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
作者: 杨熹文
简介: 野路数奋进少女,50万畅销书作家,亚马逊新锐作家,大有熹望创始人。身体常驻新西兰,灵魂行走在世界各地,永远在牛逼的路上,一路狂奔,不屑回头。作品:《请尊重一个姑娘的努力》《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憋不住的新西兰人,成了疫情的大隐患

发布时间:2021-11-24 09:20:06
分享到:

* 此文发布于 2021年11月3日

最近新西兰有几件大事,一件是移民政策的松动,一件是房价疯涨,还有一件是疫情病例数蹭蹭上涨。

最后这一件事我特别担心,因为从事的兼职是服务行业,每天面对几百个客人,圣诞节在即,服务业又迎来一年中的最忙季节,虽然大部分病例还集中在奥克兰,但是蔓延到丰盛湾甚至全国各地,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上周六奥克兰爆发了5000多人的示威游行。虽然这一幕在众多欧美国家已经上演,场面熟悉却仍然揪心,这几日有人砸了疫苗中心,又有确诊者接连逃出隔离酒店,想到那么多人的辛苦抗疫,全要毁在这些人的抗议上,躺平最终将成为新西兰无可奈何却又迫不得已的选择。

与去年新西兰第一次封锁相比,这次封锁下的人们逐渐麻木化,尤其是在还没有病例的城市。

拿我住的城市举例,今年大多数人都习惯了出门戴口罩,却对很多别的限制放下警惕,不再一次性囤日常所需而是分次购买,外出时不再注意与别人保持两米距离,聚会和活动人数也没有严格的控制,上周日万圣节家门被十几个孩子敲响,似乎一切都恢复了正常,每日疫情病例也不是人们关注和讨论的话题中心了。

1.jpg

作为普通民众,我有这几点担心:

第一,虽然各大媒介都在告知公众新西兰拥有足够的食物储备,但是我却看到各超市里均有一些空荡荡的货架。这一年物价上涨,房价上涨,房贷利率也涨了几番,之前读到过一篇报道,40%的新西兰人存款余额不足1000纽币,对于很多没有储蓄习惯和规划的家庭,无疑要迎来生命中的寒冬了。

第二,新西兰的医疗硬件投入不足,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有专家提醒,新西兰应当为最坏情况做打算,预计明年每周新增病例可能多达5400例。现在看来这只是一个数字,但对一个只有500万人口的国家,这数字中很可能包含了你和你爱的人。

我最担心的第三点,也就是上文提到的陆续的抗议活动。不仅是示威游行,打砸疫苗中心的行为,也有人故意不戴口罩上街,并且人数呈上升趋势,他们大摇大摆地出入商场,被人劝阻而破口大骂,自以为特立独行,潇洒自由。

殊不知,当自由没有理智和教育作支撑,就会变成愚蠢。而愚蠢,总是伴随着代价的。

一转眼奥克兰已经封城10周了,对经济的重创可想而知,政府宣布在90%的民众完成新冠疫苗全程接种后,将结束“封城”式防疫举措。虽说打不打疫苗是自愿行为,但一种新的歧视正在出现,对于当下民众的压力,有一个网友形容得特别好,这无异于惩罚孩子的常见方式——“你不收玩具,好,那大家都不能玩,等着你收好了一起玩。你看,所有人都在等你呢。”

很多人对疫苗持有犹豫,但明白最终一切日常出行都要依赖一张疫苗证书。有一些高风险区域为鼓励民众打疫苗使出浑身解数,赠购物券,送免费食物,联名大咖演讲...几天前朋友来家里做客,说到现在的一个现象,“明明有权利拒绝打疫苗,却借口不知道疫苗这回事,以此要挟政府获得更多的福利,这是何等的无知和无耻。”

2.jpg

我联想到前不久一个客人,故意向商店要了三个免费口罩,而后口出狂言,“如果我得了新冠就是你们的责任。”

又想到朋友那一向关心社会的女儿,在疫情期间做起义工,每天穿着从头到脚的防护服,在高风险区域呼吁人们对病毒的警惕。

想到一个年轻女子在社交平台发布的视频,炫耀在封城期间想要来去自由地穿梭在两个城市有多么容易。

又想到街对面已经退休的护士邻居,在疫情期间主动回到诊所,抗起为民众打疫苗和科普的社会重任。

想到50余人无视封城的规定,在出租屋里狂欢派对。

想到患新冠后的老人,提出“把呼吸机留给年轻人”。

人生而平等,却并不同途。

总之,在这样一个国家,“弱势”群体总是备受保护,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还是自觉点儿,囤点货,避开人,好好吃饭,锻炼身体,然后,自求多福吧。

3.jpg

* 文中图片来自作者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