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强大的秘密就在“大学”!
2009年,日籍的趋势大师大前研一教授出版了《美国,再见(So long, America)》一书,痛斥美国在政治上丧失了宽怀与包容精神。并指出自2008年9月起,荒谬的次贷危机已经为美国“失落的十年”揭开了序幕,他对当时奥巴马总统 “改变美国”的诉求也表示悲观。
大前研一早年于麻省理工学院(MIT)获得工学博士,后来执教于斯坦福大学与UCLA,也曾担任母校MIT校董会的理事达五年之久,对于美国高等教育的运作、生态和内情知之甚详。尽管恋恋不舍地批判美国,他依然斩钉截铁地指出,美国强大的秘密就在“大学”,美国拥有两大不可忽视的东山再起力量:第一是来自全球的顶尖大学人才──学生与教授,第二是无与伦比的科技创新能力──以IT产业为代表。
瑞士的世界经济论坛(World Economic Forum)于2019年年终发布的《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The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9)》,连续三年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如附表。新西兰连续三年的排名是16、18、19,隔邻澳洲为15、14、16,中国在这一项评比中连续三年位列第28。
这个评比考核的依据包括4大类、12个项目,它们是:1.环境便利性(体制、基础建设、资通讯使用、总体经济稳定);2.人力资本(健康、技能);3.市场(产品市场、劳动市场、金融体系、市场规模);4. 创新生态体系(商业活力、创新能力)。整体而言,这12项表现的优劣深受人才多寡和创新能力的影响。
请注意,这个评比并非由美国的专业人士所主导。美国到底凭借着哪些优势?得以展现出强大且稳定的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前普林斯顿大学校长领衔的一个调查评估显示,美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虽然存在危机,但仍然以“创新”和“人才”遥遥领先世界各国。
美国的有识之士曾经担心其高等教育是否会像房市一样泡沫化?居高能思危,显示美国拥有一个具有反省和调节机制的高等教育体系,这意味着,美国国家竞争力的守护神依然屹立在那里。美国的国家竞争力究竟源于何处?大前研一给出的答案就是“大学”。
美国大学的魅力在哪里?
每年分别由《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伦敦泰晤士报》、《上海交大》公布的全球大学综合实力排名,前10、前20、前50或前100,任你怎么排,美国的大学总是囊括了其中的60%-70%。以大学本科、法学院、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等依专业排名,美国依然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OECD、McKinsey等权威机构调查评估主要工业化国家的15岁中学生,美国学生的数学、科学、语文能力排名总在20之后,甚且每况愈下。任教于波士顿一所大学多年的薛涌教授一直在思索:美国的义务教育在发达国家中处于末流,为什么高等教育却能独占鳌头?
宏观的大前研一教授这样子解析。美国大学的水平高,绝非美国人的智商较高。美国的大学广泛对世界开放门户,以国际化和领先潮流的课程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优秀学子,多所富可敌国的私立顶尖大学更不时以高额奖助学金网罗国外的菁英学生。他举MIT为例,博、硕士课程中的外国学生多达60%,他们互相竞争哪一个国家的学生最优秀,进一步带动整体水平的提升,形成了良性循环。
为了维持大学的竞争力,美国大学对于“明星教授”的挖角绝不手软,并且无远弗届。他们深知招牌教授、尤其是诺贝尔奖等级的更能聚集高水平的学生,然后再送出优秀的毕业生,大学的评价和排名自然提升,接着又聚集更多、更优秀的学生,形成了另一个良性循环。原本是杰出、古老大学摇篮的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因为高比例的本国学生、高比例的本校或本国大学毕业教授,大学充斥着同质性高的学术近亲繁殖氛围,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量,大学的没落是可以理解的。
美国大学普遍在教学的软件和硬件方面力求完善,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生经历了以校为家的校园生活后,大部分都认为自己的学校最好,甚至会抱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导》的排名是不公平、不科学的。大学校友网对于母校的回馈是美国高等教育的另一个特色,以常春藤名校宾州大学的沃顿商学院为例,其校友组织遍布世界各国,除了协助校友间联系情谊之外,执行以“财界人士为中心”的募款计划更是重点。有钱了好办事,钱用对了地方更能提升大学的功能。
美国的杰出大学、研究风气、创业环境和开放多元社会,共同创造出一套世界罕见、跨越国界的“人才吸引机制”,吸引全球的优秀人才来美国学习、任教,学生毕业后又留下来工作、创业,加州硅谷科学园区一半以上的老板属于外国裔,这许许多多人才的贡献又变成了美国的竞争力。
美国大学招收学生的游戏规则独步全球,他们青睐硬实力、软实力兼具的学生,使大学校园丰富又多样化,这也是美国大学的魅力根源之一。美国大学的魅力何在?一个说不完的故事!
“诺贝尔奖”获奖名单见证了美国大学之强大!
每一次带学生团拜访美国麻州与波士顿相邻的剑桥市,我一定告诉学生,哈佛和MIT所在的剑桥,有一项纪录是人类无法突破的,那就是诺贝尔奖获奖人数。至今九百多位诺贝尔奖得主中,六分之一以上来自这两个学术殿堂所在且文化氛围独特的小镇。
诺贝尔奖设立于1901年,统计美国籍与所有获奖人数的比例,前10年是1:36;二战前(1910-1939年)是12:129;1943-1997年为170:320,占了53%。之后的美国获奖者大多数是从国外移居美国的科学家。事实上,美国籍得奖人数的大幅成长,与美国大学之迈向强大是同步的。
至今120年的诺贝尔奖历史中,美国籍获奖人数的比例越来越高,其中80%属于科研杰出学者。近几年,每年的获奖者总有一半以上是美籍学者。华人在自然科学领域的得奖者仅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高锟、屠呦呦等寥寥几位。为什么美国在诺贝尔奖方面形成了垄断态势?因为,美国的高等教育提供了滋养学术和科研的肥沃土壤。
维基百科最近更新了一份统计,在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最多的30所大学里面,美国的大学占了19所。
Top 15之中,其他国家的大学仅仅插入了第2的剑桥大学、第9的牛津大学和第13的德国柏林洪堡大学。这一份统计的人数不是单纯指毕业于该校的人数,也包含了非该校校友之教授和任教、做研究的特聘访问学者。
以提出演化论闻名的达尔文说过:“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狼群中受到青睐而能够繁衍下来的,不是一个一个最强的个体,而是最强的一些狼的族群。”分析诺贝尔奖得奖者的国籍和背景,达尔文的理论似乎在这个竞逐学术桂冠的领域中得到了验证。在某种程度上,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数量决定了大学的质量和实力。看看这一份统计,美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何在?大家就心里有数了。
中国的父母不希望孩子整天在做题、考试当中虚度光阴,留学低龄化的现象说明了一件事情──父母期待孩子能尽早加入一个最强的族群、一个成功的族群。
【本文曾刊登于2020年4月29日《中文先驱报》之专栏,经原作者《奥克兰教育中心》张老师授权《天维网》再次发表】
*文中图片均来源网络,版规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公众号平台 ID:besteduu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