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小怪兽在南半球
作者: 怪兽妈
简介: 旅居新西兰的媒体人妈妈,家有三岁半小怪兽一枚。专注于东西方教育比较,分享与孩子有关的一切。

新西兰上学记 | 你以为当个学霸就能上哈佛吗?

发布时间:2019-10-14 08:59:16
分享到:

张一彬(Ben Zhang)是新西兰2018年最优秀的高中毕业生之一。他以极优异的成绩获得了新西兰最高学术奖学金,并被哈佛大学录取。

很多华人担心新西兰太过宽松的教育环境,会导致孩子无法成才,那么Ben就是缓解此种焦虑的明证。但Ben的故事不仅于此,每个人的成绩并非偶然,也不能将其归功于环境的或宽或严,只能说在培养一个完整的人格方面,新西兰的教育优势是明显存在的。

Ben的妈妈Lisa是一个爽朗的北京人,她既不是虎妈,也不是学霸出身的“考一代”。

听她来讲述Ben的故事,更觉得真实可接近,也借由她的口述,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哈佛招生背后的秘密。

论坛首页幻灯片-704x396-20191014-3.jpg

学霸+?=哈佛录取

很多人问过我,你儿子能被哈佛录取,是不是因为他是学霸?是啊,他是个学霸,但这不是哈佛录取他的原因。哈佛什么样的学霸没见过,你的学术成绩再好,它都不会觉得稀罕。

哈佛因为歧视亚裔学生被起诉,从去年开始公开考生的录取档案。之前是没有的,考生也不知道自己是因为什么被哈佛录取,很幸运,我们赶上了第一拨儿,这才知道哈佛究竟看上了他什么。

其中一个招生官写道,一开始看到Ben的申请,很担心是刻意美化过的,直到看到他一直在新西兰儿童热线(Kidsline)做志愿者,接听电话,帮助了很多有自杀倾向的孩子,这才相信他确实是一个有高度同理心,懂得关照他人的人。

1.jpg
(手捧Dux奖杯,Ben与Macleans College校长在一起)

在Kidsline做义工完全是他自己的选择。我一直在医院工作,可能是受此影响,Ben从小就立志要做一名医生。他问过很多人,怎样才能做一名医生,有人跟他说,想做医生,从小就要去做志愿者,于是他就听进去了。

他很喜欢Kidsline的工作,除了是志愿服务,他也因此挽救了人,他觉得这跟医生的职业追求是一样的。可以说,他做义工完全没有功利的追求,可能这才是哈佛认为的真的社会工作,而不是为了美化简历。

完成了美国大学的申请,Ben也差不多了解了几所美国知名高校的录取偏好。

 

哈佛所培养的是能够改变世界的领袖,因此在学术成绩之外,它希望招收那些全面发展,有奉献精神的人;

麻省理工非常看重学术能力,申请的时候不能展现出自己在多个学科上有同时优异的成绩,因为它可能会觉得你不够专注。它希望招收那些在某一学科上有强大科研能力的人,因此招收的中国学生比例也比较高,它不太在乎你的社会活动。

斯坦福喜欢招收脑洞大开、不走寻常路的学生它最喜欢。在申请的几所大学里,唯一没有录取Ben的就是斯坦福,他总结原因,觉得是自己太乖了,学习好,同时是学生领袖,不太符合斯坦福的要求。

这是Ben对美国顶级高校的个人见解,同时也是他与升学顾问多次交流之后慢慢建立起来的印象。

2.jpg
(Ben与哈佛校友在一起)

Ben读的是公立高中Macleans College,学校不可能有专门的老师辅导你进行海外学校的申请,于是就找了社会中介机构辅导美国大学申请。

给Ben做辅导是一个常青藤毕业的顾问,靠的是自己亲身经历和行业浸淫摸索出来的经验和规律。他对Ben最有帮助的一项是修改大学申请文书(College Essay)。

文书是考生自己写的小文章,内容是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它对美国大学申请非常重要,因为其他材料都是数据罗列,唯有文书可以自由地表达出考生的观点和个性。Essay的题材不一定要高大上,往往记录一些小事反而更能打动人。

3.jpg
(Ben为Macleans College拍摄的宣传照)

Ben的文书写的是自己在贫富对比中获得同理心、归属感的故事。

他六岁时跟着我们移民到新西兰,读的是奥克兰西区最差的小学,是学校里唯一的一个亚洲人。他写自己刚上学的时候很孤独,想加入同学的游戏,但是那些脚上鞋都破了洞的同学却嘲笑他手里有丰盛的三明治。

我们在他读初中前搬到了奥克兰东区最好的学区,在这里他看到别人手里都用的是Macbook,只有他用ThinkPad。一开始他拒绝别人借给他Macbook的好意,总跟人辩论买高级电脑不值得,当别人操作电脑遇到麻烦时还总想嘲笑他们。

直到有一次,他话到嘴边没说出来,他才意识到他终于可以战胜自己的羞耻感了。他想起小时候的三明治,想起他在贫困地区的小学同学,他们的心情其实是一样的。经历过贫与富的环境,他理解了曾经的那些怨恨,如何来面对贫穷带来的自卑,如何更有同理心,如何去正视这些问题。

文书主题确定之后,遣词造句费了相当大的力气。升学顾问要求他一遍遍修改每一个细节,改得太多后来都开始犯恶心。

4.jpg
(哈佛校园)

升学顾问还给他看了往年一些成功录取的学生的文书,其中有一个是同样考上哈佛的师姐写的,升学顾问的评价是,是他见过的文书里写得最完美的一篇。

写的内容是什么呢,是自己小时候使用胶卷相机拍摄照片时,更能表达真实的自己,在这个过程中能更深入地理解世界,现在改成了数码相机,记忆反而在海量的照片中泯灭了。

你看,没有什么宏大的主题,都是很个人化、个性化的内容。申请哈佛的学生成绩都是个顶个的棒,考官只有通过文书这样的软性材料来斟酌谁才是更合适的录取人选。


学霸如何炼成

说实话,我对我儿子没有太高的要求。

你看我们让他读的小学就知道了,是一分的学校(新西兰曾按照社区富裕程度,对各区学校进行十分位评级,一分代表最贫困,十分最富裕。2017年,教育部宣布取消这项评分政策,但民间普遍认为,分数越高的学校,教学质量越好。)

我和他爸都是普通人,你说我们怎么能要求孩子成为多优秀的人,比我们强点就得了。

要说孩子在小学期间的表现,确实各门功课都是很优秀的。但华人子女普遍成绩都好,也不能说在那个时候就确定说这孩子真是个学霸。

5.jpg
(Ben与父母在哈佛留影)

在儿子五年级的时候,他爸曾经想过让他跳级,于是我们就去找了初中的校长,想跳过六年级直接读初中。

结果肯定是不可能的。那位校长跟我们说,你们只看到了他学习成绩好,有没有想过其他方面他是否同步成熟。他说,“你的孩子只有10岁,初中的孩子是已经进入青春期的Teenager了,你让他跟比他成熟很多的大孩子们在一起,他很可能不会快乐。”

我想这就是新西兰的教育吧,学生不是只有学术的一面,他们是否健康、快乐,能否与周围环境建立起强大稳定的关系,跟学习是同等重要的事。

他读初中之前我们搬到了东区。初中的时候他成绩依然很好,但他从来没在课后上过任何辅导班。用他自己的话说,“学习不好的才去补习呢。”

他每天下午都是在体育场上度过的,要做大量的体育活动,网球、排球和足球都很喜欢,是校队的成员。

6.jpg
(一年一度的哈佛耶鲁橄榄球赛上,Ben与哈佛校长合影)

但我并不是说,学霸的养成是不费吹灰之力的。

我们虽然对他没有太多要求,但有一点做到了,就是从小给他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他直到现在读大学了,上课之前还是要提前预习的。

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就要求他每天必须学习一个小时。一个小时看似不多,但能每天坚持下来很不容易,即使我们一起出去旅行,或者他跟同学聚会回来很晚,都要先学习一小时才能睡觉。

再一个是给他买了国内直到高三的课本,家里人陪着他全部学完。

上高中之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大多都是概括性的东西,他基本都不听,全在自学。为了准备参加国际生物奥林匹克大赛,他也是买了一本奥克兰大学的生物教材自学,再参加了一段时间集训后去英国参赛,最后获得了世界金牌。

7.jpg
(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Ben与新西兰的其他队友)

但我们家长能做的其实很有限,Ben之所以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还是他自己的天资决定的。有这样的儿子,只能说我们很幸运。

他在高中时的学习成绩已经显现得足够优异了,足以证明自己是个学霸,也因此拥有了申请哈佛的底气。

除了13年级的生物奥赛金牌外,12年级时,他还获得了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的铜牌;

剑桥CIE考试中,AS Level物理新西兰第一名,A Level化学、英语新西兰第一名,总成绩新西兰第一名。所有剑桥考试成绩都是A+;

获得新西兰总理奖学金(新西兰最高学术奖学金,每年只有10名左右高中生获此殊荣),在总理奖学金考试中,物理排名全国第一,全部九门奖学金考试全部获得单科奖学金;

ACT获得36分的满分。SAT 2所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四门,均获得800分满分。

8.jpg
(在总理奖学金颁奖典礼上,Ben一家与怀孕的新西兰总理Jacinda Ardern合影)

他的理科都很强,尤其是生物。但最让我惊喜的是他的英语成绩,虽然不是母语,但在剑桥考试中拿到了英语全国第一。

我记得高中有一次开家长会,他的英语老师跟我说,“能够教你的儿子,我感到非常荣幸。别的孩子需要布置作业才会完成,Ben是每周主动交一篇作文让我批改。”

 

如何让哈佛更容易看到你

我们这些哈佛的华人家长有一个微信群。

刚入学的时候,学校给我发了封邮件,介绍大三的一个澳洲华裔学生家庭给我们认识,学校的目的是更好地帮助新生熟悉环境。我通过这个妈妈,认识了哈佛的华人家长。

去年哈佛新生有1000多人,我们微信群里有两百多个家长,有一部分是父母双方都在群里的,那么这届新生里应该有100多个华裔学生。

挺有意思的,我们这些遍布世界的华裔家长们因此凑在了一起,北美的最多,还有国内的,还有我们这些其他国家的。

9.jpg
(新西兰前总理Bill English在哈佛讲课时,与校内新西兰学生一起晚餐)

群里海外的华人家长比较活跃,可能因为文化环境更接近一些,共同的话题比较多。群里国内的家长往往不爱说话,这些家长们很多都是公务员,或者是名校毕业,但是都特别低调。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美国五所名校群,里面是哈佛、斯坦福、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和耶鲁的华人家长。

这五所学校是北美华人家长心目中的Top 5,没错,这就是华人眼中的美国名校歧视链。

这里面哈佛肯定是站在家长歧视链最顶端的。在国内以及第一代华人移民里,很多都有哈佛情结,觉得哈佛世界第一,当然这也是种偏见,老外就没有这样的名校情结。

作为移民二代的华人子女也不太会这么想,如果小孩同时被哈佛和斯坦福录取,多数都倾向于选择斯坦福。

但听Ben讲他的课程和校园活动,还是觉得哈佛真的不一般,听完连我都觉得热血沸腾。

10.jpg
(Photo from Pexels)

像我那时候读大学,觉得上课特没意思,大学一直是在混日子。之前我真想象不到,哈佛的学生对上课能那么痴迷,那么喜欢。

Ben现在还没有确定专业,会选很多不同门类的公共课。

比如他们有一门课叫未来文化场所,请的全是世界最一流的文化界人士来轮流讲课。第一节课请来的是波士顿交响乐团的艺术总监,第二节课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的设计师,第三节课来的是爱马仕的艺术总监。

还有一门中国政治课,研究的是民国至文革以前的中国,里面好多研究比国内学界做得更深入。我们家长在微信群里也讨论来着,好多人感叹,从小到大在孩子的学习上没帮上过什么忙,现在终于有机会解答他们的问题了。说到“大跃进”、“文斗武斗”,我们肯定比他们熟啊。

今年暑假他只回来了三个星期。他要回去参加一个哈佛和麻省理工合作支持的项目,在世界最知名的生物医学中心用试纸测试流感病毒,希望未来可以廉价快捷地检测出流感病毒的DNA。

11.jpg
(Ben在哈佛分到了大多数人不太喜欢的宿舍,但他自己依然很喜欢)

Ben一直是一个很主动争取机会的孩子。新西兰高中毕业在年底,美国高校开学在年中,这中间有半年的空闲时间,他跑去奥克兰大学医学部,跟教授一起研究渐冻人。

他跟奥大没什么关系,机会全靠他自己主动争取。他在生物奥赛集训的时候认识了一个奥大的生物老师。那位老师给了他奥大医学研究课题组负责人的邮箱,他挨个给人发邮件,问谁有项目他可以去参与,于是他获得了这个机会。

这可能也是小小的新西兰的一个优势吧,优秀的部分能够高度集中,只要走进了这个圈子,资源获得不是难事。

12.jpg
(Photo from Pexels)

Ben读的高中Macleans College是传统公立名校。在申请哈佛的时候,需要校长和两名老师写推荐信,所以想读海外名校的学生和家长就要注意了,学校真的很重要。如果是知名高中的校长,历年又有学生考进哈佛,对招生录取来说,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好印象。

Ben在Facebook上联系了一个考上哈佛的高中师兄,跟他请教了很多问题。国外的孩子这点儿特别好, 很乐于助人,知无不言,不怕麻烦也没有私心。如果学校有这样优秀的前辈,也能帮上你不少忙。

甚至哈佛在大洋洲的招生官去年还去Ben的学校跟有志于上哈佛的学生见过面,Ben当时就给招生官留下了印象,你说这对录取他能没帮助吗?

Ben读哈佛给我们一家带来了极大的幸福感,移民之后的一些不如意通通因此抵消了。不仅如此,Ben还拿到了哈佛的助学金,家庭年收入在10万美元以下的学生可以申请。

 

赴美留学的高额学费吓退了很多人,新西兰一些学生和家长就是因为这个原因选择留在本国读大学。

Ben能如愿入读哈佛,我们家也没有因此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真的是非常幸运和幸福。 

 

QQ截图20190809103741.jp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