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优秀是教出来的
作者: 张老师
简介: 《奥克兰教育中心》创立于2001年,从事课程辅导(Year 1 – Year 13)、教育咨询、升学规划、留学辅导等服务,许多学生成功入读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牛津、剑桥等名校。领头羊课程UCAT(以前是UMAT)更引领众多学生入读新西兰和澳洲医学院。创办人张老师出版过《纽西兰的活泼教育》、《荷媚波光》等书,他也是《张氏心理学词典》中神经和内分泌生理学条目的撰稿人。张老师除了为本地中文报纸撰写教育专栏,十余年来每周二主持AM936电台的《优秀是教出来的》节目。微信公众号平台ID:besteduusa
联系方式: 09-6230366
关注二维码

大学申请选校,周延、理性、明智、策略兼顾是上策!

发布时间:2019-12-17 11:21:02
分享到:

 《周延又明智的选校,“大学申请”成功的起点》是2014年发表在报纸的专栏文章,本文是该文之增修版。标题中的“大学申请”应该改成“美国大学申请”较为贴切,但是,本文所讨论的内容对于申请新西兰、澳洲大学的高中毕业生一样具有参考价值,所以只使用“大学申请”四个字。

1.jpg

迈向目的之路,必先发现内心的召唤!

William Damon是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院士、Stanford大学教育系教授,也是当今世界上研究人类“各个年龄阶段个人发展”最杰出的学者之一,他在《The Path to Purpose:Helping Our Children Finding Their Calling in Life》一书中指出,今天的年轻人普遍缺乏“动机来源”和“目的感”。

这本书的中文译名为《迈向目的之路》,William Damon强调,年轻人对目的的追求可以主宰他的一生,它不只赋予人生意义和快乐,也赋予了人生“学习与追求成就的动机”。“目的感”在顺境的时候,能带给人喜悦;在逆境的时候,更可以带给人复原力。

这几年我的工作之一是关注并协助高中毕业生申请国内外大学,我发现很多学生确实缺乏“目的感”。有些学生则以“被常春藤或其他顶尖大学录取”为目标,这可以称之为“目的感”吗?非也!因为他们无法说出为什么这些大学才是首选的理由,也不明白这些大学是否真正适合他。以“这些是排名靠前的名校”不但无从形成真正的“目的感”,他们原本可以获得的“挑战乐趣”也往往被“深层焦虑”所取代。

前Stanford大学招生办主任Robin Mamlet认为,大学排名促成了大学申请过程中的“疯狂(Frenzy)”现象,使学生们只对排名前10或前15的大学感兴趣,使大众误认为只有那几所少数大学才是通往成功人生的捷径或唯一道路。“大学排名”变成了学生们择定目标的主要依据,阻止学生们去发现内心的召唤,也见证了William Damon在《迈向目的之路》一书中的忧虑。

经常有家长问我,孩子立志要学医,该预先做好哪些准备?同样的道理,我几乎都会反问,孩子为什么要学医?如果学医的动机鲜明、目的感真切,只要坚持下去,圆医学人生的梦想指日可待。

2.jpg

 遵循选校四部曲,申请大学不再迷茫!

美国大学申请专家Robin Mamlet建议高中毕业生在申请大学的选校阶段,应该采取“四步策略(Four-step Strategy)”,依序如下:研究自我(Research yourself)→研究大学(Research the schools)→做匹配(Make some matches)→平衡清单(Balance the list)。

选校四步曲的第一步是“研究自我”,先秤秤自己的斤两,审视自己的兴趣、个性、人生目标、学习能力、成绩、朋友、家庭、毕业学校。自己在毕业班当中的定位如何?美国大学的高端申请,你必须有本事先在当届的毕业班里脱颖而出。你得问问自己:“你是谁?”更要试着从别人、从招生官的角度评估自己的竞争力。

第二步是“研究大学”,你不能只针对原来熟知的那些大学,美国有近2700所四年制学院或大学,你应该根据大学的地理位置、气候类型、城市型或乡下型、学校规模(文理学院、研究型或综合型大学)、校园文化、专业强项、体育或社团活动多样性、招生限制条件等等,寻找自己喜欢的、适合的大学。通过这两个步骤的交叉比对,适合申请人的大学数目应该已经缩减到20或更少。

进入第三步,首先你必须冷静列出最适合、最喜欢、最有利于毕业后发展等“优先考虑事项”,一所一所做分析匹配,用“消去法”暂时删除匹配性最低的若干所,最后留下10-12所。

最后,申请人必须回到非常现实的问题,这些大学录取你的机会有多大?如果没有奖助学金,你的家庭负担得起学费和生活费吗?这就是“选校四步曲”的最后一个步骤──平衡并确定选校列表。

很多新西兰学生选校的唯一策略是“模仿”,简单地按照自己的SAT分数、学校成绩、学长或以前新西兰学生的申请成果,再参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大学排名和College Board、Princeton Review等书刊的大学介绍,就完成了10所左右的选校。过去几年,我曾经多次要求学生做出大幅度的选校调整,以免浪费时间去做一些没有意义的努力。

曾经有一位学生的自我感觉良好太甚,从排名1-10、11-20、21-30的大学分别挑选了7、3、2所,美国本土共有两万多所高中,够资格这样子选校的学生都没几位。Robin Mamlet说:“申请10所‘高度选择性’的大学,被录取的机率绝不是申请1所的10倍。”

3.jpg

最终的选校清单,四大类型或三大类型?

Robin Mamlet建议,最后选定的学校应该包括四大类:第一类是“统计上可能达成目标的(Statistical Reach)”,即使全面顶尖的学生,被Stanford、哈佛、耶鲁、MIT等“最高选择性(Best Selective)”大学录取也是一个概率性事件。除了“特招生”之外,没有任何顶尖学生保证能被“最高选择性”大学录取。这一类大学应该属于哪一级的大学,可以因申请人的综合表现而异,有些人的Statistical Reach级别学校或许只是More Selective或Selective而已。Statistical Reach类别学校又称之为“梦想型”。

第二类是“可能录取的(Possible)”,指申请人被拒绝的概率高于被录取的概率,一些条件相近的学生,他们的Possible类别学校可能有的被录取、有的被拒绝。

第三类是“很有希望录取的(Probable)”,申请人被录取的概率高于被拒绝的概率。推荐信、申请Essay或申请人的某一项经历、特质,甚至是申请人的“运气”,都可能让Possible或Probable二者产生翻转的结果。

第四类是“稳妥录取的(Solid)”,指申请人的条件、资格符合,基本上不会被拒绝的大学,这一类大学的特色是“录取率偏高”。

综合考虑录取机率、学费及生活费支付能力之后,如果需要平衡调整,可以从第三步骤“暂时删除”的大学中找回几所递补。假设最后确定要申请10所,四大类学校数目的合理分配就见仁见智了,从Statistical Reach到Solid,有人认为1-3-4-2较佳,有人采2-2-4-2;也有人干脆扩充申请总数到12所,以增加申请成功的可能性和安全性。

目前更流行的“三类型选校策略”,第一类就是“冲刺学校(Reach)”,又称为梦想学校,它要求的标准高于申请者的条件,那是奋力跳跃都不一定碰得着的天花板。第二类是上述Robin Mamlet的二、三类学校合并而成的“匹配学校(Match)”,至少有70-80%的录取可能性。第三类是“安全保底学校(Safety)”,指运气太差时仍有极大可能性被录取的学校。

三类学校采3-5-2、2-5-3或其他分配方式,依每个人的情况、考虑不同而异,如何选出三类学校?最终的选校清单究竟是谁说了算?我经常看到“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在这里栽了跟斗!

4.jpg

你是否正在打一场非理性、没策略的申请战?

最近又有一位成绩还不错、选课偏科严重、课外活动表现平平的学生表示“非Stanford不读”,这让我想起了《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资深升学顾问Dr. Annalee的一句名言:“一个很普通的学生被哈佛大学录取,这个梦已经破灭很久了!”

美国的不同大学之间,其学校特色、地理位置、校园氛围、规模大小、师生互动文化等方方面面确实非常多样化,大学选校,其实就是选择你未来四年或更长时间的生活方式。华人学生有很高的比例,其选校的唯一依据就是“大学排名”,单单从选校的观点来看,这已经让自己陷入了“非理性、没策略”的一场激烈申请竞争中。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这绝对是一门技术活!

De Anza college是加州硅谷一所入学门坎不高、学费低廉的两年制社区学院,每年大二结束时约有80%的毕业生被加州大学UC系统录取。UC毕业后在硅谷高科技公司直接就业,或进入顶尖名校研究所继续深造者更是屡见不鲜。对于中学时原本学术成绩平平或经济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这是以“理性和策略”战胜“排名迷思”的绝佳故事,它也是实现“学位价值最大化”的成功范例。

美国大学的申请阶段,要展现理性思维和申请策略,就从选校开始做起吧!

【本文曾刊登于2019年10月5日之报纸专栏,经原作者《奥克兰教育中心》张老师授权《天维网》再次发表】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版规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公众号平台 ID:besteduusa

QR Code_副本.jpg


  Skykiwi AD.pn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