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专栏名称:小怪兽在南半球
- 作者: 怪兽妈
- 简介: 旅居新西兰的媒体人妈妈,家有三岁半小怪兽一枚。专注于东西方教育比较,分享与孩子有关的一切。
五一小长假最后一天,北京的学区房又让人开眼了。
一套39平米,对口西城区重点宏庙小学的学区房,卖了1010万,单价高达26万/平方米。而且这不是个例,据附近的房产中介介绍,五一期间宏庙小学对口的房子每天的成交量在8-10套左右。
这个突然暴增最主要的原因是4月30西城区教育局出的新政,自今年7月31日之后,西城区也将跟北京其他几区一样,实行“多校划片”政策。
也就是说,原本每个学校都对应着唯一的一所小学,但如果你的房子交易于7月31日之后,就没法保证孩子100%上重点小学了,届时教育局将把学区内的所有适龄入学儿童进行统一安排,随机派位进学区内的各个学校。
政策一出,迅速迎来了一些赶末班车不惜血本的买家。
这条新闻,也让我曾为学区房焦虑的情绪一时间又上来了。
为了孩子上一所好学校,真的要从舒适的朝阳区搬到西边做海淀家长吗?天价换来的是“老破小”,一家蜗居,起早贪黑拼娃……
一想到那个画面我就两眼一抹黑。
后来来了新西兰,原以为解脱了吧。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佛系教育的新西兰,家长们一样会因学区房纠结,甚至被折磨得够呛。
学区
先给大家讲讲新西兰的学区概念吧。
跟美国很类似,新西兰沿用多年的Decile评分也是以社区富裕程度为评判标准的。1分最低,10分最高,社区越富裕,Decile评分越高,10分学校也被认为教学质量越好。
这个就跟国内的重点学校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中国的重点学校,是因为它有雄厚的师资。但新西兰不是,师资力量可以说是尽量做到公平,好的学校,说白了就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上的学校。
听上去怎么那么不靠谱呢?
没错,新西兰的Decile评分本来就不是为了评判学校质量的。
新西兰的公立学校以非强制的家长捐赠的方式替代学费。有钱的地区,能够募集到的捐款就多,贫困的地区,学校能筹到的钱就少,教育部需要根据这个评判,决定给哪些捐款不足的学校加大资金扶持。
但这项政策执行了三十年之后,不由自主地会背离原意。
英语里有个词叫White Flight,白人群飞。看最近的本地新闻,依然有教育界人士在讨论这个问题,富裕的白人搬离贫困人口增加的地区,导致了各个社区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剧,对学校所依赖的社区环境来说非常不利。
随着新西兰华人移民的增多,关于学区房的事,咱中国人怎能不欢脱地插一杠子?那些高分的学区房也就成了华人买家追捧的热点,现在在世界上最不缺有钱的中国人,学区房于是就被迅速热炒上去了。
那么,一个有钱地区的学校真的好吗?
整体上来说是这样的。
富裕人家普遍更重视教育,这个规律是全世界通行的,于是孩子们在学校的表现会更好,校园氛围更佳。
学校能够调动的资源更多,当然也就对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更加有利,相对来说,对好老师的吸引力就更大一些。
也有完全不认为Decile评分有价值的。像我的朋友Hugh是奥克兰南区一所10分小学的高年级老师,他此前的工作与新西兰众多学校都打过交道,他本人也是在美国拿到教育学学位的背景,对新西兰学校的看法是专业人士的眼光。
他曾经给我推荐过几个学校,我一对照各大社会机构每年的学校排行榜,全都属寂寂无名之列。他呵呵一笑,“对啊,我从来不看Decile,只看校长的教学理念,是不是有改革有创新。”
但对我们这些普通家长来说,能了解的不多,还不是要跟国内家长一样,认为重点学校一定就是好。所以教育部虽然最近取消了Decile评分政策,但未来一段时间之内,它仍然会成为家长们为孩子择校的标准。
买房?私校?
前段时间我朋友正在纠结到底是要买学区房,还是让孩子直接读私立学校。
他家住在奥克兰的北岸地区,有两所比较知名的私立学校,都很受华人欢迎。
私立学校不受学区的限制,但学位有限,需要提前报名。这两年随着报名人数,尤其是华人人数的增加,两所学校都开始组织面试录取考试。
其中有一所甚至需要提前好几年报名,如果你提前一年去报,校方会明确地告诉你,你娃基本没戏了,连面试资格都没有。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让我朋友有点纠结。
他家住在一个Decile评分不高的学区,如果两所私校的面试没通过,孩子该怎么办?但买房换房也是一件麻烦事。有段时间朋友开始频繁地在几所10分小学附近看房,能挑中的并不多。
新西兰的房子大多是带院子的独立屋,修建年代不同,房子形态各异,价格也是一房一价。在指定学区内,户型满足需求,同时价格能在预算范围内的,着实没那么多。
朋友看上眼的也有几栋,但每次都阴差阳错。
有一次是房子的屋检不合格,他觉得有风险。有一次是去现场拍卖,最后只剩他跟另一个华人家庭竞相出价。
“人在那种环境里会陷入疯狂的。”朋友心有余悸地说,“你加5千,我加1万,想到自己就是少花了一点钱,结果房子就属于别人了,怎么可能甘心。”于是两个中国买家抬着房价就上去了。
最后是朋友放弃了竞拍。他说,突然有一刻,他想到还不如努努力上私校,北岸的私校不行,那就转去其他区,华人少,学位肯定多。
于是他就没再加价,房子被对方买到了。
120万纽币,按照当时的汇率算,差不多600万人民币,跟小学只有几百米远,是那条街上最便宜的一栋房子。朋友说,买到房子的那个华人妈妈,竞拍成功后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看得出来她十分紧张,这栋房子就是她的命了。”朋友后来觉得有点后悔,在这之后他再也没看到这么便宜的房子。
再对比一下奥克兰“宇宙中心”的房价,120万纽币又算什么!
奥克兰“宇宙中心”是位于中区的一个双校区。这个片区对应两所10分高中,一所是男校,一所是女校,都是百年历史的老校,有口皆碑。
“宇宙中心”的房价早在五年前就突破了200万纽币的均价。也就是说,你想在这个区买一套很普通很普通、仅够一家四口居住的三居室,卖掉西城区那套顶级牛校的学区房差不多够用。
朋友现在已经踏踏实实地给孩子准备私校入学考试去了。
在北京上海,让孩子读私立学校的终究是少数。一个是学费贵,一个是教学体系不同,读国际学校就意味着没法再回到高考的框架里,除了出国,没有回头路可走。
新西兰私立学校跟公立学校的关系,跟国内很不同。
私立学校确实学费贵,但没有北京上海那么夸张。
北京的国际学校每年的学费平均大约在20多万,新西兰私校的低年级学费大约为1.5-2万纽币,不到北京的一半。
朋友给我算了一笔账,“孩子现在上幼儿园一年也要1万纽币,以后读私校跟现在比也没多多少嘛!”听他一算,我发现我也可以承担得起私校学费了!
其实我也曾经动心过,想去上私校。学校硬件绝对一流,一个班的学生也少,学校的课程安排丰富,采用的是IB或者剑桥课程体系,学业难度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水平会更好。
但我后来还是放弃了这个想法。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私校华人太!多!了!
有一次我去一所私校参观,在一、二、三年级的教室里发现全是一水儿的华人面孔。
我问老师,这都是中国人吗?
老师说,No, No, No,也有韩国人。
跟亚裔小朋友在一起,学校氛围一定会更好。但对于我们家这样的初来乍到者,我更希望孩子能融入最真实的本地生活里。
私校里的生态显然是跟外界生活完全不同的,这也是在低年级看不到本地白人的原因,不能说他们不重视教育,而是他们看中的不仅仅是课本知识和学术成绩。
很多公立学校都非常鼓励多民族、多文化的存在,这可以给学生们提供更广阔的的国际视野。记得一个kiwi妈妈跟我安利她儿子所在的公立小学,“我最喜欢的是看到课间时他们在操场上玩,我能听到很多很多种不同的语言,真感谢学校这么鼓励学生之间的多文化交流。”
风险
近七八年以来,学区房这个概念越炒越热,也遭到了很多诟病。但看看全世界,就近入学毋庸置疑是一个最优的教育原则,既减少通勤时间,又能跟所在社区保持一个强有力的联结。
但问题是,国内大城市里,学校之间教学水平相差太多了。
就拿北京来说,用学区房带动就近入学,但重点中学遍地掐尖又是怎么回事?
他们可以任意挑选符合心意的学生,让这些牛娃考出好成绩,证明自己是牛校。先不说这个逻辑通不通吧,学区之间的差异何时能够填平?
新西兰在这一点上做得好很多。没有升学考试,甚至没有统一的期末考试,孩子的成绩只有老师跟小家庭知晓,所以即便有Decile评分,但公立学校之间的差异也没有那么显著。
同时,公立跟私立的差别也没那么大。
去年我曾受新西兰教育推广局(Education New Zealand)邀请,走访了全国的一些各具特色的学校。为了能更好地展现新西兰的教育水平,我们去了3分小学、5分初中、9分高中,以及单性别私立学校、创新性小学等等。一圈下来,感慨良多。
如果将这些学校加以区分,我觉得最大的差异体现在学生的校服上。高分学区或者私立学校,学生们着装更加整齐,说明他们来自更富裕的家庭。
但从教学思路或者课程设置上来说,我认为各具特色。私校当然有它的好处,一个校园图书馆就把我震了,但3分小学同样鼓励个性化学习,室外活动空间的设施甚至比高分小学更好。
也正是这个原因,买高分学区房更对华人胃口,学校教学水平不差,手里还能落套有增值空间的房子。
但在新西兰买学区房同样是有政策风险的。
北京的学区房会因学区划分的变更,坑一部分家长,你以为新西兰就没有吗?!
去年在离我家不远的一个区就发生过这种事。
那个区特别像北京的望京,从一片农田苹果园,日益勃兴成为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兴商圈,人口增长得非常快。
这个区有一所9分小学,去年因为不堪在校生人数的重负,决定在学区里挖掉一个区域,这个名为UH的小区域从此将对口一所6分小学,结果UH区的所有人都不干了。
特别搞笑的是,这里面最激动的是做UH这一区的房产中介,由中介带头,迅速集结了一大批该区的家长,去跟学校论辩。
事情闹得全国皆知。
9分学校一步步退让,承诺说,目前的在校学生,以及在校学生未入学的弟弟妹妹,未来仍然可以入学该校。但UH的居民还是不答应,就像带头的中介所说,凭什么呀,给我们这区换了一所6分小学,那我们的房产不就跌价了吗?
事情过去一年了,至今还没有一个圆满的答案。
我的一个朋友恰好住在这一区,她家老大正在9分小学读书,老二在上幼儿园。一番折腾后,她深感疲惫,反而羡慕起我来。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很好奇我家是什么情况?
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家在一所10分小学的学区内租房子。在北京看过、经历过太多的买房糟心事,再加上奥克兰房地产市场投资空间还没看明白,主要原因是穷,我们一家决定先租房子住。
在好的学区内租房也不便宜,但好处在于,新西兰无论是买房还是租房,只要在学区内有固定住所,通通都可以去上学。
家住UH区的朋友之所以羡慕我,是因为我们搬家的成本更低。他们家在花园和房子上花了很多心血,刚把一切弄得妥妥帖帖,这时让他们换房打心眼里舍不得。
但继续住着,心里多少又有点不平。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学区房的纷纷扰扰。
*文中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