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我的新西兰
作者: 托尼
简介: 公号《我的新西兰》,这个我,其实可以代表每一个在新西兰的华人,并不仅仅是我自己。因为对人文故事一直以来的热爱,在这个人生阶段,我的小理想是做一个海外华人人文故事的公号,突出真实,即便因此而不完美。感谢第一年(2017年)就有100多位作者通过这个公号和读者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期待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一起记录生活。

大风吹出事故的奥克兰海港大桥,竟有这样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23-09-15 09:58:06
分享到:

论坛首页幻灯片-704x396(3).jpg

1.jpg

回到60年前可能没那么难。

2020年9月1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就将奥克兰人吹回去了,一个城市瞬间就瘫痪了。两辆货车疑似因为狂风发生了重大交通事故,大桥缆绳和部分潮汐隔离墩受损,奥克兰瞬间交通出现了重大问题。

按照NZTA的说法,接下来几天甚至几周内,大桥都将只有4个道可以使用。中间的四个道将暂时关闭,待修复后才能再次使用。而这几乎一夜之间就让奥克兰人回到了几十年前,那个时候北岸大桥刚刚通车。

二战结束后的新西兰迎来快速的发展,但因为地形的原因,奥克兰城区扩张能力有限。正在寻找空间的奥克兰,最终把视线放在了海湾另外一侧。那里是北岸(north shore),有着一大块宜居的土地和美丽的海湾,而那时北岸只有5万人口。

这个方案最终得到了通过。

1959年4月北岸大桥完工,比原计划提前了三周。看得出来那个年代的新西兰和今天还是差别很大的,也属于风风火火敢拼想超的。

2.jpg

这座桥从工程学上来说,属于箱式桁(héng)架(Box truss)结构。桁架这种结构非常古老,目前考证到的最早使用桁架的是公元前1250年古埃及人,当时的壁画上一艘正行驶在红海上的木船,绳架就使用了桁架结构。

1.png

比较常见的桁架结构至少有下面这些种类:

沃伦·特鲁斯 warren truss

2.png

八角形桁架 Octet truss

3.png

普拉特桁架 Pratt truss

4.png

弓弦桁架 Bowstring truss

5.png

国王柱桁架 King post truss

6.png

王后交桁架 Queen post truss

7.png

柱状桁架 Lenticular truss

8.png

格子桁架 Town's lattice truss

9.png

60年前的北岸大桥建设也广泛运用了这类桁架结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对比一下。

3.jpg

1959年5月30日时任新西兰总督科巴姆勋爵于正式开放了大桥,当天奥克兰万人空巷都走上了这条港湾大桥,官方的数据是超过106,000人,当年还发行了邮票纪念这一重要的事情。

4.jpg

这么多人赶着去走大桥,其实不仅仅是图新鲜,而是不走以后就没机会了。为了降低预算(没钱),新西兰最终采取的是瘦身的方案,这个大桥仅开放给汽车,所以自行车和行人是不能使用的。

而且这个桥也不是免费的,而是采取的借款修桥,收费还贷模式。这个也是世界很多国家重大公共工程的筹资模式。最开始通行费是2先令6便士(折今天$5.5);15个月后估计找零太麻烦,去掉了零头收2先令;1967年改币制后每次收$0.2,1980年涨价为$0.25(折今天$1.21)。

1984年3月31日,25年后建桥的贷款终于还完。政府兑现了最初的承诺,北岸大桥从这天开始取消收费站,成为免费的交通枢纽。

5.jpg

但是,你看看那个时候的大桥,是不是有哪里不对劲?

你很容易发现,那个时候的大桥就只有4个道。像极了周五因为这场车祸后的北岸大桥,双向各只有2个道了,所以两头都排起了长长的车龙。其实这种情况50年前就已经出现了,也就是大桥建成10年不到就不够用了。

当初都是为了省钱,所以修了这么苗条的一个大桥,奥克兰人没想到不堪重负的一天这么快就来到了。这个时候工程狂魔日本人提供了一个改造方案,创造性的在大桥两侧各增加一个箱形梁夹式部分,又被称为:“日本夹式钳”。

这一行为当时颇为引起争议,因为日本和新西兰在二战中所处阵营不同。不过最后这一方案还是被接受,大桥左右两侧因此又各增加了两个车道,开始了“开挂”的人生。

6.jpg

1969年,开挂的北岸大桥正式开始运行。

大桥的畅通无阻为北岸社区的建设提供了极大的帮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居住在北岸,20年后大桥很快再次遇到了交通堵塞的问题。

这一次新西兰人再次发挥了创造性,他们根据潮汐的原理引进了潮汐道的概念。方法是在大桥中间加了一个可以移动的水泥隔离墩,每天用专门设计的机械(Barrier transfer machine)将它们推移一个车道。

10.png

早上高峰期进城是5个道,出城3个道;随后回到进出各4个道;

下午高峰期出城是5个道,进城3个道;

随后回到进出各4个道。

这就像每天2次潮起潮落一样,这个中间隔离墩全天移动4次,所以也被成为潮汐道。

7.jpg

从这以后,北岸又迎来了30年的大发展,今天的北岸已经成为奥克兰著名的宜居社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这里工作和生活。从最南端的Devonport, Takapuna, Milford, Castor bay, Campbells bay, Mairangi bay, Rothesbay, Browns bay, Torbay,Longbay, 这一溜过去都是有着美丽海岸线的bay区。

不知不觉大桥又开始变得拥挤,但已经“开挂”,又增加了潮汐车道调节机制的北岸大桥实在是再也挖掘不出潜力了。

近些年,讨论再修建一个大桥,或者隧道的呼声不绝于耳,但雷声大雨点小。

因为今天在北岸再修一个大桥也许解决不了拥堵的问题,事实上每天早上的拥堵并不是在桥上,而是从十几公里外的Oteha valley的一号高速就开始拥堵了。毕竟,桥还有潮汐道,高速没有。

8.jpg

一场大风带来的意外让北岸大桥的交通情况变得更加恶劣。

接下来的几天(或几周),我们将回到1959年。那一年北岸大桥刚刚通车,双向四车道,没有潮汐车道。但今天的车流却与60年前不可同日而语,每天通过大桥的车流在170000以上。

其实,北岸大桥的最初设计使用年限是50年,不知不觉它都已经超龄使用了10年。周五我打算回家时正在Herne bay,所有去北岸的高速入口都排起了几公里的长龙,收音机里都是打电话讨论大桥的话题。

我在等待了1个小时还远没有到达高速入口后,坚决的掉转车头走18号高速回了北岸。虽然这边车流也很大,但还是流畅的,多走了15公里路,但差不多40分钟就到家了。这条高速就是用来分流北向车流的,虽然不是所有住在北岸的人都会方便使用他。

9.jpg

公共交通的建设往往需要前瞻性,属于典型的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也许今天的新西兰人也要考虑是不是要牺牲眼前的幸福,为后人想出一个新的公共交通解决方案。要不,这一场狂风就可能彻底打破新西兰最大城市奥克兰的平静,数万人都需要晚2个小时才能回家。

又或者奥克兰人也要开始适应新的时代,大家要像悉尼和墨尔本一样习惯居住在离主城区比较近的公寓里,更多的依赖公共交通出行,而不是每家每户还是期待住在300-400平米占地的house里面。

60年前北岸大桥刚通车时,无数奥克兰人跨越大桥找到了自己的“四分之一英亩梦想” quarter acre dream的大地物业。

可是今天,无论是建设新的跨海通道,还是建设密集型住宅,奥克兰人离曾经的梦看来是越来越远了。

*未标注图片均来源网络,侵删

10.jp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