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小怪兽在南半球
- 作者: 怪兽妈
- 简介: 旅居新西兰的媒体人妈妈,家有三岁半小怪兽一枚。专注于东西方教育比较,分享与孩子有关的一切。
最近看好多人在讨论海清的“中年女演员感言”。
在FIRST青年电影展闭幕式上,海清在和周冬雨颁完奖后,叫上了台下的姚晨、小宋佳和梁静,还cue了当日没到场的马伊琍,发表了一段关于中年女演员无戏可怕的感慨。
其实这样的讨论早就不是第一次了。
之前《演员的诞生》里有女演员哽咽地说明明已经30+了,但还是要努力维持少女人设,害怕会被市场淘汰。还有姚晨去年的演讲,也是关于中年女演员事业瓶颈的主题。
网友们还曾杜撰出一部《淑女的品格》,让袁泉、陈数、俞飞鸿、曾黎四个女演员演一部中年女性剧集。
点子出来在网上呼声很高。不用尴尬地演男女主角的婆婆和妈,每个女人都表现出自由成熟的一面,听上去像是条中年女演员的出路,但怎么就没有制片和导演想拍呢?
(Photo from Google)
昨天看孟大明白说,这样的片子从专业人士的角度来说并不是好项目,这种咖位的四个女明星,片酬少说六七千万,再加上至少三个男性角色,片酬至少一个亿。这么大的投入,但因为女主太独立自主,就会缺少戏剧冲突,又不使用流量明星,观众不买账怎么办,谁敢冒这么大的险?
看看现在为数不多的中年女主形象,能够被市场认可的选择可真不多。
姚晨演的苏明玉算是近期最成功的一个女主形象,但她的事业和爱情都不是主线,只有与原生家庭的撕裂纠缠才是永恒。女主不但要因家庭悲剧有了情感缺陷,结局还要回归主旋律,选择与亲情和解。
(Photo from Google)
《如懿传》的收视率比《延禧攻略》差了一大截,观众觉得如懿太软弱,而魏璎珞骁勇,终其一生演绎对婚姻的绝望,不如手撕后宫的爽剧看着振奋人心。
刘涛演的《我们都要好好的》,女主角开场就是抑郁、自杀和离婚,讲的是“丧偶式婚姻”和全职妈妈的不满。这部剧收视不算好,观众觉得女主太作了,不知足,不明白为什么锦衣玉食的生活还无法让她快乐。
再看海清的那一番话,还真是心酸。这哪是中年女演员的窘境啊,这是当代中年女人的集体困惑。人到中年,不再燃,鲜有梦,人们的生活模式从各异趋向雷同,谁能避免婆婆妈妈?大约只有不婚不育者,才能所向披靡,成为战神吧。
(Photo from Google)
根据国际劳工组织的数据,中国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在2001年为70%,也就是说,当年的女性劳动人口中,有七成处在经济活动之中,非常活跃。这个数字在今年已经降低为60.6%,在不到20年间,近10%的女性失去了工作的意愿,全职妈妈的比例显著上升。
同样是国际劳工组织,在今年发布的报告《性别平等的巨大飞跃:为所有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中指出,在拥有6岁以下子女的领导者中,女性只占1/4,而在没有年幼子女的管理人员中,女性比例为31%。女性生育之后在职场上明显处于劣势。
即便还没有生育,女性在职场上日子也不好过。
智联招聘发布的《2019年职场妈妈生存状况调查报告》显示,已婚未育的女性对升职加薪最不抱希望,她们比职场妈妈和未婚女性的事业信心都要低。超过57%的未育已婚女性认为,处在婚育阶段令她们被动地失去了晋升的机会。
只要你打算生孩子,头顶就悬着一把达摩克里斯之剑,搅得你在职场上无法安宁。
(Photo by Daria Obymaha from Pexels)
孩子也确实是个分水岭。
多少人一直自信满满地以为自己攻无不克,从上学到就业,从恋爱到结婚,似乎已历练得足够成熟,可以将生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但你生个孩子试试,分分钟把你打出个怂样来。
不必羡慕带娃出游美拍的轻松愉悦,也不要幻想左手抱娃,右手流利地敲击键盘,有了孩子,生活必然充满鸡零狗碎,也没有谁能在狼狈不堪中获得幸免。你看到的是眼前美美的幸福微笑,而我能想象到的,是背后流过的泪水和揪着头发的抓狂。
(Photo by Ana Francisconi from Pexels)
有的人选择把育儿和家务托付于人,重新回到职场跟上脚步。美国前国务卿奥尔布赖特有句话说:“职场中的母亲都有一个名字,叫内疚。”个中滋味自不必多言。
除此之外是微妙家庭关系的处世之道,一面是作为第一养育人的决断和自我要求,一面是托付人拥有的指挥权和对养育贡献的品评。甭管所托之人是父母还是保姆,矛盾并无本质区别。
有的人则为了孩子情愿牺牲自己,是母爱爆棚,也是生活的无奈。
70后、80后所成长的环境最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我们从小被教育要取得事业的成功,要靠自己解决生活难题,可现在却要下定决心做一个全职妈妈,失去了事业的支撑,内心也要经历自我的逐渐坍塌。
当别人不再叫你名字,而是某某的妈妈;当你原本丰富的业余爱好,全被陪玩和遛娃消磨到身无长技;当你去银行办业务,在职业一栏找不到全职妈妈的选项,于是被迫选择“无业”时;当你在同学聚会和朋友圈里逐渐失去原本犀利的视角,变得无话可说时……这种当妈的感觉还真是挺丧。
(Photo by Daria Obymaha from Pexels)
为了证明自己选择的合理性,妈妈们对彼此免不了道德审判:
“你这么忙,一定没空照顾孩子吧?”
“为了孩子牺牲自己的工作和圈子,你觉得值吗?”
一声叹息。矛盾在母爱的本能奉献和自我发展的期许之间,孩子这道坎不但无法跨越,还牢牢扼住了中年老母亲多样生活的可能性。
Facebook首席运营官谢丽尔·桑德伯格在她的《向前一步》中写道:
“几乎是在同样的人生阶段,我们既被要求在工作时间上要有最大投入,生物机能又要求我们生儿育女。丈夫们通常不分担家务,也不帮着照看孩子,于是我们发现自己同时承担着两份全职工作。此外,工作场所也没有进化到可以为我们提供兼顾家庭所必需的弹性时间。这一切都让我们出乎意料、措手不及。”
(Photo by Oleksandr Pidvalnyi from Pexels)
原本以为西方世界能够更好地处理养育儿女的多角色冲突。后来渐渐发现,这不过是一个认不认命的问题。
中国家庭有老人愿意帮忙,维持好自己的工作才是人生的正义。西方社会,独立生活是社会的文化基础,没人帮你天天无偿带娃,如果能由祖父母每周帮忙照料一天,当妈的绝对已经感恩戴德了。她们的字典里没有事业不能中断,中断后就接不起来的说法,周围人都经历全职妈妈的过程,轮到自己,必然也接受得心安理得。
这样的社会环境让她们能获得很好的理念衔接,母亲之间的相互交流能让带娃更加放松和轻松。除此之外,天下的妈妈是没有本质区别的。虽然西方很多国家父亲的家庭参与度很高,但充其量只能做润滑剂,或者让妈妈获得片刻喘息的兼职者。在日复一日的枯燥和无聊中,我见过不少筋疲力尽和声嘶力竭。
(Photo by freestocks.org from Pexels)
能让妈妈安心全职在家,西方社会必然有它制度上的保障,接收新生儿的托儿所、社区每周组织的亲子活动、政府对全职妈妈的补助等等。
除此之外是职场对为人父母的包容,你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明天我要请假在家带娃,下午我要提前下班接孩子,这些话说出来,不会有人质疑你的专业和敬业。
全职妈妈重回职场也比我们容易得多。公司一年以上的超长产假制度、社会机构的技能培训服务、职场文化对中年母亲的接受程度等等,如果回归变得容易,暂时退回到家庭也就不再是难以做出的抉择。
哪个中年母亲不是在绝望中找寻希望。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