他们关注的只有“区别”,并且是从自我出发,缺少场景及语境的。
因此,从孩子的角度来看,一切得不到的东西或非利己的事物都会叫做不公平。
什么是公平呢?公平或不公平是相对而言的,也是通过比较而得的。但比较又是按照每个人自己的标准来进行,那么每个人的理解就会有偏差。
公平并不是一定要“同等”,公平也需要视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比如全家人一起吃早餐,爸爸一顿饭能吃三个包子,孩子吃一个就饱了,那我们需要为了公平每个人都吃三个包子吗?
不需要,因为公平不是都一样,而是每个人都得到自己需要的。
二、公平or不公平,不是那么简单
著名儿童心理学家Jean Piaget 皮亚杰曾在《儿童语言和思维》中提到自我中心理论(1)。它是指儿童在2-7岁时只会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站在客观的、他人的立场认识事物。
(图片来源公众号:丽丽老师001)
比如在悟空每周的大班课上,很多小学员都积极举手希望能上台回答问题。但因时间的限制,有些小朋友没有来得及被老师叫到回答,这时敏感的孩子难免会产生小情绪,认为老师有偏心。
悟空班主任在课后都会积极的与家长沟通,让家长引导孩子如何化解这种小情绪。
因为孩子在这个年龄段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简单的觉得“我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是因为老师或者父母讨厌我,对我不公平”。
作为家长,需要引导孩子,公平和不公平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分辨的,会受到复杂的情景因素的影响。
三、比起抱怨不公,如何应对更重要
直至今天,人们依然在为争取公平而不断努力。这个世界其实充斥着不公平,如何让孩子坚强勇敢的面对并且快速积极的调节自己的情绪是最重要的。
把对不公平的抱怨变为主动去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真正要教给孩子的。
成为孩子的倾听者
当孩子向我们抱怨时,聪明的父母会做一个优秀的倾听者,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理解并感受他们要表达的想法,体会他们的心情并表达给孩子你的想法。
无论是否是孩子的问题,首先家长要做到理解他的情绪,然后带他换位思考进而解决问题。
明确认知“不公平”
前面也说过,孩子对于不公平的认知是片面且局限的。带孩子正确的认知不公平也是解决的关键。孩子认知的公平往往是“利己的”,大人也一样。
当事情偏向我们的时候,人们往往默不作声,而一旦不利于我们,人们就开始叫嚷不公平。
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不公平是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
比如有些孩子天生身体有缺陷或疾病,需要常年在医院疗养;而你身体健康,可以跑跳着上学交朋友,你们之间公平吗?
比如,和兄弟姐妹年龄不同,喜好不同,不能强迫所有人都喜欢你喜欢的游戏,因为这样也不公平。
坦然接受“不公平” 与其和谐相处
临床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詹妮弗.孔斯特曾说过:“虽然人们无法左右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但肯定可以左右自己对生活中不公平现象的反应。” ,
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如何与不公平共处,而不是因为不公平而消沉。
小朋友想要和妈妈一样不午睡,这时妈妈可以告诉他“你还小,正在长个子,多睡觉才能长得高呀。等长大后和妈妈一样大了,就可以不用午睡了。”
通过讲道理,让孩子知道为什么不同,进而接受不同的结果。
而有时候孩子更看重的往往是自己失去了什么,那么家长需要引导孩子看到他们获得了什么,比如你吃到了最后一块牛奶巧克力,哥哥只能吃糖果了。
转换思维,让孩子接受理解这些不公平。
转变思维 化为力量
人生的起点总是不同。我们要让孩子知道,当他们遭遇不公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化愤怒为力量,尽你所能做到最好,脚踏实地的努力,一定会给你最好的回报。
将孩子的沮丧心里转变为他们继续努力的动力比让他们愤怒于不公来说更有意义。
四、结语
作家刘墉曾跟女儿说过:
孩子,你愈大,
愈会发现这世界上有许多不公平。
面对不公的最好的姿态就是:
淡然接受,不自怨自艾,也不怨恨敌视,
努力奔跑,也能抵达终点,看到最美的风景。
孩子们要学会多角度地看待事情,
不执拗于不公平的情绪,
学着一点点改变自己,
学习、努力、拼搏、进取,
早日创造属于自己的公平。
参考文献:
(1)《西方心理教育学发展史》高觉敷 叶浩生;(2005)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