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Apple妈咪视角
作者: Apple妈咪
简介: 从中国到澳新,从辞职到三娃妈咪,从新移民到海外创业,连载更新四年移民路的育儿微信公众号“Apple妈咪视角”。

享有尊重和自由的小孩–新西兰幼儿园实拍手记(1)

发布时间:2017-09-26 11:30:45
分享到:

 30770ec2-e0ac-4901-9692-516884c82613

文|Apple妈咪

 我常在想,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让孩子在父母或老师完全不施压的情况下,自觉自愿地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不管是语数英那些常规学科,还是钢琴、画画、游泳或其他任何一项兴趣发展,都能形成真正的自主学习。

直到随孩子们来到新西兰,我终于理解,所谓孩子天生的求知欲是需要孕育土壤的。具体来说,大约就是:

-充分有安全感的环境;

-充分的接触和尝试;

-自由选择的权利;

-和充分施展自己、获得认可的舞台。

这个规律几乎适用于孩子的任何一项学习或兴趣发展。

————–

我仔细地端详着眼前这幅“神作”:

中间圆圆的蛋形纸片,两个啡色的叉形顶在头上,中间歪歪斜斜地贴着各色纸片⋯⋯任我这个妈妈想象力丰富,也不知道是个什么东西。

“妈妈来看呀!妈妈看!”两岁半的小宝兴奋地拖我到幼儿园展示墙前,指着右上角那幅“神一般”难以辨认的作品,“妈妈,那个,那个是我画的!”。

我仔细地环顾了一边周围其他孩子的作品,才依稀分辨出,这些纸片想要粘贴出的应该是一只KIWI鸟(新西兰的国鸟),只是,没有一副作品看起来整齐完美。然而这完全不影响,每个孩子的杰作都“张扬”地展示在那华丽丽一目了然的整片漂亮墙面上。

自此以后,看展示墙变成了每天我接两个孩子放学前的例行公事。

我不知道,这样一个小小的展示舞台对孩子有多大作用。

我看到的只是,在移居新西兰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

过去对平面或立体构建没有一点兴趣的四岁半岁哥哥,开始喜欢在家里捣腾画画、剪刀、粘东西、和建乐高;

过去很难坐定的两岁半弟弟,竟然开始坐在桌子前安安静静地玩上一小时剪纸。

在新西兰的幼儿园里,我看到,所谓孩子的兴趣发展,既不是父母给孩子报个培训班,每次上完课拿着老师指点下的“完美”作品向父母交差,也不是完全不管不问,任孩子瞎疯瞎玩。

每个孩子都是天才,每个孩子也都是独一无二、充满个性的,幼儿园所做的事情大约就只是,给这些千姿百态的小苗提供一片足够肥沃的土壤,让他们充分成长出各自的精彩。

Apple妈咪自己做了个总结,所谓肥沃的土壤,大约就是四个组成部分:

1、充分有安全感的环境

虽然Apple妈咪在来新西兰之前,给孩子做过不少亲子英语的功课,但是,面对彻底切换的英语环境,孩子的障碍是客观存在的,为此我特地挑了一所有华人老师,并且有一些华人孩子的幼儿园,想帮助孩子们适应。

带班的老师里有一位年轻的上海女孩,已经在新西兰生活了十多年,英文和本地人已经没有任何差异。但是每次我去接送孩子,发现老师都和我的孩子们讲中文,我曾一度非常担心,长此以往,不利于孩子的语言发展,是不是应该让孩子索性送去一个没有人懂中文的环境。

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才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孩子的英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刚来的时候,玩滑梯,看到有几个当地孩子在玩,哥哥常常会退缩、想换另一个设施玩;而现在,送去游乐场,他很快就会和讲英文的孩子们打成一片,简单的英文对白一句句冒出来,豪无羞涩。最夸张的一次,在儿童乐园我一时没注意,两个孩子不见了踪影,结果兜了一大圈,发现他们在远处的树荫下逗弄一对白人老夫妻的狗,哥哥还用英文主动向对方介绍了自己和弟弟。想来,做娘的我学了那么多年英文,主动和老外聊天还有不自在的感觉,孩子们竟然全无国界种族之分。

诧异之下,我去问老师,幼儿园是怎么做到让孩子那么快适应语言环境的,得到的答案,竟然只有三个字:安全感。

必须先奠定安全感,孩子才有可能开始吸收和学习。所以对于新来的孩子,特别是语言有障碍的,老师最重要的功课,不是着急教他语言,而仅仅是给予充分的关怀,帮助他适应这个大家庭,感到在这里很舒服、很安全。讲中文能够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回应,并且还能交到1、2个也讲中文的小朋友,对于奠定安全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当孩子感觉到安全、自在以后,他会自然而然想要,在这个大家庭里面,拓宽自己的社交圈,跟其他讲英文的老师和同学互动,从而自发地想要掌握新的语言。

2、充分的接触和尝试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形容新西兰的幼儿园,恐怕没有第二个字比“疯”更适合了。

一天呆在幼儿园里,老师和孩子们“疯”出的花样层出不穷。

首先是手工创意不断,完全是不怕收拾的节奏。废话不多说,放一些我家两兄弟在幼儿园做手工的照片,难怪回家都爱上手工了。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幼儿园有一个叫做EDUCA的系统,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账户,老师隔三差五就会在上面放一些照片和小故事(家长只能看到自家孩子的照片和故事),非常有意思。

幼儿园里面还经常带孩子们一起制作各种食物:饼干、春卷、披萨、蔬菜汤⋯⋯花样层出不穷。

下图就是EDUCA系统里面,老师描述孩子们一起做团子的图文故事。

341

345

 

此外,幼儿园不定期还有各种节日,什么毛利新年、海盗日、睡衣日等等层出不穷。甚至有真正的消防车开来幼儿园,让孩子们感受真实的消防演习。

下图是幼儿园的海盗日活动。

342

总而言之,幼儿园就是一个帮助孩子充分去接触各种活动、体验各种“疯”的基地。

3、自由选择的权利

忆当年,我是怎么会讨厌画画的?

老师说,画不好,你给我留下来,继续画!

我是怎么会跳不好绳的?

老师说,跳不好,你给我留下来,继续跳!

如果你我小时候有过这种被逼迫而厌学的经历,就千万不要再重演在孩子身上了。

所谓兴趣,孩子必须拥有自主选择权。

我有问过这里幼儿园的老师,这么多丰富的活动,每天是怎么安排的。可意外的是,老师回答,每天除了三次,每次15分钟的MAT TIME(小朋友全部围坐在地毯上听老师讲故事、唱歌、聊天等)外,其他全都是FREE PLAY(自由活动)。

所谓自由活动,并不是老师休息去了,随孩子们去疯。相反自由活动才是老师们更辛苦的时候。通常,同一时间段,教室里或者户外会有2到3个不同的活动在同时进行,每项活动都至少有一个老师带着,孩子们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选择不同的活动来参加。事实上,是老师们需要发挥创意来安排自己的活动,以便吸引孩子们来参加。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用了一个词叫做INVITE(邀请),老师邀请孩子们来参加自己设计的活动,换句话说,老师和孩子是平等的关系,孩子的意愿被充分地尊重。

没有人会逼你去做手工,但是看到自己的朋友们在手工台上玩那些漂亮的纸片,有几个孩子不心动,不想去看一看、试一试?

一个手工台可能只好坐4个孩子,第5个孩子也想参加怎么办?在边上边看边等吧。于是,此刻坐在那里做手工的孩子,在朋友们的目光下,会不会更有动力要把手上的活干得漂亮一些,以得到同伴的艳羡?

换位到我们做父母的,与其逼迫孩子去学习,是否应该考虑怎样让孩子充分接触到那个学习氛围,自发自愿地渴望要参与其中,并获得同伴的认同?

当然,孩子是自由的,即便他没有做选择,我们是否也只能够在氛围上多下功夫,在活动的设计上多下功夫呢?

4、充分施展自己、获得认可的舞台。

在新西兰,不管学习什么,老师一定会给孩子展示自己的舞台。

学乐器的话,定期一定会有全体学员家长到场的演奏会,每个孩子都要上台,即便是弹奏非常基础简单的曲子,也会得到大家的聆听和掌声;幼儿园的话,每天例行会给每个孩子上台说些什么的机会;手工作品的话,必然会有展示墙。

除此以外,老师还非常注重及时给予孩子正面的反馈。表扬孩子的时候,老师不会简单地说Good Job(做得好)!而是会具体地表扬出孩子哪里做得好。孩子听讲坐得定,老师说Good Listening;孩子好好吃饭,老师说Good Eating; 孩子独木桥走得好,老师说Good Balancing; 孩子用礼貌用语,老师说Good Manner等等,永远给予具体、正面的反馈。

下图为儿子幼儿园的其中一面展示墙,那些小雪人都是孩子们做的。

343

下图是幼儿园的院子一角,兄弟两第一天去幼儿园的时候拍的。

344

无奈的中国式琴童

既然说到孩子的兴趣培养,忍不住想要说道说道“琴童”。Apple妈咪小时候就是一个失败的琴童,从8岁开始练琴,到后来一次次考级,一直到15岁因为父母不再坚持而停止练琴。整整7年,花费了无数的时间和精力,换来的结果呢,结果是从15岁到现在,我再也没有碰过钢琴。

中国的琴童之多其实远超世界其他国家。《纽约时报》对此曾有报道:“在中国的大城市,周六日,走在街上的孩子如果没有背着小提琴,那他就是在去学钢琴的路上。”先不说这句话是否有些片面,但是无数家长因为自己的喜好或者竞争意识,而为孩子选择钢琴却是不争的事实。

著名旅美钢琴家茅为蕙女士曾经描述过一个很有意思的现状,说的是中外教育的区别:在国外学弦乐器的孩子比中国的多。每个学校都有弦乐队,学生们觉得弦乐队是一个集体的团队,在其中能有归属感。但钢琴是一个单独演奏的独奏乐器,演奏形式较为单一和枯燥。但她问过很多中国家长,家长的回答往往和国外相反。他们的代表意见是:我们不希望孩子成为群体中的一员,我们需要他比别人都优秀,我们偏偏就是要选择一个单独演奏的乐器来突出孩子的与众不同。

好吧,正是这个“与众不同”让无数孩子的学琴之路彻底告别了成就个人兴趣的可能性。在我小时候的记忆里,从来都只有枯燥的练琴,充满压力的考级,从来没有哪怕一次,我会认为弹琴是我的兴趣和喜好。

为什么呢?没有同伴、没有氛围、没有自由、没有舞台、没有认同。

不是我反对小朋友学琴,而只是说,我们是否有能力为孩子创造那些当年我们没有获得的东西:

或许是几个一起学音乐的伙伴,隔三差五就会在一起合奏或轮流弹奏,互相欣赏;

或许是一个公众的舞台,让孩子定期就能够表演和发挥,并且得到真诚的掌声。那一定不是枯燥的考级,也不是朋友来家里吃饭时,顺便弹一小曲,获得一些客套的赞美;

或许是其他任何一种稳定、持久的音乐浸润,让孩子自主自发自愿地想要去练一手好琴。

如果没有那样的氛围,或许,我只能选择,不让自己的孩子成为那个无奈的琴童。

新西兰幼儿园概况

因为常有读者问起新西兰幼儿园的情况,所以既然说到了幼儿园,也在这里普及一下概况。

在新西兰,幼儿园(Childcare)通常接受0-5岁的孩子,儿子所在的幼儿园,最小的宝宝是从三个月开始上幼儿园的,宝宝的妈妈每天2次会到幼儿园来给小婴儿哺乳,在幼儿园里面,老师会完全按照家长要求的作息计划安排小婴儿的生活,让宝宝在幼儿园里面获得充分安全感的同时,逐渐适应同伴和小集体的生活。此外,幼儿园的时间也比较灵活,家长可以决定每周送几天,每天送几个小时之类。

聊聊孩子,说说移民那些事儿,更多育儿原创文章,欢迎浏览:Applemammy.com,或添加微信公众账号:Apple妈咪要移民(ID:Apple_Mammy)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