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优秀是教出来的
作者: 张老师
简介: 《奥克兰教育中心》创立于2001年,从事课程辅导(Year 1 – Year 13)、教育咨询、升学规划、留学辅导等服务,许多学生成功入读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牛津、剑桥等名校。领头羊课程UCAT(以前是UMAT)更引领众多学生入读新西兰和澳洲医学院。创办人张老师出版过《纽西兰的活泼教育》、《荷媚波光》等书,他也是《张氏心理学词典》中神经和内分泌生理学条目的撰稿人。张老师除了为本地中文报纸撰写教育专栏,十余年来每周二主持AM936电台的《优秀是教出来的》节目。微信公众号平台ID:besteduusa
联系方式: 09-6230366
关注二维码

医学人生点亮自己、照亮别人!您的孩子适合学医吗?

发布时间:2020-06-29 16:24:14
分享到:

2017年最新版本《医师誓词》的突破性修订增加了下面这一段:“我将要致力于自身的健康、福祉与能力,以提供最高标准的照护。”医生和其他所有医护人员能够照顾好自己,这样的医学人生才能点亮自己、照亮别人。COVID-19的新型肺炎疫情蔓延全球,看到众多在第一线奋战的医生和护理师倒下来了,内心无比沉痛!

李文亮、姜继军、毛样洪、蒋金波、徐辉、肖俊、林正斌、许德甫、刘智明、彭银华、夏思思、梅仲明、江学庆、袁洋洋、……,许多医生牺牲了,药剂师宋英杰、护士柳帆等众多人员也牺牲了,人们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中国至今已经染患COVID-19的三千多位医护人员最是让人揪心,因为,他们构成了护卫民众健康的长城。

黑暗总会过去,当疫情消退后,痛切检讨“孰令致之”是对此次医护之殇最起码的交待。

1.jpg

从“医学之父”到《医师誓词》! 

传说中,医神亚斯克拉皮欧(Asclepius)诞生于爱琴海东南一隅的科斯岛(Kos Island)。公元前460年的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斯(Hippocrates)在这个岛上出生、成长,并成立了一所医学学校,他个人的道德自律准则变成了该校的校训,载之于《希波克拉底斯誓词》中,这是现代版医学生誓词的起源。

科斯岛海岸有一棵巨大的法国梧桐树,传说中,希波克拉底斯曾在这棵树下指导学生。因此,早年希腊立志学医的年轻人都要在这棵树下以《希波克拉底斯誓词》宣誓。事实上,这棵法国梧桐树的树龄仅五百多年。旅人中的医学工作者常常刻意到这里景仰此一“活着的历史文物”。如果虚幻的传说能延续哲人先贤的理想和大爱,仍不失为人间美事一桩。

全世界大多数医学院为了加强医学生的学习态度、专业精神和医学伦理观念,在新生入学时即举行庄严的“白袍典礼”。仪式中首先邀请资深教授演讲,接着全体新生起立宣读《医学生誓词》并签名,最后由医学院院长协助穿上白袍,正式进入医学的殿堂。

 《医学生誓词》实际上就是《医师誓词(The Physician’s Pledge)》,它在官方文件里的正式名称一向是《世界医学会日内瓦宣言》。2017年10月14日,《世界医学会》在芝加哥举行的会员大会中通过了大幅度修订的《医师誓词》,其意涵比2005年的版本更加完善,并且将《医师誓词》这几个字以子标题的型式正式纳入宣言,它不再是《世界医学会日内瓦宣言》的别称而已。

2.jpg

这个最新版本《医师誓词》的完整内容如下:

身为医业一员:我郑重地保证自己要奉献生命为人类服务。病人的健康与福祉将是我的首要顾念;我将尊重病人的自主权与尊严;我将保持对人类生命的最大尊重;我将不容许年龄、疾病或残疾、信仰、族裔起源、性别、国籍、政治背景、种族、性取向、社会地位或其他因素的考虑介于我的职责和病人间;我将尊重病人所寄托给我的秘密,即使在病人死去之后;我将本于良心与尊严以遵行良好的医疗规范,来执行我的专业;我将促进医业荣誉和高尚的传统;我将要给予我的师长、同侪和学生应有的尊敬与感谢;我将要分享我的医学知识,为了病人的利益和健康照护的进展;我将要致力于自身的健康、福祉与能力,以提供最高标准的照护;我将不运用我的医学知识去违反人权和公民自由,即使受到威胁;我郑重地、自主地并且以我的人格宣誓以上的约定。

如同《希波克拉底斯誓词》一样,这一份朴实、洗炼、层次分明的誓词揭示了五项医者的职业道德和认知:一、对知识传授者怀感恩之心;二、竭尽自己之所能服务病患;三、绝不利用职务之便利做缺德或违法之事;四、严守患者之秘密,尊重个人隐私;五、生命自始至终拥有至高无上的尊严。

 

史怀哲“爱与思索的一生”!

人道主义者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 1875~1965)博士的故事感动、鼓舞了很多的追随者。身为牧师之子,史怀哲从小就是一个富有爱心的孩子,小时候目睹一些小孩生活在穷困的环境里,他深感同情与不安。和不同环境的孩子们一起上学对他颇有启发,使他后来能不抱偏见地和各种不同的人交往、做朋友。年幼时他曾经看过一个非洲人的人头雕像,史怀哲回忆道:“他脸上那忧伤而若有所思的神情,好像在对我诉说着黑暗大陆的悲痛。”

史怀哲在25岁时与父亲一样成为一位牧师,1904年的某一个早晨,巴黎传教士协会杂志一则“非洲人民亟需医疗服务”的讯息撼动了他,其中一篇《刚果地方传教士之所需》写道:“在非洲大陆丛林中,生活着一大群不信主的土人,该地没有传教士,生病时没有药吃,他们不懂真理、知识低落,…。”史怀哲认为这是上帝对他的召唤,更加坚定了将自己奉献给非洲人民的决心。

1905年,30岁的史怀哲已经是欧洲闻名的哲学家、神学家,也是一位琴艺非凡的管风琴演奏家。然而,为了更接近生命并实践对生命之爱,为了实现自己对上帝的承诺。他重入史特拉斯堡大学学医,八年后获得医学博士学位。毫不犹豫地,史怀哲与新婚妻子海伦转往非洲喀麦隆的兰巴伦,以牧师与医生的身分在这里待了半个世纪,直到90岁时以高龄病逝。

3.jpg

集哲学、神学、医学、音乐四个博士学位于一身,凭着演说、演奏和著作的收入,他可以留在欧洲享尽人间的荣华富贵。偶然的机缘,一本杂志改变了史怀哲的一生,他的义行和高贵情操,使他赢得了“非洲的救星、森林中的哲学家”等众多美誉,1952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殊荣乃实至名归。

盼望立志学医的有为年轻人能以史怀哲为典范!这世界也许不缺医生,但需要更多的史怀哲。从医神、希波克拉底斯、史怀哲到未来的史怀哲,生命之爱,将永不止息! 

 

您的孩子适合学医吗? 

美国的医学院是学士学位之后的专业课程,2011年有四千多人向哈佛大学医学院递交申请,721人获得面试机会,最终录取214位,实际注册165位,49位录取者选择就读其他医学院。敢于申请哈佛医学院者肯定是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其中竟然高达95%的高材生遭到淘汰,到底是哪些项目的评比居于劣势?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兼招生委员Dr. Gerald S. Foster表示,哈佛大学医学院真正在乎的是医学生在人格特质上是否具备正直、成熟、慈悲之品格,同时要考核申请人服务他人的承诺、领导能力、沟通能力以及与他人共事的能力。

4.jpg

《美国外国医学教育与认证国家委员会(NCFMEA)》对于很多国家的医学教育系统不予认可,因为这些国家在“如何确定医学生性向、如何确定医学生适合从医”方面缺乏完善的审查机制,甚至于医学院各自为政,欠缺第三者公正的评鉴。尖子生就可以成为良医更是极度错误的观念,很多学业成绩特优的人进了医学院之后,才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当医生;很多人当了多年医生,才被病人发现是个庸医劣医。投错行、走错路的医生,不但对病人不利,医生本人也终身无法从工作中得到乐趣。

12岁前往美国念书的王智弘医师着有《一个台湾小留学生到哈佛之路》及《菜鸟医生上前线》两本书。毕业于哈佛医学院的王医师表示,美国医学院面试委员会要评估的是申请人的背景、个性、兴趣、性向、抗压性、表达与沟通的能力,申请人对于以医学为职业的态度更是考核的重中之重。《美国医学会》曾经发布调查结果,美国绝大部分的医学院最终以面试表现为录取依据。

台湾颇受敬重的黄达夫医师指出,医学教育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早在进入医学院就读之前就已经开始,能否成为医学生则取决于个人的素质、性向、个性及教育背景。台湾大约有四千位医生是我的学生,二十多年的老师生涯接触过无数怀着“医学人生”梦想的孩子,我可以肯定地告诉家长朋友们,成绩特优、擅长考试并不足以成为一位好医师。

美国著名的医学史、生物统计学者兼医师Dr. Kenneth Ludmerer写了一本《Time To Heal》,他的重大发现是,社会决定了医师的品格和行为,医师的质量是医学教育与社会折冲之下的产物。他的名言是:“就一个国家而言,我们终究得到的是哪一种医师?这是我们自己的报应。”这就是为什么医学院必须对医学生选拔特别挑剔、特别在意的原因。

【本文原来发表于2020年3月7日之《中文先驱报》。经原作者《奥克兰教育中心》张老师授权《天维网》再次发表】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版规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公众号平台 ID:besteduusa

QR Code_副本.jpg


  Skykiwi AD.pn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