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槭树街艾林聊幼教育儿
作者: 槭树街艾林
简介: 我是新西兰幼儿教师,一双儿女的妈妈,主要分享以“尊重”为核心的幼教理念和实践。

华人幼教告诉你:要不要给孩子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

发布时间:2021-08-25 09:21:39
分享到:

苏菲是个很用心的妈妈,经常跟我讨论育儿问题,有时还帮其他家长答疑解惑。

但一说起孩子看动画片这件事,她就失去了自信:

“知道不应该,可昨晚杰杰睡觉前非要看《小狗汪汪队》,不给看就哭不到头,只好给他看了一集。”

不少家长有类似想法:

虽然体验到电视电脑和手机给自己带娃提供了方便和快乐时光,但也知道让孩子使用电子设备“不好”,所以,每次给孩子看,内心都有点纠结。

这一点也不奇怪。

我在网上查阅过大量关于幼儿使用电子设备的资料,很多是由专业研究人员在实验基础上写出的报告,那些结论也并不完全一致。

不过,现有的研究结果,还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思路。(文中引用研究都有出处,但不想像写论文那样索引,有兴趣的请到文后连接找引用)

论坛首页幻灯片-704x396-3.png

下面就是我想对苏菲说的话。

 第一,你不用那么自责,给孩子看一集动画片不可怕。

一个关于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的“常识”是:对视力不好。

美国的研究人员做过一个实验,让一组半大孩子打电子游戏20分钟,然后测视力,发现他们的视力没有变化,而且,他们对灰度的辨识能力反而提高了。

也就是说,适当看电视玩电脑玩手机,对视力并没有损害。

但如果是近距离、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确实会引起眼睛疲劳、眼干、眼痛、假性近视、头痛等症状。

眼科医生建议:电子设备跟眼睛要保持适当距离,并且每使用20分钟,要休息20秒。

另一个关于使用电子设备的“常识”是,屏幕上快速变化的二维图像,会影响孩子的专注力。

罗彻斯特大学的教授Daphne Bavelier做过一个实验,发现那些每周花5个小时以上玩电子游戏的人,其多目标追踪任务完成得更好,也就是说,他们的专注力在游戏中得到了训练。

因此,你给孩子看一个15分钟的动画片,玩一个5分钟的益智小游戏,真的没那么可怕。

 

第二,睡觉前给孩子看电视,这个时间点不合适。

因为接近睡觉时间,孩子脑部的松果体会分泌褪黑素,有催眠作用。

而电子屏幕发出的蓝光,会发出类似“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的信号,抑制褪黑素的分泌,打乱孩子的生物钟。

所以,孩子往往越看越兴奋,不想睡觉,也睡不安稳,对孩子和家长,都是折磨。

还有,有的动画片和游戏的画面,可能会对孩子产生刺激,也会影响孩子睡眠。

所以美国儿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建议:

在孩子睡觉前1-2小时,最好不要给孩子看电视电脑和玩手机。

 

第三,不建议幼儿使用电子设备,主要是从孩子的大脑发育特点和学习特点两个方面考虑。

我们知道孩子的头三年极其重要,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特别迅速,1岁孩子的脑量已经是出生时的两倍多,3岁时已经是成人脑量的三分之二,7岁时接近成人脑量的95%。

1.jpg

而帮助孩子大脑发育和全面发展的,除了营养供给,主要是孩子的学习。

一个是在跟照顾人的亲密关系中学习;一个是玩中学习,就是孩子的自由运动和使用感官对外界的探索。

二者结合,保证了孩子的大脑神经元接收各种良性信息,完成神经元之间每秒大约700次的连接练习,构筑良好的人生基础。

2.jpg

显然,电视电脑和手机,不能给孩子提供亲密的关系,自由运动,和各种感官的探索。

对越小的孩子,越没有什么帮助。

想想0-3岁这个时期对孩子一生的发展何其重要,就会感觉让电脑电视和手机陪伴幼小的孩子,就是等同于浪费孩子的时间啊。

美国儿科学会对家长正式建议:

不要让两岁以下的孩子使用电子设备(跟家庭成员的视频聊天除外)。

 

第四,“转化赤字”:孩子为什么不容易从电子设备中学习?

不可否认,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比如两岁以上),有时会从合适的动画片和其他数码产品中学到一些东西。

但孩子从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感、自身体验中,更容易掌握新知。

我们经常看到两三岁的孩子玩照顾娃娃的游戏,抱娃娃,喂娃娃吃饭,拍娃娃睡觉,这是孩子把以前看过的、存在记忆里的景象,转化使用在自己的生活中,在不断练习和实践中建立、加深对这一景象的理解。

这就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

孩子也可以把二维图片“转化”到三维的现实世界学习。比方说我们给孩子读一本关于一个孩子生病住院的故事,那些没有去过医院的孩子,看书以后也能够给布娃娃打针、量体温、喂药。

但是把从电子屏幕上看到的二维画面“转化”到现实,好像不那么容易。

12个月的孩子就能模仿电视画面里的动作。有人针对不同年龄组的孩子(12个月,15个月,18个月,两岁,三岁)做了一个模仿实验。把孩子们分成两组,一组由真人给示范几个连续的动作,一组看视频播放这几个动作,然后请孩子们模仿。结果发现看真人示范的孩子对动作的完成度,远远超过看视频播放的孩子。

3.jpg

研究者把这叫做“transfer deficit”,我翻成“转化赤字”。

因此,孩子看动画片,玩益智游戏,可以接收到许多“信息”、“概念”,但却不容易转化成自己的“知识”。

4.jpg

所以,把孩子带到实景里去,还是帮助孩子学习的最好的办法。

物理学家费曼的父亲深谙此道。费曼的自传里写父亲经常带他到野外散步,观察鸟类。

“看到那只鸟了吗?”他说,“那是斯氏莺......即便你知道它在世界各地的叫法,可对这种鸟本身还是一无所知......所以我们还是来观察一下这只鸟吧,看看它在做什么……这才有意义。”

(插个话:这就是为什么幼儿园里最好不要给孩子看视频。孩子看老师表演讲述一个故事,跟老师互动,比孩子们在屏幕上看一个故事,学习效果要好很多。)

 

第五,“转化赤字”可以得到改善。

上面说了孩子不容易把电子设备上看的东西转化学习为自己的知识,但在家长的帮助下,这种“转化赤字”是可以得到改善的。

家长需要做的,主要是为孩子选择包含E-AIMS属性(engage,actively involve,meaningful and social interactive)的高质量数码产品内容(包括电视节目、视频、应用游戏和电子书等),并跟孩子联合使用。

首先,Engage--可以让孩子非常投入的

吸引孩子并让孩子全心投入的内容,应该适合孩子的年龄和发展阶段,反应孩子的现实经历,符合孩子的兴趣(跟幼儿老师为孩子设计课程的依据是一样的)。

实验发现,给孩子看现阶段不理解的内容,孩子不能投入,看了以后非但无益,还会让孩子烦躁易怒。

如果视频中有太多花哨的图片,也会分散孩子注意力。

想起小时候看过的朴素的《七巧板》,学了很多折纸技巧。

5.jpg

其次,Actively Involved--鼓励孩子积极参与的

有一个对30-36个月的孩子做的、在房间里寻找被藏起来的玩具的实验。

一组孩子观看玩具被藏到某个地方的视频;一组孩子看真人表演;一组孩子在平板电脑上观看,需要通过触摸屏幕才能看到被藏起来的玩具。然后,孩子们到真实的房间里寻找玩具。

实验结果是,看真人表演的孩子和玩互动视频(触屏)的孩子,大多直接向玩具隐藏地走去。而单纯观看视频的孩子,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找到玩具藏的所在。

由此可见,孩子的参与和互动,可以增加从电子产品中学习的效果。所以,为孩子选择的数码产品内容,最好是鼓励孩子跟屏幕形象互动的。

比方说电视节目,主持人应该模仿跟真的孩子说话的样子,语速放慢,对孩子提问后,给孩子思考和反应的时间。新西兰过去有个《You and Me》电视节目,主持人Suzy Cato就是这样做的,孩子们特别喜欢。美国的《芝麻街》部分环节也鼓励互动。

6.jpg

动画片类似《Dora the explorer》的,邀请孩子重复动画人物说的话,做的动作。儿子小时候经常看,我到现在还记得“Swiper No Swiping”这句话和动作

7.jpg

再次,Meaningful-对孩子有意义的

什么是对孩子有意义的内容?

跟孩子熟悉的现实生活有关,跟孩子已有的知识相连,孩子可以将看到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加以练习。

记得儿子两岁多时我经常带他去参加幼儿音乐活动,回家后他喜欢跟着视频唱歌跳舞,有次我想给他一些中文音乐熏陶,打开了《我有一头小毛驴》视频。尽管我又唱又跳,可孩子不到一分钟就跑开了。

因为小毛驴的形象对他是陌生的,歌里描述的景象(骑着毛驴去赶集)跟他的生活更是没有任何连接。这首歌,对孩子就是没有意义的。

8.jpg

不过研究发现,如果你把不熟悉的形象变成孩子熟悉的形象,比如,如果当时我能给孩子提供一个跟视频中相似的毛驴玩具,可能情况就不一样了。

看过《冰雪奇缘》,给孩子Elsa的裙子、贴纸,都能帮孩子改善”转化赤字“,提高学习效果。

9.jpg

还有一个简单动作,可以把内容变得对孩子有意义,那就是 重 复

孩子一遍遍要求读书,重复观看同一集动画片,不断加强、全面化对动画片内容的理解,都助力于学习效果的更大化。

最后,Social interactive--社交互动

其实这不是产品内容,而是说孩子使用电子设备时,父母最好跟孩子一起看,跟孩子互动和提供支持。

比方说,父子俩头挨头在平板上玩一个小游戏,爸爸可以给孩子动作和语言提示、示范、指认,孩子学习效果会更好。

有的游戏应用还可以发送信息到父母手机,父母一起参与,鼓励孩子学习。

有时候父母没有时间跟孩子一起看,可以过后问孩子问题,鼓励孩子回顾、总结,加深理解。比方说:

“小猪佩奇今天去干什么了?” 

“Baby shark怎么跳?妈妈shark怎么跳?奶奶shark呢?” 

我以前分享过跟儿子玩游戏的事后互动(见《孩子玩的东西我不懂,怎么办?》) 通过鼓励他画游戏里的内容,用积木做游戏里的场景,还有跟我聊玩了个什么样的游戏,延伸他的学习,也弥补我没有陪他一起玩的遗憾。

这几周儿子放假在家,我下班回家想跟他一起沙发上坐坐,他推开我,我问:“你上次说的那个气球游戏,最好的气球有几个生命来者?”他马上小脸发光,一边拿笔画,一边滔滔不绝给我讲解。

好几个研究发现,父母陪孩子一起使用电子产品 (JMS:joint media engagement), 可以极大地帮助孩子减少“转化赤字”,即使对于大一点的孩子,一起看电视看电脑,也可以减轻电子产品可能带来的不良影响。

这就解释了学界一个自相矛盾的研究结果: 在不同研究人员针对不同收入家庭的孩子看同样时长电视的研究中发现,有的孩子因此产生了肥胖问题和行为问题,而有的孩子却没有这样的问题。

因为,那些把孩子扔给电子产品的父母,如果没有电视,也会扔给别的东西。而那些陪孩子一起使用电子产品的孩子,跟陪孩子看书也差不多。

你可能知道德国心理学家所做的那个令人震惊的实验:

让小学生画小人,每天看电视少于1小时的孩子们的画作是这样的:

10.jpg

每天看电视1-3小时的孩子们的画作:

11.jpg

每天电视时间无限制的孩子的画作:

12.jpg

其实想一想,并不是电视导致了孩子的画画水平,而是电视所在的家庭:

孩子们看电视时间很长甚至没有任何节制,意味着父母对他们的忽视和无时间陪伴;而那些看电视少的孩子,意味着除了电视,他们还有其他丰富的活动和父母的关注。

 

第六,两个“误区”。

关于给孩子使用电子产品,有两个一些人普遍使用却不知其危害的方法,或者叫“误区”。

第一个误区:家里的电视有人看没人看都开着,像一个家庭“背景片或背景音乐”。

一般人口多的家庭容易这样,因为总是有人要看电视。

这个对孩子其实很不好。

你想,孩子本来玩得好好的,时不时地就会被电视里突然发出的奇特声音(比方说电视剧里的警车声,气氛烘托音乐)吸引,分散了注意力。孩子的探索被打断了,也不利于专注力的培养。

还有,孩子可能被光影画什么的吸引跟着看一会儿,可看的内容孩子大多又理解不了,会让孩子感觉困惑和失去掌控,变得情绪烦躁。

一手抱孩子一手打电脑或看手机,跟这个道理一样。

13.jpg
(陪着孩子却冷落孩子)

第二个误区:用手机平复孩子情绪。

孩子伤心了,生气了,如果抱抱孩子,谈谈他的情绪,让孩子把情绪释放,感受到爱,孩子的情绪就会慢慢平复,也是一次管理自己的情绪的练习。

可是有的照看人为了让孩子赶紧安静下来,扔给孩子一个手机。孩子是安静了,但是情绪却压在那里,只是加入了内心负面积累的仓库,也失去了一次练习管理情绪的机会。

 

小结前面提到的六点:

1,给孩子看个十几分钟电脑电视,真的没关系,对孩子的视力、专注力没什么伤害;

2,睡觉前给孩子看电视看电脑玩手机,那是自找麻烦;

3,给0-3岁的孩子玩电子设备,几等于浪费孩子的时间,慷孩子之慨;

4,因为“转化赤字”的关系,孩子不容易通过电子产品学到知识,现实世界的经历是孩子最好的学习途径;

5,如果家长做得好,孩子还是可以通过电子产品学习的,家长的陪伴与互动超级重要;

6,提醒两个误区:不要开着电视当客厅背景,不要用手机安慰孩子。

 

一个比喻

有人把电视电脑手机游戏机等电子设备比喻为酒。我完全同意。

在适当的年龄,适当的场合,饮用适量的酒,可以怡情助兴,甚至延年益寿,

但如果不加节制,酗酒成瘾,酒就会害人。

14.jpg

电子设备也是这样,合理地使用电子设备,给你方便,对孩子的学习也会有所帮助;但如果不加节制,让电子设备成为孩子的保姆,让孩子上瘾,真的会害了孩子。

美国儿科学会对有孩子的家庭提出了一些基于研究基础上的建议(点文后的“原文连接”查看),可以参考。

 

家庭和个人方案

但是,到底要不要给、和怎样给孩子使用电子设备,每一个父母应该根据自己家庭的具体情况,自己孩子特点,自己可以做到的方面和程度,具体安排自己家的方案。

一些例子:

“完全一刀切的” ---- 硅谷的一些父母担心电子产品让孩子们上瘾和妨碍学习,与保姆们的工作合约中加了一个条款:将手机、平板、电脑甚至电视机都收起来。(《纽约时报》)

“部分一刀切的” ---- 一个来自韩国的朋友格蕾丝,三个女孩儿的全职妈妈,家里没有电视,只有一台电脑,孩子们到了高中才有手机。她致力于培养孩子的音乐才能,每个孩子都擅长最少一门乐器。

限制使用时间的 ----  我的家庭和我认识的很多家庭就是这样。但是限制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家庭要求孩子只在周末使用电子设备。我儿子10岁,每天屏幕时间1个小时,在放学后完成作业和家务后使用;周末和假期3个小时。我还会要求孩子在客厅使用,方便我们了解看的内容。另外,方案也会根据情况变化在家庭会议上进行修订

你家的方案,不管多宽多严,只要是家里人都同意又适合自己家庭的,对你来说,就是最好的。

如果需要,个人也可以针对某一个电子产品或某个方面做一个方案。

比方我一个写公号的朋友,感觉每天回复读者留言和提问花费很多时间,就规定自己每天只在晚上8-9点回复一个小时,其余时间做别的事情。

我网络上的朋友圈原来有两拨,一拨是新西兰系,主要在脸书,一拨是中国系,在微信。后来真的每天花在网上的时间太多了,就停了脸书。三年多来,也没感觉有什么损失,真的想联系的朋友用电话就行。

 

把节制使用电子设备带进家庭文化

这可以说是我的一个思考和实验。

我试图以设立仪式的方式,把节制电子设备的使用引入家庭文化,帮助自己和孩子抵御外界的纷扰。

几年前,我们家庭会议上通过了一个规定:饭桌上不能使用任何电子设备。

最后成了一种家庭仪式:只要吃饭时间到了,每个人都会放下手机、电脑,关掉电视,来餐桌吃饭、聊天。

不用费任何口舌,孩子们都会自觉遵守,还会对来访的客人强调这个规定。

因为他们理解这是家庭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家就是这么做的。(就像每年全家去露营,每个人的生日全家都去外面吃饭一样。)

我朋友Stacey,也把节制电子设备做成了一个家庭仪式。

她觉察到自己和老公都是“睡觉前抱手机、起床就摸手机”,夫妻间聊天慢慢减少以后,跟老公长谈,最后约定手机不能进卧室。

他们已经坚持了半年多,真的佩服他们!

 

孩子需要的,其实是你

我们可能听说过,也可能这么说过:

“孩子非要看电视,不开不行。”

“孩子死活要手机,不给不行。”

“孩子非要.......”

其实,孩子真正想要的,不是那些电子产品,而是你的关注,你的陪伴,你跟孩子全心全意的互动。

看了下面的故事,你会更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故事是来自新西兰的幼教朋友Camille以前分享在朋友圈的,我为之深深感动。征求Camille同意,我分享到这里。

飞机上,一个小朋友一上来又哭又闹,哭着要妈妈的手机。旁边的旅客也都很无奈。这位妈妈一直给宝宝解释,飞机起飞了要关机。可是孩子一直站在座位上哭闹,旁边的伯伯也说,这么小就离不开手机,表示很无奈。

我实在憋不住了。就问宝宝:宝宝你想要什么?

他说:手机。

我问他:你是想要手机做什么?

他说:我想看动画片。

我说:阿姨有一个特别好的动画片,不在手机里,可以拿在手里。你想要吗?

他停止哭声,开始看着我。

我拿了一张飞机上的安全须知。问宝宝:我感觉这个故事好有趣,你能给阿姨讲讲这几个小朋友都在做什么吗?

他拿着这个图片,非常高兴地给我说了很多,很多,观察到了很多以他的视角看到的故事,也问了我很多问题…...

其实,孩子不是需要手机,而是需要手机里有趣的故事,图片,或者声音…

为什么我们大人不能放下手机,(起码和孩子在一起时)全身心的陪伴自己的孩子呢。

现代科技可以适当运用,但是不要让手机成了“保姆”。

当我们年迈时,白发苍苍,您希望陪伴您的是您的孩子还是孩子给您的“手机保姆”…… 

(故事的每一个字都来自Camille,衷心感谢!!)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引用的实验资料主要来自下面几个网址:

http://pediatrics.aappublications.org

https://www.zerotothree.org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18/08/180806162718.htm

Ted talk

健康报

人民网

 

微信图片_20181211111535.jpg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