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优秀是教出来的
作者: 张老师
简介: 《奥克兰教育中心》创立于2001年,从事课程辅导(Year 1 – Year 13)、教育咨询、升学规划、留学辅导等服务,许多学生成功入读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牛津、剑桥等名校。领头羊课程UCAT(以前是UMAT)更引领众多学生入读新西兰和澳洲医学院。创办人张老师出版过《纽西兰的活泼教育》、《荷媚波光》等书,他也是《张氏心理学词典》中神经和内分泌生理学条目的撰稿人。张老师除了为本地中文报纸撰写教育专栏,十余年来每周二主持AM936电台的《优秀是教出来的》节目。微信公众号平台ID:besteduusa
联系方式: 09-6230366
关注二维码

抛出了“阅读”的议题之后,孩子和父母如此反馈!

发布时间:2020-02-19 10:17:37
分享到:

《“课外阅读”是一枝具有神奇法力的“魔杖”!》一文发表之后引起了多位家长关注,本文将以漫谈方式讨论一下来自孩子和父母的一些反馈。

论坛首页幻灯片-704x396.jpg

培养写作力的最好方法是“大量阅读”吗?

1.jpg

这个质疑来自一位Year 6的女孩,她的学习良好、兴趣多元,妈妈以开明的态度和她讨论“如何才能写出好文章”,女孩认为“想象力”和“老师的指导”是培养写作能力最有效的两个因素,“大量阅读”就能写出好文章吗?女孩持着保留的态度。

妈妈担心女儿因不认同“大量阅读”而变成排斥阅读,其实,这孩子的反应值得嘉许,她以自己的成长经验说出了观点。处于开始探索世界的童年时期,多样化的活动、学习更有益于滋养活泼的身心,“阅读”只是童年生活的一部分,习惯的养成是渐进的,“阅读习惯”的形成更难以速成。小学和学龄前阶段,“阅读兴趣”的培养才是重点。

优秀的写作能力是多种影响因素培养出来的,写作的本身也是一种艺术,没有人能将所有影响写作力的因素完全量化并排序,套公式、模式化的培训方式不可能成就一位写作高手。我对女孩的妈妈说:“苹果的贾伯斯、微软的比尔盖兹都是大量阅读的信仰者和实践者,他们的写作、演说和创意何等地感动人心。”她答复:“是的,家长也需要借着阅读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女孩对于写作力培养的看法真是一针见血,“想象力”本来就是艺文创作和科学发明的泉源。令我感到惊奇的是,能够领悟“老师的指导”才是有效提升写作力的因素,这位女孩真的了不得!美国从20世纪末期启动“读写教育改革”至今,《国家教学与美国未来委员会(National Commission on Teaching & America's Future, NCTAF)》于1996年的研究指出,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学生成就的最重要因素,比学生的社经背景对学生的学习影响更大。没想到,新西兰这位六年级的小女孩,三言两语就为美国一个庞大的教育改革计划做出了部分结论,这也是我常常省思“以孩子为师”的原因。

2.jpg

美国正透过写作教育进行一场学习革命,一份评估报告显示,美国69%的四年级老师一星期只花不到90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写作,更严重的是,相当高比例的老师不知道该如何教写作。回头看看咱们新西兰中小学的读写教育,学校里的写作课堂时间占多少?足以胜任写作教育的老师有多少?我们无法乐观看待! 


“大量阅读”不等于“课外阅读”!

在中国的书城或书店,中小学生学习参考书区的规模总令我感到无比的震撼。天啊!同一个年级就有这么多的版本,数不完的“大全”、“冲刺”、“突破”、“必读”……,在中国当老师、做学生可真不容易啊!不用怀疑!中国的孩子个个都是大量阅读者。

当年我自己写过多本中学生的升学参考书,为了使教材更加丰富,我旁征博引许多课外材料并美其名为“延伸阅读”。说穿了,中小学生的参考书内容依然是锁定在教科书或教学大纲,试图以课后的重复阅读、精读、深度探讨、反复演练让学生在考试中胜出。本质上,读再多的参考书都不是“课外阅读”!

专攻“脑神经认知科学”的洪兰教授指出,在语文学习的领域里,“广泛阅读”的效果比“精读”好。从大脑和记忆的研究来看,记忆来自于“熟悉度”,常用字的神经回路连接得比较紧密,记忆比较好,借着广泛阅读,常用字得以在不同的情境下反复出现,透过内隐方式的学习,阅读者学到了这些字词正确的、巧妙的用法,写起文章来自然高人一等了。

目前中国从幼升小到高考正在进行一系列重大的历史性教改,北师大教授顾明远如此评论改革:“阅读和语文水平欠佳,做题速度、理解水平等等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考生甚至可能连试题都没时间做完。语文为王的时代已经不是口号,而是真的来临了!”有位人士加码提醒,不让孩子从小进行大量阅读,你的孩子就会被这个时代狠狠地抛弃。如果让孩子大量阅读,就能给孩子一个通往“罗马”的人生。最后,他还推荐了40部古今中外的文学或经典名著给小学、初中到高中的孩子们。

“大量阅读”不等于“课外阅读”,真正的“课外阅读”必须兼顾“广泛阅读”和“有效阅读”,阅读的素材可以涵盖文学、科技、艺术、小说、传记、运动等等。


“阅读质量”和“阅读素养”才是重点!

3.jpg

有家长问:“在电子书、网络、智能型手机等媒介读取信息算不算阅读?”

学术界对“阅读”的定义如下:“通过视觉感知,大脑接受外界文字、符号、图表等各种信息,并进行吸收、加工以理解符号意义的过程。”这么说,看电视都变成了阅读,网络科技更带来了阅读的革命。与其论战阅读的定义,不如关注阅读的“质量”。

阅读过程所产生的思想、认识和影响力决定了“阅读质量”,其影响因素包括阅读的读物、习惯、场所与时间、意志力、兴趣、积极性和阅读伙伴等等,以鉴赏、感悟、愉悦、热爱的心态持续从事阅读,高质量的阅读乃水到渠成之事,功利性(例如为了考试)或工具性(例如烹饪书等)则不一定能收获满意的阅读质量。实际上,“阅读质量”和“阅读素养”是相辅相成的。

《促进国际阅读素养研究(Progress in International Reading Literacy Study,简称PIRLS)》机构曾经探讨“阅读素养(Reading Literacy)”这个问题。他们称呼有策略、优质的阅读者为“S读者”,英文原意是Strategic & Super Reader。

“S读者”具备了下列五种素养:

1.能够理解并运用书写语言的能力;

2.能够从各式各样的文章中建构出意义;

3.能够从阅读中自我学习;

4.乐于参加学校及生活中阅读社群的活动;

5.能够从阅读当中获得乐趣。

阅读的价值在哪里?阅读的质量好不好?上述五种素养指标已经给出了答案。

大量阅读是美事一桩,读什么书?如何读?更值得关注。俄国教育心理学家Sukhomlinskii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一本课外书足以改变孩子的一生,为孩子找找这一本书吧!

美国著名的出版社Scholastic指出,家庭是鼓励孩子阅读最重要的推手,老师与学校的影响力居次,父母本身的阅读习惯对子女是否喜爱阅读起到了重大影响。可以肯定的是,“阅读质量”和“阅读素养”的启蒙场域在家庭。


“阅读”不仅是小市民的事,它也是国家大事!

4.jpg

我抛出“阅读”的议题之后,“微信”立即收到了一篇家长寄来的《德式阅读的力量:习惯改变命运》,阅读之后心有戚戚焉,我立即将它打印出来。读纸本可以避免“浅阅读”,也方便在重点处划重点、加眉批。原来,德国之民富国强与“读书成为全民文化”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全球疯迷的世界杯足球赛中“德国坦克”动见观瞻,您或许只想到德国足球是世界超强。其实,“普通阅读读者群”的人均比例,德国高居世界第一,充分体现了德国人对知识的尊重和阅读的热爱。

何谓“德式阅读”?这篇文章以具体的事实和数字指出德国人对读书习惯、读书氛围、读书设施的高度讲究。70%的德国人喜爱读书,一半以上的人定期买书,三分之一的人几乎每天读书,德国年轻人热爱读书不亚于对啤酒的喜爱。德国人的背包里随时都有一两本书,每一个德国家庭平均藏书近300册,人均藏书100多册。德国人说:“一个家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

德国有将近7700家书店,工作人员大约31000名;全国有1万4千多个图书馆,藏书约1.29亿册。建于18世纪、洛可可式建筑风格、气氛高雅的Wiblingen修道院图书馆,被誉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图书馆;……。只能用一句话来总结:在德国,阅读的故事说不完!

德国强大的背后推手是文化力量,那就是阅读的力量。《德式阅读的力量》作者语重心长地说:“中国人发明了造书的纸,但喜欢阅读的人却越来越少。”

【本文原来发表于2019年8月17日之《中文先驱报》专栏。经原作者《奥克兰教育中心》张老师授权《天维网》再次发表】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版规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公众号平台 ID:besteduusa

QR Code_副本.jpg


  Skykiwi AD.pn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