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Apple妈咪视角
作者: Apple妈咪
简介: 从中国到澳新,从辞职到三娃妈咪,从新移民到海外创业,连载更新四年移民路的育儿微信公众号“Apple妈咪视角”。

你为什么憎恨你的生活?纪实我的第一次新西兰露营

发布时间:2017-11-08 17:55:44
分享到:

 

文|我家姑娘

这一期,咱们先来聊聊村里老少咸宜的户外活动之一——露营。

在钢筋水泥世界中长大的我,对野外生活的概念只停留在好莱坞电影和美剧的片段中;而帝都披星戴月的日子里,也鲜有蓝天白云下室外活动的机会。但在毒蛇猛兽绝迹、处处风景如画的新西兰,“户外活动”几乎就是本地生活的全部。

你为什么憎恨生活

记得还在读语言期间,有一次适逢中小学假期,我的一位男老师准备休两周的年假陪孩子去露营。

“两周?”一定是我听错了。在我看来,露营就意味着找个景色不错的地儿扎个帐篷,体验一下与荒郊野岭相伴相生的美景美色,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一下就好了。两三天足以,两个星期也太夸张了,缺电断水,三餐简朴,睡不踏实吃不香……而且窝在一个同一地方动都不动,就算是亚龙湾的五星级度假村,躺三天也腻味了吧。

当我一脸求真好学地提出“疑问”时,老师像看小怪物一样望着我,极其不解地反问道“why do you hate your life?”(你为什么憎恨你的生活?)

一言语塞,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安静地小住一段时间,陪伴太太和孩子们,享受一起动手做事的时光……这莫不是生活最美好的样子,害怕腻味,莫非是我已经离生活本身太远了?

大概是从那个问题起,我对kiwi的露营生活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是什么原因能让大大小小的纽村人民热衷于此,又是什么吸引着他们一次次不辞劳苦地从舒适的家中搬到艰苦的野外安营扎寨?

移动的公寓

朵是我读语言时的同学,北漂过的新疆姑娘,爽朗大气。她的寄宿家庭是一对虔诚的基督教徒,老夫妇每年都会在夏末出门露营,少则两周,多则个把月,多年以来从未改变。今年年初,老两口置换了一个全新的帐篷,有了额外的空间,于是,在他们的盛情邀请下,朵带着我前往陶朗加附近的一处海滩度周末。

在纽村待久了,户外用品商店中也见过超大的家庭用帐篷,可样品始终是样品,真的在海边的露营地见到我们将要生活两天的地方时,我还是由衷地大吃了一惊:这哪里是个帐篷?分明是个规规整整的公寓,还是一个一室一厅一厨一阳台的规格。

以下进入看图说话时间。

老两口的卧室里有一张标准双人床,衣架,床头柜和悬挂于棚顶的电灯,电吹风,电熨斗一应俱全。

客厅里有充气沙发,懒人椅,衣架和茶几,边角的小桌上摆着老式的CD机和散落的光盘,角落里还摆放着一台小型电暖气。到了晚上,摆上气垫床和睡袋,就成为了一间客卧。

如果仅仅于此,小伙伴们一定觉得我太没见过世面(当然,这也是实情),因为让我终极惊叹的,其实是一个几乎应有尽有的厨房:家用规格的冰箱,咖啡机,磨豆机,储物柜,可折叠桌椅,各种锅碗瓢盆(包括了功能型抗摔的硬塑盘子以及负责美美哒的瓷器,咖啡杯碟,芝士盘,烤盘一应俱全……比单身狗的我在家过的日子还全……捂脸泪奔),更不必提烧饭用的炉具灶具。

 

帐篷外是一个大大的遮阳棚,至少容纳8个人的餐桌和长椅整齐的摆放在正中,边上置放着两个躺椅,沙滩巾和杂志散落在一旁。

和老两口同来的,还有他们的大女儿和两个正在上中学的外孙女,于是大家便租了两块连着的营地,在这个“移动公寓”外,支起了另一顶大帐篷。

第一次走进露营地,才知道每一个帐篷、露营车都需要搭建或停放在指定的区域内,配套有电桩(上图右侧的白色柱子)和自来水(非直饮用水),安装好电线就可以取电入户了。

原本以为,大家只是在一顶硕大的帐篷里,一起“气垫床+睡袋”模式的打地铺,看到的景象却是一座移动的公寓,我这一副刘姥姥进大观园的样子也就不足为奇了。

因为这里是家

我们到的时候已是傍晚,女主人Jan正在准备晚饭,男主人Ken得知我从未露营过,耐心地当起了向导。看着我各种惊讶的表情包,有些好笑的他带我转到帐篷的一侧,一辆皮卡和一个封闭的拖车,“Jan还开了一辆车,可以带更多的物品,也满足日常出行。”

“你把整个家都搬空啦?”我惊叹道,Ken大笑起来,齐肩的银色长发被海风吹拂着有些凌乱,“我们有一部分的用具,比如这个冰箱,还有这里一些成套的厨房用具、炉具,储水桶,晾衣架……都是露营专用的,一些本来就在拖车上,一些打包好放在车库里,出行的时候搬上车就好。这一次我们只订了3周,所以也差不多用了4-5天的时间来整理物品。比如咖啡机和这些比较漂亮精致的碗碟是从家里的厨房带来的,我们两个年纪大了,这两年开始也要带床出来了。”

“可是,就为了三周的旅行……”我停顿了一下,咽下了后半句的“如此折腾,不麻烦么?”Ken似乎理解我的困惑,“你觉得这只是旅行,不值得这样大费周章?”“是!”我坦白道。他认真地指向帐篷门口悬挂的一块彩色牌子问我,“你看这上面写的是什么?”

“Welcome to our beach house(欢迎来到我们沙滩的房子)。”我读道。

Ken点点头,“That’s it, because it is our home(这就是了,因为这里是家)。”

厨房社交

落日余晖中,Jan招呼我们过来吃饭。拂面的海风略带凉意,却也格外清爽。谈笑间,天色渐黑。

用餐后,朵和我抬着装满餐具的整理箱,去公共中央厨房清洗。住惯了青旅的我很适应这样的生活,排队等待时,仔细看了看周边的环境:厨房大而明亮,烤箱、微波炉、冰箱等设备一应俱全,而且数量充足。无论是厨房一侧的起居室还是室外的活动空间都整洁干净,算得上是条件很好的营地。

*图为露营度假地厨房外侧的活动区域

晚饭时间刚过,排队的人不少。一个高大的爸爸带着三个小朋友干活,最高的才刚刚够得到洗碗台,于是矮一点的两个被安排擦洗好的餐具,蹲在地上的两个娃娃做得无比认真,画风甚是可爱。

除了我们这样的成年人,也有三三两两的青少年结伴来做家务,有营地上的邻居,也有自家的兄弟姐妹,还有刚刚排队时才认识的小伙伴。不多会,大家便熟络地闲聊起来,问清对方营地位置,相约第二天的活动等等。看似无聊的厨房,立刻变成很好的社交场合。

暴风雨来了

营地通常依山傍水,伴着海浪声醒来的清晨,阳光明媚。吃过早饭,两个女孩邀请我们一起去徒步。新西兰人热爱户外运动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一路上,健步行走的老年人,朝气蓬勃的年轻情侣,怀抱新生儿的爸爸妈妈,蹦蹦跳跳的小朋友们随处可见。步道修得很平整,只是坡度不小。正在山腰喘的时候,却看到一个小姑娘,拄着拐就超越了我,不禁感叹了好一会。

山顶一侧,有人在玩滑翔伞,在空中如同飞鸟一般自由翱翔;另一侧海岸线边,冲浪爱好者在驾驭大海的征程中若隐若现。

回到海边营地,孩子们或骑着自行车,或踩着滑板车在帐篷、房车间穿梭,大人们则或三五成群地聊天,或在躺椅上看书晒太阳。附近的沙滩上,一个调皮的爸爸正在做创意沙雕,主体是半身埋在沙滩中的四个孩子,而另一个户外爱好者正在尝试从水上起飞……

原本觉得露营生活会无聊透顶,却在这样的画面中慢慢理解了洋人的热衷。

吃完晚饭,朵和我清洗好餐具回到帐篷的时候,看到Ken正在收折叠桌椅,“今晚有暴风雨,我们得把外面的‘阳台’拆掉。”老人解释道。见我们人少又没什么壮劳力,邻居毛利大叔收拾好了自家的,就立刻带着朋友冲过来帮我们,刚好赶在大雨滂沱前,装好拖车,加固好主帐篷周边的地钉。

开了电暖气的客厅并都不寒冷,只是外面狂风刮动着帐篷的声音有点恼人。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甜点聊天,孩子们起初只是聆听,插嘴说些玩笑话和生活琐事,慢慢的,越聊越多:学校遇到的奇葩老师,考试遭遇的不公对待,朋友相处的少女心思……以往大人们总是探究不得的神秘小世界,就这样被打开了。

  

坐下来,说说话

当把所有人都在一个小小的密闭空间,没有无线网络,没有手机信号,没有人再抱着电子设备不放,“不得不”坐下来的时候,你大概会惊讶于身边家人或朋友们有趣的生活或精神世界,而重新思考在现实世界中,沟通的魅力。

想起以前在帝都和朋友聚会,通常寒暄到点完菜,就已经进入各自抱着手机玩的状态。最夸张的时候,明明是坐在对面的两个人,却在微信朋友圈里面一来一回地聊得火热,饭桌上却是一片安静。而和家人在电视前的对话,又有几次能不被漫不经心的换台、聚精会神的追剧打断呢?

我想,露营之所以能成为新西兰式的生活,除了这里的人们崇尚只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持生命活力外。更重要的,大概是尽可能创造一个亲密而安静的环境,让被虚拟世界分离已久的家人、伴侣和朋友有机会坐下来,说说话,回归生活和关系的本源。

原来,当我们在为世界的现代化、科技化疲于奔命的时候,也有一些人正在为把世界还原成本来的样子奔波劳顿……也许,这是他们钟爱于生活本来面目的最佳表达方式。

聊聊孩子,说说移民那些事儿,更多育儿原创文章,欢迎浏览:Applemammy.com,或添加微信公众账号:Apple妈咪要移民(ID:Apple_Mammy)

进入专栏 点赞 ()


版权声明
1. 本文系新西兰天维网【天维伙伴】频道稿件,未经原作者授权,不得转载。

2. 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

3. 作者在本网站上发布的内容仅供参考。

4. 作者发表在本频道的原创文章、评论、图片等内容的版权均归作者本人或标注来源所有。

5. 所有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与天维网的合作,除非有特别说明,否则仅限于“内容授权”合作。